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了校企共同明确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双重身份认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職业能力、职业道德的三元评价体系,形成四层递进育人模式,促进校企长效合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三元考核;形成四层递进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岗管理模式研究》(09SJB880064)的研究成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等文件精神,为全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全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工学结合”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但在“工学结合”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矛盾也愈来愈凸显,主要表现在:1、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中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关系的矛盾,2、处于工学结合两端的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3、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之间的培养要求变化之间的矛盾。[1] 伴随其他矛盾的出现,部分工学结合项目开展不力,不少工学结合活动往往只停留在表象合作状态,有些专业的工学结合活动则进入了停顿状态。为此,对工学结合活动中校企长效合作要素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定一个培养目标,打好校企长效合作基础
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经常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述,但有以下几点共同要素:(1)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 (3)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4)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2】但这些表述,基本是专家学者提出的,企业在其中的表述很少。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为:1、优秀的个人品质;2、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3、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顽强的吃苦耐劳精神;5、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6、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7、较好的心理素质【3】。因此,要保持校企长效合作,必须由学校和企业认真研讨,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企业认可的人才,才能打好校企长效合作基础。
二、明确二个身份,推进校企长效合作管理规范
工学结合活动主角是学生,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认可,是学生服从管理的基本。工学结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有了“学生”和“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推行双身份教学,关键点在学生自身。既要解决学生自身的观念,让学生认同自己的双身份,还要在教学过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等环节突出双身份的教学模式。为此,在工学结合管理中,企业、校方应共同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符合学生双身份认知的、有效的共同管理模式,推进校企长效合作的规范管理。
三、建立三元考核,形成校企长效合作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必须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三元”考核评价系统。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动态管理和评价,立足于“工学结合”对质量监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监控评价体系,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作用,提升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性与执行力。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形成校企长效合作评价体系。
四、形成四层递进,构建校企长效合作育人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主要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问题,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及标准构建-----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培养效果评价与反馈的四层递进式的育人模式。按照校企共建原则,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突出行动领域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落实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和企业共同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行家共同编著专业教材,共同开发实训教材,让企业参加到教学中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构建校企长效合作育人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因此,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密切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米宝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1(08)
[2] 卢红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3] 刘晓雪.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1)
关键词:工学结合;三元考核;形成四层递进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岗管理模式研究》(09SJB880064)的研究成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等文件精神,为全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全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工学结合”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但在“工学结合”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矛盾也愈来愈凸显,主要表现在:1、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中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关系的矛盾,2、处于工学结合两端的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3、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之间的培养要求变化之间的矛盾。[1] 伴随其他矛盾的出现,部分工学结合项目开展不力,不少工学结合活动往往只停留在表象合作状态,有些专业的工学结合活动则进入了停顿状态。为此,对工学结合活动中校企长效合作要素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定一个培养目标,打好校企长效合作基础
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经常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述,但有以下几点共同要素:(1)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 (3)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4)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2】但这些表述,基本是专家学者提出的,企业在其中的表述很少。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为:1、优秀的个人品质;2、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3、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顽强的吃苦耐劳精神;5、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6、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7、较好的心理素质【3】。因此,要保持校企长效合作,必须由学校和企业认真研讨,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企业认可的人才,才能打好校企长效合作基础。
二、明确二个身份,推进校企长效合作管理规范
工学结合活动主角是学生,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认可,是学生服从管理的基本。工学结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有了“学生”和“准职业人”的双重身份。推行双身份教学,关键点在学生自身。既要解决学生自身的观念,让学生认同自己的双身份,还要在教学过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等环节突出双身份的教学模式。为此,在工学结合管理中,企业、校方应共同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符合学生双身份认知的、有效的共同管理模式,推进校企长效合作的规范管理。
三、建立三元考核,形成校企长效合作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必须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三元”考核评价系统。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动态管理和评价,立足于“工学结合”对质量监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监控评价体系,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作用,提升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性与执行力。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请行业协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生产质量管理模式考核评价学生,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改革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探索生产性课程的课程管理,形成校企长效合作评价体系。
四、形成四层递进,构建校企长效合作育人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主要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问题,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及标准构建-----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培养效果评价与反馈的四层递进式的育人模式。按照校企共建原则,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突出行动领域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落实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和企业共同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行家共同编著专业教材,共同开发实训教材,让企业参加到教学中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构建校企长效合作育人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因此,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密切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米宝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1(08)
[2] 卢红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3] 刘晓雪.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