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旅游目的地一直是中国旅游业的支柱,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颇丰富。本文选取传统旅游目的地定义和界定、再发展、营销、管理、竞争力以及创新等六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此展开了述评。
关键词:传统旅游目的地 研究综述 旅游发展
一、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定义和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旅游目的地定义及其界定研究较多,观点基本趋向于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着相当时间经营历史,并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
著名学者魏小安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是指那些直接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景区、景点体系为主体开发模式的旅游目的地。崔风军将传统旅游目的地与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从这个时间起。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发展,新的旅游目的地开始诞生。所以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等城市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并且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具有开发历史悠久、旅游设施服务较为齐全、旅游文化积淀较深、旅游产品类型相对稳定、旅游客源市场相对成熟等特点。
二、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再发展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传统旅游目的地都渐渐从稳固期走向停滞期,甚至衰落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备受学者和政府各界的关注,到底该怎么走下去。实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重点。
保继刚教授通过对肇庆的案例分析发现,国内一些起步较早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纷纷遭遇客源萎缩、产品老化、竞争不力等难题。如果以潜在游客的扩大和实际游客的增长为评判指标,从政府主导的角度提出的很多策略或措施。如投巨资开发新产品、加大促销力度等。力求突破发展瓶颈等策略和措施并非都适合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结合实际提出传统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在出台再发展决策时,应当着力将不确定的发展“机会”转化为成熟的发展“条件”,以规避风险,节约资源、争取成功。
梅虎等以桂林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的“威胁”为例,指出传统旅游目的地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存在旅游产品及竞销手段较单一、旅游产品的销售缺乏灵活性、市民旅游名城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结合桂林实际情况提出了旅游业的再发展战略应该注重产品的开发、完善和升级:实施“营销整合”;强化旅游的地方特色;桂林旅游形象的再塑造。
罗茜认为,传统旅游地形象是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僵化的原因在于旅游地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大部分生命周期都处于停滞期。因此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更新定位,以便使旅游地得到复兴。
三、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
传统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众游客,新的客源市场增长缓慢,如何改善和走出这种困境就是现在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思考的严峻现实问题。而这方面主要靠目的地创新和采用新的营销手段来解决。对此,学者展开了探讨。
豆均林研究认为,由于旅游者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传统旅游目的地需要进行营销的再定位。就是要打破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保持的原有位置与结构,使产品按照新的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重新排位,调理关系。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新的秩序。因此结合桂林地区实际将桂林旅游新定位为:观光胜地,休闲之都。
林丹彤尝试建立传统旅游目的地地区营销组合(DMC)改革模式,并探讨如何从传统的4P过渡到4C+3E,即从产品设计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良和创新,从成本导向定价到根据消费者愿意花费多少钱来差别定价,从传统的分销渠道到方便消费者、从促销到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与消费者建立互相信任、长期稳定的关系。最后指出DMC各成员不仅必须紧密合作,而且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的经济和纪念功能。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留下美好的回忆,从而提高重游率和建立良好的口碑,最终达到DM的综合目标。
四、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研究
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史文斌(2005)认为,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几种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提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模式。
刘锁来(2007)认为,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旅游工作要以打造最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提出打造具有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核心的六大要素即新鲜、奇特、特色、客源地明确、地域优势明显、自身优势突出等。而不是片面追求旅游行业自身或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并提出了着重做好的5个方面的工作。即大规划、大法规、大管理、大文化、大营销。并强调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五、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
传统旅游目的地正面临着竞争力提升的需要。因此。积极开展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些学者曾于2002年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他们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强弱可通过层次分析法和象限图法来评价。同时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随要素投入数量而变化的规律。有人认为。如何协调好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力与空间合作的关系是开发旅游业的关键,并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竞争性合作的背景、基础、动力,还提出了建立竞争性合作的措施,即: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旅游形象;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彭仑等认为。振兴旅游发展应该走科技兴旅之路。并通过分析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认为云南省科技兴旅的决策重点应该是发展科技化传统旅游产品。积极引进和整合外地科技旅游产品,积极参与全国旅游产品的分工和合作,充分发挥云南省传统旅游产品优劣势,从而提高云南这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六、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方面的研究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传统旅游目的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面临着要素的创新和旅游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理论指导。
