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胆怯觉得不可理喻:孩子已经不小了,可一到人多的场合或见到陌生人时,便忸忸怩怩、拘谨、不自然,从不主动叫人;在学校或幼儿园从不愿与别人交往,不敢举手发言,即使有正当理由也不敢向同学或老师提出意见或要求,受到误解时不敢解释澄清。
胆怯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健全的一种表现,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问题。胆怯个性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主要是由于后天不恰当的教育及周围环境影响所造成的。
1.溺爱有加,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出去怕风吹着、太阳晒着,所以很少让孩子出门,更不用说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了。每当孩子想要出去玩时,家长就用"外面有买小孩的、坏孩子会欺侮你"来吓唬他,只要孩子肯呆在家里,不管提什么要求,都一律满足,导致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缺乏锻炼。在家里则可以随心所欲,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环境后,不像在家中时那样以自己为中心,就会表现得十分胆怯和畏缩。爱护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护理和安全保护要适度,不要妨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
2.过分严厉,粗暴专制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坏了东西或弄脏了地板,常会招致责骂甚至体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精神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事挨打,自然就变得畏首畏足,胆小怕事了。
3.受到恐吓
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过分担忧,精神状态持续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胆怯和畏缩。巨大的响声、突然从高处落下等,都会引起婴儿的惧怕,此时孩子会本能地扑向母亲的怀抱以求保护。6~9个月的孩子对陌生人的突然接近产生恐惧。认知和想象进一步发展后,对黑暗、动物、雷电或登高临下等感到恐惧,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有的家长自觉管不住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时,就像找到了约束孩子的法宝,甚至还添油加醋,动不动就用来吓唬孩子,使其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的情绪之中,孩子也就胆小了。
4.受父母影响
孩子经常跟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担忧也同样困扰着孩子,有的家长自己特别胆小、敏感,常常大惊小怪,小题大作,也会影响孩子。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分强调孩子尚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会上的险恶和阴暗面),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胆怯和退缩的个性,父母应从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诱因,对孩子要爱而不溺,在教给他一些自我保护和安全知识的前提下,鼓励他与同伴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养他的勇敢精神和独立意识。
若是发现孩子有胆怯心理,最好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给予纠正,要耐心引导,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逐步改变胆小、怕生、退缩的性格。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更加胆小怕事,使性格畸形发展,变得孤僻、多虑、抑郁,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病态人格。
要帮助孩子克服胆怯行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孩子自己跟营业员说要买什么、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敢说话,家长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家长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2.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3.创造条件,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孩子与其他人接触,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游戏、购物、接待客人等活动中去。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
4.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胆怯的孩子往往有自卑感,担心自己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被别人嘲笑。父母要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实力,帮助他(她)树立自信心,学会欣赏和接纳自己,避免对自己求全责备。同时,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多用"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孩子在赞赏、成功的喜悦中逐步建立起自信。
胆怯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健全的一种表现,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问题。胆怯个性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主要是由于后天不恰当的教育及周围环境影响所造成的。
1.溺爱有加,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出去怕风吹着、太阳晒着,所以很少让孩子出门,更不用说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了。每当孩子想要出去玩时,家长就用"外面有买小孩的、坏孩子会欺侮你"来吓唬他,只要孩子肯呆在家里,不管提什么要求,都一律满足,导致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缺乏锻炼。在家里则可以随心所欲,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环境后,不像在家中时那样以自己为中心,就会表现得十分胆怯和畏缩。爱护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护理和安全保护要适度,不要妨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
2.过分严厉,粗暴专制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坏了东西或弄脏了地板,常会招致责骂甚至体罚。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精神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事挨打,自然就变得畏首畏足,胆小怕事了。
3.受到恐吓
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过分担忧,精神状态持续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胆怯和畏缩。巨大的响声、突然从高处落下等,都会引起婴儿的惧怕,此时孩子会本能地扑向母亲的怀抱以求保护。6~9个月的孩子对陌生人的突然接近产生恐惧。认知和想象进一步发展后,对黑暗、动物、雷电或登高临下等感到恐惧,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有的家长自觉管不住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时,就像找到了约束孩子的法宝,甚至还添油加醋,动不动就用来吓唬孩子,使其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的情绪之中,孩子也就胆小了。
4.受父母影响
孩子经常跟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担忧也同样困扰着孩子,有的家长自己特别胆小、敏感,常常大惊小怪,小题大作,也会影响孩子。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分强调孩子尚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会上的险恶和阴暗面),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胆怯和退缩的个性,父母应从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诱因,对孩子要爱而不溺,在教给他一些自我保护和安全知识的前提下,鼓励他与同伴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养他的勇敢精神和独立意识。
若是发现孩子有胆怯心理,最好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给予纠正,要耐心引导,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逐步改变胆小、怕生、退缩的性格。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更加胆小怕事,使性格畸形发展,变得孤僻、多虑、抑郁,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病态人格。
要帮助孩子克服胆怯行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如孩子不敢自己去买东西,家长可先带着孩子一同购物,告诉孩子购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励孩子自己跟营业员说要买什么、要买多少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敢说话,家长可帮他开个头,然后让孩子接着往下说。几次下来,孩子渐渐熟悉了这家商店后,家长就可以在远处看着孩子自己去购买,以后再让孩子单独去其他商店。
2.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3.创造条件,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孩子与其他人接触,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游戏、购物、接待客人等活动中去。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
4.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胆怯的孩子往往有自卑感,担心自己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被别人嘲笑。父母要引导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实力,帮助他(她)树立自信心,学会欣赏和接纳自己,避免对自己求全责备。同时,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多用"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孩子在赞赏、成功的喜悦中逐步建立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