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但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却往往容易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使得原本就因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而失去赖以生存和自然传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更为堪忧,让文化遗产活起起来不仅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机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理念和实践要求,也是正确处理好当今各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要使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最好的方式便是对其进行“活化”因为最好的保护并不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送入博物馆,而是让其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相互契合从而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我们应当深刻的意识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的保护对象,也是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响亮的品牌。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
在西方遗产活化主要表现为遗产复兴和遗产再利用。在国内,对遗产活化研究则是起源于台湾,随着大陆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遗产活化也出现了相关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种“死文化”而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一种“活文化”它是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因此通过传承人所表现出来的体育非遗文化形式自然不尽相同,具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当然这种与时俱进的特征,这也是其存在的本质要求。
关于“非遗”的保护,国家早已明文规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保留,保留的传统成分越多,其价值就越高。但传统的保留与创新开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来,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以产业开发来代替传统保护的方式,能使非遗产生经济效益,发挥自身的价值,文化因着价值而存在,那么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的文化,必定能免于被时代淘汰和遗忘。
民族传统体育非遗要得到合理有效开发的前提是其本身要具有可开发价值,因此我们要注重对于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的遗存价值的保留,对于民族体育非遗的传承始终要秉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思想,尤其是在批判性继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保留其核心内涵和精神。民族体育非遗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就要注重去激活它的这种现实功能,使民族体育非遗与当代实践反应,并能作用于当代实践,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非遗的人本性也决定了保护其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传承人,培育接班人,在对其进行活化时要以传承人为中心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其在市场机制的运转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价值,刺激更多人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民族体育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来。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活化时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看问题,无论是对其自身的传承还是利用,都要从一个全局的,整体的,长期的角度去看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其在得到长远持久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切记为追求短时经济效益而破坏民族体育非遗核心内涵的片面决策。
打造民族体育品牌,将民族体育推向国际,使其不断的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实现民族体育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体育品牌无论是对于国家形象的展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是经济的创收,甚至在政治方面都是有所影响的。
那我们的传统民族体育如何在当下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呢?不妨从创新实验开始。对此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胡恩威就颇有发言权了,12年前,他和江苏昆曲艺术家石小梅第一次见面后,二者便开始了一系列和戏曲有关的实验。其的第一个实验品《弗洛伊德寻找中国的情与事》就是通过传统与新媒体的活动完成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也需要融合这样的现代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民族體育文化作为植根于民族生活实践,用于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这样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化,更应得到保护和重视,我们不应忽视对于对其的研究,更不应疏忽对其活化的必要性,只有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时代相契合,与我们的经济相结合,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持久长远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戈.从非遗视角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04):5-10.
[2]陈守文.只有活化的非遗才能融入当代生活[N].贵州民族报,2015-09-25(A02).
[3]江韶莹.守护·传承:无形文化遗产保存的台湾经验与发展[J].文化遗产研究,2016(02):15-35.
[4]王婉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J].考试周刊,2011(45):19-21.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
在西方遗产活化主要表现为遗产复兴和遗产再利用。在国内,对遗产活化研究则是起源于台湾,随着大陆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遗产活化也出现了相关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种“死文化”而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一种“活文化”它是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因此通过传承人所表现出来的体育非遗文化形式自然不尽相同,具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当然这种与时俱进的特征,这也是其存在的本质要求。
关于“非遗”的保护,国家早已明文规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保留,保留的传统成分越多,其价值就越高。但传统的保留与创新开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来,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以产业开发来代替传统保护的方式,能使非遗产生经济效益,发挥自身的价值,文化因着价值而存在,那么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的文化,必定能免于被时代淘汰和遗忘。
民族传统体育非遗要得到合理有效开发的前提是其本身要具有可开发价值,因此我们要注重对于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的遗存价值的保留,对于民族体育非遗的传承始终要秉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思想,尤其是在批判性继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保留其核心内涵和精神。民族体育非遗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就要注重去激活它的这种现实功能,使民族体育非遗与当代实践反应,并能作用于当代实践,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非遗的人本性也决定了保护其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传承人,培育接班人,在对其进行活化时要以传承人为中心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其在市场机制的运转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价值,刺激更多人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民族体育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来。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活化时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看问题,无论是对其自身的传承还是利用,都要从一个全局的,整体的,长期的角度去看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其在得到长远持久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切记为追求短时经济效益而破坏民族体育非遗核心内涵的片面决策。
打造民族体育品牌,将民族体育推向国际,使其不断的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实现民族体育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体育品牌无论是对于国家形象的展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是经济的创收,甚至在政治方面都是有所影响的。
那我们的传统民族体育如何在当下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呢?不妨从创新实验开始。对此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胡恩威就颇有发言权了,12年前,他和江苏昆曲艺术家石小梅第一次见面后,二者便开始了一系列和戏曲有关的实验。其的第一个实验品《弗洛伊德寻找中国的情与事》就是通过传统与新媒体的活动完成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也需要融合这样的现代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民族體育文化作为植根于民族生活实践,用于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这样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化,更应得到保护和重视,我们不应忽视对于对其的研究,更不应疏忽对其活化的必要性,只有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时代相契合,与我们的经济相结合,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持久长远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戈.从非遗视角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04):5-10.
[2]陈守文.只有活化的非遗才能融入当代生活[N].贵州民族报,2015-09-25(A02).
[3]江韶莹.守护·传承:无形文化遗产保存的台湾经验与发展[J].文化遗产研究,2016(02):15-35.
[4]王婉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J].考试周刊,2011(4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