曲玉镜教授(2002)认为,旅游目的地要素创新包括基本要素创新和高级要素创新。虽然传统旅游地区基本要素丰富。但是同样也面临着基本要素的创新。基本要素的创新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比较优势得以持续的基础,高级要素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意义更为重要;但高级要素也是传统地区最为缺乏的。因此。传统旅游目的地高级要素创新必须是多方面、多元化的。从科学技术、人才、有关机构、基础设施,一直到社会文化、国民素质等都应作为创新的对象:但是同时也应该重点突破。即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进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再逐步向经济发展所需 要的多元要素创新方向扩展。
安金明(2005)跨学科探讨旅游目的地创新,通过运用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数理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理论,集中分析和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创新集成的一些数学模型的理论性问题。结合旅游目的地各要素结构创新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创新集成(TDⅡ)的理论及TDⅡ的结构模型,并对TDⅡ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并研究了各要素结构指数及模型,建立了TDⅡ吸引力指数模型及TDⅡ投入模型和优化模型。
七、传统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本文所涉及到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发展和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例如。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性、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迫切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促进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等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证实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考察分析了大量的案例。其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和实证性。除了众多实证研究成果之外。学者还尝试了结合多种学科理论来解释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等,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
但是我们也敏锐地发现目前国内传统旅游目的地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其理论体系还欠完整。理论成果较多地表现为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很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细分研究问题强弱不一,大量研究成果集中于分析某个或某几个传统旅游目的地,再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对策分析。其结论并不具有普遍应用价值。具体来说,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再发展方面的研究非常多,而真正涉及到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的相关理论解释和研究则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研究虽然众多。但缺乏系统的竞争力提升理论构建,而是就某个地方竞争力提升做一些定性分析,因而研究方法显得单一,这样使得进一步的分析处理缺乏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
综观研究现状,我们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研究应当成为旅游学科基础研究的热点,研究应该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本源人手即要素创新,从有效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利用跨学科的优势。解决要素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培育。形成要素创新与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互动局面,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旅游目的地 研究综述 旅游发展
一、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定义和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旅游目的地定义及其界定研究较多,观点基本趋向于指那些开发比较早,旅游景区有着相当时间经营历史,并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旅游目的地。
著名学者魏小安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是指那些直接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景区、景点体系为主体开发模式的旅游目的地。崔风军将传统旅游目的地与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从这个时间起。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发展,新的旅游目的地开始诞生。所以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等城市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并且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具有开发历史悠久、旅游设施服务较为齐全、旅游文化积淀较深、旅游产品类型相对稳定、旅游客源市场相对成熟等特点。
二、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再发展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许多传统旅游目的地都渐渐从稳固期走向停滞期,甚至衰落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备受学者和政府各界的关注,到底该怎么走下去。实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重点。
保继刚教授通过对肇庆的案例分析发现,国内一些起步较早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纷纷遭遇客源萎缩、产品老化、竞争不力等难题。如果以潜在游客的扩大和实际游客的增长为评判指标,从政府主导的角度提出的很多策略或措施。如投巨资开发新产品、加大促销力度等。力求突破发展瓶颈等策略和措施并非都适合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结合实际提出传统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在出台再发展决策时,应当着力将不确定的发展“机会”转化为成熟的发展“条件”,以规避风险,节约资源、争取成功。
梅虎等以桂林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的“威胁”为例,指出传统旅游目的地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存在旅游产品及竞销手段较单一、旅游产品的销售缺乏灵活性、市民旅游名城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结合桂林实际情况提出了旅游业的再发展战略应该注重产品的开发、完善和升级:实施“营销整合”;强化旅游的地方特色;桂林旅游形象的再塑造。
罗茜认为,传统旅游地形象是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僵化的原因在于旅游地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大部分生命周期都处于停滞期。因此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更新定位,以便使旅游地得到复兴。
三、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
传统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众游客,新的客源市场增长缓慢,如何改善和走出这种困境就是现在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思考的严峻现实问题。而这方面主要靠目的地创新和采用新的营销手段来解决。对此,学者展开了探讨。
豆均林研究认为,由于旅游者需求发生变化等原因。传统旅游目的地需要进行营销的再定位。就是要打破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保持的原有位置与结构,使产品按照新的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重新排位,调理关系。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新的秩序。因此结合桂林地区实际将桂林旅游新定位为:观光胜地,休闲之都。
