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中国人,都有一个方块字的汉语名字,这是识别自己的文字符号。
本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姓氏无法更改,名字总是自己说了算。但您可知道,这本来很普通很私密的事情,如今却变得日益复杂起来,而且成为社会问题被广泛关注。
起“名”让人伤脑筋
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统计,沈阳市叫“刘洋”的最多,共有4049人。而且东北刘姓的居民起名时对“洋”字也格外青睐,大概觉得“刘洋”与“留洋”谐音顺口,所以长春、哈尔滨两大省会城市叫“刘洋”的也多于其它姓名。此外,“伟”“丹”“丽”“静”“淑芬”“素华”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常用字”。光是在沈阳,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伟”的就达到12828人。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则超过7000人。
上述资料反映的情况并非地域独有,而是在全国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据学者研究,虽然我国有4000多个姓,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像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10个国内大姓,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占人口比例较多的前50个姓,则占了总人口的近七成。沈阳的统计表明,王、张、李、刘4大姓,占到全市人口的1/3,其中“王”为第一大姓,共计有724776人,所占比例为9.93%。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沈阳人中几乎就有一位姓“王”的。而有些姓,比如“敬”“啜”“司徒”“夏侯”等,则只有千把人或更少。
我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200万,由于大姓人口比重大,而且名字中选择单字的增多,所以“同名同姓”或“异姓重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量“重名”给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储蓄信贷、邮电通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惹来烦恼。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我国著名滑冰运动员杨扬,媒体一般称之为“大杨扬”。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字?就是因为国家女子速滑队中还有一个年龄比她小的同名队友。
南方有一位叫刘心武的青年教师,业余时间爱搞文学创作,结果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后,著名作家刘心武站出来不让了,斥其“欺世盗名”。东北某市的公安局,原来局办公室副主任叫立军,很多人在办公室找不到他时,习惯在走廊喊两声“立军”。后来,新调任的局长也叫“立军”。有人忘了这茬事,结果一喊办公室主任“立军”,局长“立军”却应声站到了面前,弄得好不狼狈。
这些倒也没啥,时间长了人们自会分得清楚,无碍大局。但有时一个好人却因与犯罪嫌疑人重名而上了网,成了通缉犯,一次次遭到警方盘查,甚至被抓进看守所,这种麻烦就太大了。
为了减少与人重名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钟情于将生僻怪异的汉字嵌入名字之中。记者一个齐姓朋友喜得贵子,两口子用了一个多月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了一个“傂”(读斯)字,还卖弄地告诉别人,“傂”是“福”的意思,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含意也吉祥好运。但上户口时民警却犯了难,因为计算机里打不出这个“傂”字,于是建议他们给孩子改名,弄得两人很是扫兴。
而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据报载,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例如陈×遄(读传)、杜×炱(读台)、王×芏(读杜)、林珩(读衡)×、林×氍(读渠)等等。在泡桐树小学教了10年书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开学的当天学校才将学生名单交到班主任手上,现在学校要提前几天给班主任,不认识的学生名字只好去查《辞海》《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选常用字,重名太多;选冷僻字,一般人又不认识。看起来,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还真是件伤脑筋的事情。
名字“俗”与“不俗”之争
有学者研究认为,解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名字变化有三个阶段、三个特点:
从解放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眼入名比较时兴,而且当时多选两个通俗常用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为子女起名字时单字增多、叠字增多,比如“丹”“莹”“磊”“娜娜”“佳佳”等等;
而在网络兴起的最近10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名字起得更加五花八门。不但“翀”(读冲)、“珝”(读许)等冷僻字频频出现,而且“斯坦”“丽丝”等类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来。笔者的大学同学中,下一代的名字就起得的相当别致,有“许多”“王子”“韦婉”“谈心”,连起来串读让同学会上笑成一片。
更有甚者,南方某地一位有了双胞胎男婴的钟姓父亲,别出心裁要给两个儿子起名叫“钟共”“钟央”。公安机关上户口时很是惊诧为难:不批准于法无据,批准又悖于常理。万一以后这两个人犯了罪,审判长都没法念判决书。还有,北京市一个市民找到公安机关,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并说这样的名字有特色,别人一听就忘不了,自己听着也舒坦。但警方表示,这种把符号取到名字里面的做法实在不妥,他们难以批准。
