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新标准》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生生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的教学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探讨有关讲和练的搭配和排列。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由问题情境→新课引入→启发引导→巩固练习→课程总结→课堂作业几部分组成。只有优化这些基本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一个新型的课题,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本文针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
数学教学是一个整体,一节数学课也是一个整体,作为一节数学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但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把各教学环节组成一个合理的有机整体,不仅要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功能,而且要发挥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形成的功能。一堂数学课中各个环节都是为实现数学目标服务的,如“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为知识正迁移作准备;“新课引入”、“启发引导”是探讨数学知识的规律的,因此要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巩固练习”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做到题目的难易适度、题量适度、层次分明,既体现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此外还要使各个教学环节互相协调、相互促进。假如有某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确或与整体结构不够协调,则会削弱乃至破坏整体功能。譬如在新授课中,安排新课引入的内容过多,把结合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不管有必要与否,都必须重新复习一遍,结果花去了学生精力最旺盛的“黄金时间”,也将会严重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状况都会对整个结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改善和提高某些教学环节的质量,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
结构与功能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特定的结构产生特定的功能,特定的功能离不开特定的结构,教学結构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安排各教学环节时的搭配和排列,不能干篇一律,不能搞程序化,而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按教和学的实际建立合理结构或调整改变结构,有针对性地把问题情境、新课引入、启发引导、巩固练习、课程总结和课堂作业等基本环节妥善安排,做到演示、操作、阅读、讨论、讲解、练习等各步骤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以达到系统功能的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灵活性表现在:
2.1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结构。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教数学概念时,在课堂上应突出演示、操作、说理等环节,把其本质属性概括出来,把非本质属性舍弃,使学生不仅懂得结论,而且掌握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法则是数学计算的依据,它的教学往往是在联系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正迁移规律进行的,如乘法法则是从相同数连加推出的;三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法则是在两位数除法法则中的延伸。因此教学法则时,应在课堂结构中突出探索或练习这些环节,提供诱发概括新法则的背景材料,促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因此,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就成为法则教学的常用的结构形式。而应用题教学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而且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试题比较、自编试题等应作为常用的教学结构。
2.2 不同的学生情况,应有不同的教学结构。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改变教学结构,是优化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样的教学结构,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学效果好,而对于差生来说则不一定行得通。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安排出让学生读题的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题,让各类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讲述,互相促进。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及优化举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各个组成部分,即教学环节的搭配和排列,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的。数学课的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探讨有关讲和练的搭配和排列。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由问题情境→新课引入→启发引导→巩固练习→本课总结→课堂作业几部分组成,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基本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素材,或谈话引入,或情境引入,或课件引入。引入的方法视知识的不同而定,但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以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再通过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从每节课的数学课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入新知:
3.1.1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导入。
任何感知过程,都需要旧经验。就数学而言,它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即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利用旧知中与新知最为密切的,能促进知识正迁移的要点进行复习或练习,使新知有清澈的源头。例如:比的基本性质就可由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导入。
3.1.2 利用短小故事的情节导入。 皮亚杰说:“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数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欲望。如:百分数应用题的综合复习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参观访问果园的路线图,园中水果有多个品种,每到一片果林的入口都有水果吃,但必须要帮助每个入口的守门员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才能享受到水果的美味。守门员的問题设计如:去年我园产梨200吨,园长提出今年要增产10%,今年要产梨多少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感觉到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种枯燥的训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了好的情境,会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参与意识强,自信心足,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启发引导,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动手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许多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自如。这个环节的实施,低年级学生提倡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交流,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中、高年级学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可采用低年级师生共同研讨的办法,也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必须对探索方法予以指导。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好可供操作的再现知识的程序,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口中练说,在动脑中练思。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或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等等。集体的指导和个别的指导要相结合,使学生探索有目的、有方法。如教学9+2的进位加法,教师可出示一个装有9个小皮球的盒子,先让学生观察盒子一共有几格?里面装着几个小皮球?还空着几格?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怎样移动盒外的小皮球,就能一下子很清楚地看出盒里盒外一共有多少个小皮球”,然后从盒外的两个小皮球中分出1个来放进空格进里去。这种观察与操作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与算法。
3.3 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学生理解了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提高。因此,还要注重练习课。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一般是在新知识教完或一个单元后进行。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练习课教学的基本结构为:
3.3.1 检查复习。主要是回忆已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本课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口算训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训练等。
3.3.2 揭示课题。明确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3.3.3 练习指导。练习课应防止机械重复的练习,应该有指导地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教师的练习指导,可简要分析练习中要应用的法则、定律,并要求学生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时可先组织板演练习,然后通过对错题的评讲,进行练习指导。