林丹彤尝试建立传统旅游目的地地区营销组合(DMC)改革模式,并探讨如何从传统的4P过渡到4C+3E,即从产品设计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良和创新,从成本导向定价到根据消费者愿意花费多少钱来差别定价,从传统的分销渠道到方便消费者、从促销到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与消费者建立互相信任、长期稳定的关系。最后指出DMC各成员不仅必须紧密合作,而且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的经济和纪念功能。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留下美好的回忆,从而提高重游率和建立良好的口碑,最终达到DM的综合目标。
四、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研究
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传统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史文斌(2005)认为,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几种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提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模式。
刘锁来(2007)认为,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旅游工作要以打造最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提出打造具有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核心的六大要素即新鲜、奇特、特色、客源地明确、地域优势明显、自身优势突出等。而不是片面追求旅游行业自身或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并提出了着重做好的5个方面的工作。即大规划、大法规、大管理、大文化、大营销。并强调旅游目的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五、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
传统旅游目的地正面临着竞争力提升的需要。因此。积极开展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些学者曾于2002年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他们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强弱可通过层次分析法和象限图法来评价。同时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随要素投入数量而变化的规律。有人认为。如何协调好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力与空间合作的关系是开发旅游业的关键,并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竞争性合作的背景、基础、动力,还提出了建立竞争性合作的措施,即: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旅游形象;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彭仑等认为。振兴旅游发展应该走科技兴旅之路。并通过分析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认为云南省科技兴旅的决策重点应该是发展科技化传统旅游产品。积极引进和整合外地科技旅游产品,积极参与全国旅游产品的分工和合作,充分发挥云南省传统旅游产品优劣势,从而提高云南这一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六、关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方面的研究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传统旅游目的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面临着要素的创新和旅游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理论指导。
曲玉镜教授(2002)认为,旅游目的地要素创新包括基本要素创新和高级要素创新。虽然传统旅游地区基本要素丰富。但是同样也面临着基本要素的创新。基本要素的创新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比较优势得以持续的基础,高级要素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意义更为重要;但高级要素也是传统地区最为缺乏的。因此。传统旅游目的地高级要素创新必须是多方面、多元化的。从科学技术、人才、有关机构、基础设施,一直到社会文化、国民素质等都应作为创新的对象:但是同时也应该重点突破。即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进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再逐步向经济发展所需 要的多元要素创新方向扩展。
安金明(2005)跨学科探讨旅游目的地创新,通过运用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数理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理论,集中分析和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创新集成的一些数学模型的理论性问题。结合旅游目的地各要素结构创新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创新集成(TDⅡ)的理论及TDⅡ的结构模型,并对TDⅡ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并研究了各要素结构指数及模型,建立了TDⅡ吸引力指数模型及TDⅡ投入模型和优化模型。
七、传统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本文所涉及到的文献可以发现。学者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发展和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例如。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性、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迫切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促进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等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证实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考察分析了大量的案例。其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和实证性。除了众多实证研究成果之外。学者还尝试了结合多种学科理论来解释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等,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
但是我们也敏锐地发现目前国内传统旅游目的地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其理论体系还欠完整。理论成果较多地表现为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很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细分研究问题强弱不一,大量研究成果集中于分析某个或某几个传统旅游目的地,再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对策分析。其结论并不具有普遍应用价值。具体来说,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再发展方面的研究非常多,而真正涉及到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的相关理论解释和研究则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研究虽然众多。但缺乏系统的竞争力提升理论构建,而是就某个地方竞争力提升做一些定性分析,因而研究方法显得单一,这样使得进一步的分析处理缺乏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
综观研究现状,我们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研究应当成为旅游学科基础研究的热点,研究应该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本源人手即要素创新,从有效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利用跨学科的优势。解决要素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培育。形成要素创新与传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互动局面,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