多年来,关于人的名字俗与雅的标准一直广受争论。有不少人认为,叫得滥、重名多的就俗,有个性、重名少的就雅。但也有人反驳说,中国13亿多人,可供选择的常用汉字不过5000,要想重名的少,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翟云瑞认为,名字起的俗与雅,从来就没有标准。时代不同,感受也不同;阶层不同,认知也不同。《红楼梦》第23回中,贾政听说贾宝玉的贴身丫头叫“袭人”,心中极不自在。尽管宝玉引证出“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证明“花袭人”这个姓名极雅,但还是被贾政斥之为“总是不务正业,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功夫。”
沈阳市民黄鹏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时表示,给子女起名字还是要考虑到社会认知,名字虽然是自己的,但也是供别人叫的。太冷僻的字让人一头雾水,总是感觉别扭。他举例说,有一次他和几位同事到博物馆参观,结果展览说明上左一个“盦”(读安)、右一个“鼐”(读耐),因为没有注音,大家都不认识,感到很没面子。冷僻字频频选入名字,也是俗雅认识的一种错位。
规范而有个性地为孩子起“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的姓名史源远流长。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名”的解释是:“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是说,名字很重要,本来该由上天命名,但上天又摸不着看不见,所以只好自己起一个。
正因为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中国人对起名也一直非常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诸先贤都道出了姓名对人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很多家族(如孔子、孟子)早就规范了家谱用字,谁是第几代的,一说就知道。
但社会在发展,年轻一代父母对自己的名字、对子女的名字越来越注意彰显个性。而一些以“起名”为主要业务的“酿名斋”“冠名公司”等,也绞尽脑汁要为客户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来自公安部的消息称,近3年来,他们收集到的涉及人名、地址的生僻字竟多达3万多个,其中电脑字库里没有的多达4600个。北京目前有4万多人,因为生僻字原因无法领取第二代身份证。在这种情况下,公安部准备起草制订《姓名管理条例》,用以规范公民起名字。
语言研究专家、“汉语人名规范”课题组组长厉兵认为,此举很有必要。他说,用冷僻字减少重名的效用不可否认,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而且可能弊大于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润路指出,文字是常用还是生僻有科学界定:常用、次常用、次罕用、罕用4类字,使用频率分别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对次罕用和罕用两类字,选用为名字时要慎之又慎。
一家专门为人起名字的公司提出,为了避免重名而又有个性,他们有几条建议:一是姓名中嵌入英文,如赵一A;二是用父母两个人的姓,再加上双字的名,变成4个字,如尹林光子;三是中西合璧,像牛群冯巩在相声中说的,叫冯氏托罗夫斯基。
这是玩笑,还是郑重其事的忠告,是否符合《姓名管理条例》,记者目前不得而知。但学者指出:只要用字规范而又有个性,与姓氏相配而又有文采,您起的名字就一定不错!
本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姓氏无法更改,名字总是自己说了算。但您可知道,这本来很普通很私密的事情,如今却变得日益复杂起来,而且成为社会问题被广泛关注。
起“名”让人伤脑筋
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统计,沈阳市叫“刘洋”的最多,共有4049人。而且东北刘姓的居民起名时对“洋”字也格外青睐,大概觉得“刘洋”与“留洋”谐音顺口,所以长春、哈尔滨两大省会城市叫“刘洋”的也多于其它姓名。此外,“伟”“丹”“丽”“静”“淑芬”“素华”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常用字”。光是在沈阳,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伟”的就达到12828人。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则超过7000人。
上述资料反映的情况并非地域独有,而是在全国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据学者研究,虽然我国有4000多个姓,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像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10个国内大姓,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占人口比例较多的前50个姓,则占了总人口的近七成。沈阳的统计表明,王、张、李、刘4大姓,占到全市人口的1/3,其中“王”为第一大姓,共计有724776人,所占比例为9.93%。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沈阳人中几乎就有一位姓“王”的。而有些姓,比如“敬”“啜”“司徒”“夏侯”等,则只有千把人或更少。
我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200万,由于大姓人口比重大,而且名字中选择单字的增多,所以“同名同姓”或“异姓重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量“重名”给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储蓄信贷、邮电通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惹来烦恼。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我国著名滑冰运动员杨扬,媒体一般称之为“大杨扬”。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字?就是因为国家女子速滑队中还有一个年龄比她小的同名队友。
南方有一位叫刘心武的青年教师,业余时间爱搞文学创作,结果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后,著名作家刘心武站出来不让了,斥其“欺世盗名”。东北某市的公安局,原来局办公室副主任叫立军,很多人在办公室找不到他时,习惯在走廊喊两声“立军”。后来,新调任的局长也叫“立军”。有人忘了这茬事,结果一喊办公室主任“立军”,局长“立军”却应声站到了面前,弄得好不狼狈。