3.3.4 课堂练习。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要分层次,要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益。
3.3.5 练习评讲。对练习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当堂解决问题。通过练后评讲,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3.3.6 课堂小结。可先让学生自己小结:通过练习课,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和分析练习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练习。
3.4 课堂展示,归纳总结。
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要展示概念形成的过程;法则教学要展示机理;公式教学要展示推导过程;应用题要展示解题思路;计量单位教学要展示概念的建立。应该明确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学习能力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的主体精神也是在展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牢固,主体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有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能乐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面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对测量单位和图形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面积的相关内容,发展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引导学生“用16根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入手,让学生寻找体会周长相同,大小不同,初步感知面积。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学生可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小方块摆一摆,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摆方块画格子的方法所蕴涵的思想,还为后续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搞好当堂课的归纳总结,对于加深学生理解,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激发学生课后积极思维,都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回顾、概括、整理、注意、予示等。因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差异,其方法也是变化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如:复述法、口决法、图表法、游戏法、引伸法、设疑法、汇报法等等。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知识,并不等于真正完全掌握了知识。要完全掌握知识,还要经过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商店购物,计算家中房间建筑面积等,使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 3.5 作业辅助,巩固提高。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作业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烦琐的、死记硬背的习题。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奇、趣,把丰富知识、训练思维寓于趣味之中。通过做题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存在差异,“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滿足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层次性是指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梯度,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同时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在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有层次性的课堂习题:第一层次:基本题。简便计算下列各题:34×28+28×66;125×(80+8)。第一题就是基本形式的练习,是将34个28和66个28合并为100个28;第二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字母公式,不仅可以从左往右算a×b+a×c=a×(b+c),也可以从右往左算a×(b+c)=a×b+a×c。第二层次:变式题。简便计算下列各题:25×44;99×101-99;134×34+134×25+134×49。这一层次中的第一题需要学生将数先进行合理分拆,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题属于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的,需要将题补充完整后再进行简便计算;第三题利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推广。第三层次:提高题。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13×36+12×36)×4;53×64+37×53。这两题都是需要进行两次简便计算题,第一题中就需要先在括号内进行乘法分配律再结合前一课时的乘法结合律进行第二次简便计算;第二题就需要先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到101×53,再将数合理分拆后,第二次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夯实基础,灵活掌握新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坡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4.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把它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不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现代多媒体参与下的多元整合教学结构,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了学生的主体个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赏心悦目,兴趣盎然。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时代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4.1.1 化动为静,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
4.1.2 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
4.1.3 化刻板为生动,调动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肯学、愿学。
4.2 优化心理环境,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题的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思维,优化教学结构,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新颖刺激的心理环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处理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因此,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不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进入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3 优化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在同样的有效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育心理学实践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1.5%,味觉占%,其它占3%。,视觉与听觉获得知识的总和达到94%,足以可见视听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让数学课堂有张有弛、富于节奏。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等,可以在板书的基础上,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4 优化信息反馈,培养协作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可控系统,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反馈,一般难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只有利用系统反馈出的信息与预期目标加以比较,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激励教学动机,矫正教学程序,监测教学效果。
4.4.1 优化操作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操作过程,可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验现象的回放,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自己操作的正误。这种信息交流简单明了、容量大,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些重要的实验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操作,例如:百分数中让学生理解液体浓度的实验。反复实验有利于学生记忆,但是过于浪费时间、物品。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可以在演示完实验后,让学生质疑或教师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重复播放实验过程,采用“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可收到良好效果。
4.4.2 优化作业与试卷评析中的信息反馈。
在传统教学中。作业与试卷评析往往通过师生用语言或书写交流信息,这种信息交流的弊端是信息交流量少,写在本子或试卷上的作业效果大多数同学看不到,印象不深刻。如把作业或试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制成CAI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分析、比较,将好的解题思路、简便的计算过程重点展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这种评析方法生动具体,提高效率,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结构,使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2012年全国数学教师读书竞赛启动[J].数学教学研究,2012(1).
[3]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4]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一个新型的课题,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本文针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
数学教学是一个整体,一节数学课也是一个整体,作为一节数学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但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把各教学环节组成一个合理的有机整体,不仅要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功能,而且要发挥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形成的功能。一堂数学课中各个环节都是为实现数学目标服务的,如“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为知识正迁移作准备;“新课引入”、“启发引导”是探讨数学知识的规律的,因此要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巩固练习”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做到题目的难易适度、题量适度、层次分明,既体现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此外还要使各个教学环节互相协调、相互促进。假如有某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确或与整体结构不够协调,则会削弱乃至破坏整体功能。譬如在新授课中,安排新课引入的内容过多,把结合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不管有必要与否,都必须重新复习一遍,结果花去了学生精力最旺盛的“黄金时间”,也将会严重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状况都会对整个结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改善和提高某些教学环节的质量,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
结构与功能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特定的结构产生特定的功能,特定的功能离不开特定的结构,教学結构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安排各教学环节时的搭配和排列,不能干篇一律,不能搞程序化,而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按教和学的实际建立合理结构或调整改变结构,有针对性地把问题情境、新课引入、启发引导、巩固练习、课程总结和课堂作业等基本环节妥善安排,做到演示、操作、阅读、讨论、讲解、练习等各步骤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以达到系统功能的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灵活性表现在:
2.1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结构。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教数学概念时,在课堂上应突出演示、操作、说理等环节,把其本质属性概括出来,把非本质属性舍弃,使学生不仅懂得结论,而且掌握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法则是数学计算的依据,它的教学往往是在联系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正迁移规律进行的,如乘法法则是从相同数连加推出的;三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法则是在两位数除法法则中的延伸。因此教学法则时,应在课堂结构中突出探索或练习这些环节,提供诱发概括新法则的背景材料,促使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因此,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就成为法则教学的常用的结构形式。而应用题教学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而且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试题比较、自编试题等应作为常用的教学结构。
2.2 不同的学生情况,应有不同的教学结构。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改变教学结构,是优化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样的教学结构,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学效果好,而对于差生来说则不一定行得通。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安排出让学生读题的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题,让各类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讲述,互相促进。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及优化举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各个组成部分,即教学环节的搭配和排列,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的。数学课的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探讨有关讲和练的搭配和排列。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由问题情境→新课引入→启发引导→巩固练习→本课总结→课堂作业几部分组成,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基本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素材,或谈话引入,或情境引入,或课件引入。引入的方法视知识的不同而定,但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以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再通过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从每节课的数学课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入新知:
3.1.1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导入。
任何感知过程,都需要旧经验。就数学而言,它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即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利用旧知中与新知最为密切的,能促进知识正迁移的要点进行复习或练习,使新知有清澈的源头。例如:比的基本性质就可由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导入。
3.1.2 利用短小故事的情节导入。 皮亚杰说:“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数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欲望。如:百分数应用题的综合复习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参观访问果园的路线图,园中水果有多个品种,每到一片果林的入口都有水果吃,但必须要帮助每个入口的守门员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才能享受到水果的美味。守门员的問题设计如:去年我园产梨200吨,园长提出今年要增产10%,今年要产梨多少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感觉到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种枯燥的训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了好的情境,会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参与意识强,自信心足,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启发引导,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动手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许多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自如。这个环节的实施,低年级学生提倡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交流,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中、高年级学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可采用低年级师生共同研讨的办法,也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必须对探索方法予以指导。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好可供操作的再现知识的程序,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口中练说,在动脑中练思。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或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等等。集体的指导和个别的指导要相结合,使学生探索有目的、有方法。如教学9+2的进位加法,教师可出示一个装有9个小皮球的盒子,先让学生观察盒子一共有几格?里面装着几个小皮球?还空着几格?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怎样移动盒外的小皮球,就能一下子很清楚地看出盒里盒外一共有多少个小皮球”,然后从盒外的两个小皮球中分出1个来放进空格进里去。这种观察与操作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与算法。
3.3 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学生理解了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提高。因此,还要注重练习课。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一般是在新知识教完或一个单元后进行。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练习课教学的基本结构为:
3.3.1 检查复习。主要是回忆已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本课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口算训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训练等。
3.3.2 揭示课题。明确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3.3.3 练习指导。练习课应防止机械重复的练习,应该有指导地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教师的练习指导,可简要分析练习中要应用的法则、定律,并要求学生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时可先组织板演练习,然后通过对错题的评讲,进行练习指导。
3.3.4 课堂练习。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要分层次,要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益。