这些倒也没啥,时间长了人们自会分得清楚,无碍大局。但有时一个好人却因与犯罪嫌疑人重名而上了网,成了通缉犯,一次次遭到警方盘查,甚至被抓进看守所,这种麻烦就太大了。
为了减少与人重名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钟情于将生僻怪异的汉字嵌入名字之中。记者一个齐姓朋友喜得贵子,两口子用了一个多月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了一个“傂”(读斯)字,还卖弄地告诉别人,“傂”是“福”的意思,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含意也吉祥好运。但上户口时民警却犯了难,因为计算机里打不出这个“傂”字,于是建议他们给孩子改名,弄得两人很是扫兴。
而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据报载,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例如陈×遄(读传)、杜×炱(读台)、王×芏(读杜)、林珩(读衡)×、林×氍(读渠)等等。在泡桐树小学教了10年书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开学的当天学校才将学生名单交到班主任手上,现在学校要提前几天给班主任,不认识的学生名字只好去查《辞海》《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选常用字,重名太多;选冷僻字,一般人又不认识。看起来,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还真是件伤脑筋的事情。
名字“俗”与“不俗”之争
有学者研究认为,解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名字变化有三个阶段、三个特点:
从解放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眼入名比较时兴,而且当时多选两个通俗常用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为子女起名字时单字增多、叠字增多,比如“丹”“莹”“磊”“娜娜”“佳佳”等等;
而在网络兴起的最近10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名字起得更加五花八门。不但“翀”(读冲)、“珝”(读许)等冷僻字频频出现,而且“斯坦”“丽丝”等类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来。笔者的大学同学中,下一代的名字就起得的相当别致,有“许多”“王子”“韦婉”“谈心”,连起来串读让同学会上笑成一片。
更有甚者,南方某地一位有了双胞胎男婴的钟姓父亲,别出心裁要给两个儿子起名叫“钟共”“钟央”。公安机关上户口时很是惊诧为难:不批准于法无据,批准又悖于常理。万一以后这两个人犯了罪,审判长都没法念判决书。还有,北京市一个市民找到公安机关,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并说这样的名字有特色,别人一听就忘不了,自己听着也舒坦。但警方表示,这种把符号取到名字里面的做法实在不妥,他们难以批准。
多年来,关于人的名字俗与雅的标准一直广受争论。有不少人认为,叫得滥、重名多的就俗,有个性、重名少的就雅。但也有人反驳说,中国13亿多人,可供选择的常用汉字不过5000,要想重名的少,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翟云瑞认为,名字起的俗与雅,从来就没有标准。时代不同,感受也不同;阶层不同,认知也不同。《红楼梦》第23回中,贾政听说贾宝玉的贴身丫头叫“袭人”,心中极不自在。尽管宝玉引证出“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证明“花袭人”这个姓名极雅,但还是被贾政斥之为“总是不务正业,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功夫。”
沈阳市民黄鹏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时表示,给子女起名字还是要考虑到社会认知,名字虽然是自己的,但也是供别人叫的。太冷僻的字让人一头雾水,总是感觉别扭。他举例说,有一次他和几位同事到博物馆参观,结果展览说明上左一个“盦”(读安)、右一个“鼐”(读耐),因为没有注音,大家都不认识,感到很没面子。冷僻字频频选入名字,也是俗雅认识的一种错位。
规范而有个性地为孩子起“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的姓名史源远流长。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名”的解释是:“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是说,名字很重要,本来该由上天命名,但上天又摸不着看不见,所以只好自己起一个。
正因为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中国人对起名也一直非常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诸先贤都道出了姓名对人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很多家族(如孔子、孟子)早就规范了家谱用字,谁是第几代的,一说就知道。
但社会在发展,年轻一代父母对自己的名字、对子女的名字越来越注意彰显个性。而一些以“起名”为主要业务的“酿名斋”“冠名公司”等,也绞尽脑汁要为客户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来自公安部的消息称,近3年来,他们收集到的涉及人名、地址的生僻字竟多达3万多个,其中电脑字库里没有的多达4600个。北京目前有4万多人,因为生僻字原因无法领取第二代身份证。在这种情况下,公安部准备起草制订《姓名管理条例》,用以规范公民起名字。
语言研究专家、“汉语人名规范”课题组组长厉兵认为,此举很有必要。他说,用冷僻字减少重名的效用不可否认,但有一利必有一弊,而且可能弊大于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润路指出,文字是常用还是生僻有科学界定:常用、次常用、次罕用、罕用4类字,使用频率分别为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对次罕用和罕用两类字,选用为名字时要慎之又慎。
一家专门为人起名字的公司提出,为了避免重名而又有个性,他们有几条建议:一是姓名中嵌入英文,如赵一A;二是用父母两个人的姓,再加上双字的名,变成4个字,如尹林光子;三是中西合璧,像牛群冯巩在相声中说的,叫冯氏托罗夫斯基。
这是玩笑,还是郑重其事的忠告,是否符合《姓名管理条例》,记者目前不得而知。但学者指出:只要用字规范而又有个性,与姓氏相配而又有文采,您起的名字就一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