3.3.5 练习评讲。对练习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当堂解决问题。通过练后评讲,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3.3.6 课堂小结。可先让学生自己小结:通过练习课,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和分析练习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练习。
3.4 课堂展示,归纳总结。
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要展示概念形成的过程;法则教学要展示机理;公式教学要展示推导过程;应用题要展示解题思路;计量单位教学要展示概念的建立。应该明确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学习能力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的主体精神也是在展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牢固,主体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有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能乐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面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对测量单位和图形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面积的相关内容,发展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引导学生“用16根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入手,让学生寻找体会周长相同,大小不同,初步感知面积。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学生可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小方块摆一摆,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摆方块画格子的方法所蕴涵的思想,还为后续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搞好当堂课的归纳总结,对于加深学生理解,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激发学生课后积极思维,都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回顾、概括、整理、注意、予示等。因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差异,其方法也是变化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如:复述法、口决法、图表法、游戏法、引伸法、设疑法、汇报法等等。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知识,并不等于真正完全掌握了知识。要完全掌握知识,还要经过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商店购物,计算家中房间建筑面积等,使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 3.5 作业辅助,巩固提高。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作业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烦琐的、死记硬背的习题。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奇、趣,把丰富知识、训练思维寓于趣味之中。通过做题学会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存在差异,“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滿足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层次性是指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梯度,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同时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在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有层次性的课堂习题:第一层次:基本题。简便计算下列各题:34×28+28×66;125×(80+8)。第一题就是基本形式的练习,是将34个28和66个28合并为100个28;第二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字母公式,不仅可以从左往右算a×b+a×c=a×(b+c),也可以从右往左算a×(b+c)=a×b+a×c。第二层次:变式题。简便计算下列各题:25×44;99×101-99;134×34+134×25+134×49。这一层次中的第一题需要学生将数先进行合理分拆,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题属于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的,需要将题补充完整后再进行简便计算;第三题利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推广。第三层次:提高题。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13×36+12×36)×4;53×64+37×53。这两题都是需要进行两次简便计算题,第一题中就需要先在括号内进行乘法分配律再结合前一课时的乘法结合律进行第二次简便计算;第二题就需要先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到101×53,再将数合理分拆后,第二次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夯实基础,灵活掌握新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坡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4.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把它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不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现代多媒体参与下的多元整合教学结构,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了学生的主体个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良好的情境能使人赏心悦目,兴趣盎然。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时代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4.1.1 化动为静,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
4.1.2 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
4.1.3 化刻板为生动,调动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肯学、愿学。
4.2 优化心理环境,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题的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思维,优化教学结构,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新颖刺激的心理环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处理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因此,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不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进入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3 优化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在同样的有效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育心理学实践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1.5%,味觉占%,其它占3%。,视觉与听觉获得知识的总和达到94%,足以可见视听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让数学课堂有张有弛、富于节奏。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等,可以在板书的基础上,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4 优化信息反馈,培养协作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可控系统,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反馈,一般难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只有利用系统反馈出的信息与预期目标加以比较,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激励教学动机,矫正教学程序,监测教学效果。
4.4.1 优化操作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操作过程,可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验现象的回放,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自己操作的正误。这种信息交流简单明了、容量大,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些重要的实验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操作,例如:百分数中让学生理解液体浓度的实验。反复实验有利于学生记忆,但是过于浪费时间、物品。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可以在演示完实验后,让学生质疑或教师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重复播放实验过程,采用“放大”、“慢放”、“重放”、“定格”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可收到良好效果。
4.4.2 优化作业与试卷评析中的信息反馈。
在传统教学中。作业与试卷评析往往通过师生用语言或书写交流信息,这种信息交流的弊端是信息交流量少,写在本子或试卷上的作业效果大多数同学看不到,印象不深刻。如把作业或试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制成CAI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分析、比较,将好的解题思路、简便的计算过程重点展示,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这种评析方法生动具体,提高效率,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结构,使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2012年全国数学教师读书竞赛启动[J].数学教学研究,2012(1).
[3]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4]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