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佛山十多年,我发现这个有点老旧的城市身上,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闷声发大财”。这个近年来GDP一直跑在全国前列的地级城市,如果用方言俚语来形容她,那就叫——闷声发大财。很多事情,她都讲究实干、闷头干。干了再说,甚至干了也不说——“发自己的财,让别人说去吧”。只干不说或少说,大抵已是佛山人风雨不改的文化性格。据坊间传说——不只是佛山人,全广东人都是这种性格。他们一般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太关心世界走势。房价、股票的涨跌,比国家荣辱兴亡更加牵动他们的神经。而佛山,差不多就是广东的一个缩影、岭南的一个代表。但这类“传说”明显是站不住足的,在我看来,“重干轻说”,恰恰是佛山的“文道”——它与修养有关,与文明有关,与世事洞明有关。不说,或者不善于说,那是因为她深深地知道,空谈不只是误国,同样误家,也误人;而实干,才是兴国兴家兴人的“武道”。这个“道”,可以说亘古不变。
啥事不干,成天“吹水”,有用吗?佛山不是春晚,你也不是本山大叔,忽悠能风行一时,但绝不可能横行一世。所以,还是干吧,低下头,弯下腰,埋头苦干,万丈高楼从地起,把基础夯实,才是正道。比如顺德均安的李小龙,如果他当年只是学些“嘿嘿哈哈”的花架子,从此陶醉于表演场上的风光,成天花拳绣腿到处“吹水”,怎么会有后来威震江湖的“截拳道”横空出世?又怎么会有他海外打拼扬威的本钱和荣光?
所以,实干,恰恰是佛山人的立身之本。
又所以,才有她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的底气和豪情。
比如陈启源(1834年至1903年),虽说生长在南海简村那么个又穷又偏的小山村,可他懂得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大清举国玩自闭的同治十二年,他不惜重金,从外国引进半自动的缫丝机,开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继昌隆缫丝厂,竟然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厂。结果,他成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广东新式缫丝厂的创始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此兴起。
事实上,佛山人“重干轻说”,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久远得连古书阅遍的研究者,也长期失语。譬如上文已提及的坊间传言:“广东人(典型如佛山人)不关心政治。”
为什么不关心政治?潜入时光长河,我们会发现,佛山先祖的DNA里,从来就不缺政治基因。回望历史,当年的他们,大都是中原大地上的达官显贵、书香门第、富饶人家。因为动荡、战乱,因为天灾虫害,或者一人犯事诛连九族,他们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翻山越岭,一路向南。发配的、流放的、逃难的……南蛮之地,虽是无奈之选,但也还有几丝生的希望。
远古洪荒,梅岭之南,当然不如中原繁华富饶。野兽、蚊蝇、 瘴气,粮食匮乏……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由不得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呢,国家大事就别管了,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整点钱,弄点吃的,把肚子填饱,让一家子人活下去。再说了,那些被流放、发配,或历经战乱的先祖,他们深深地知道国家、政治是怎么回事,他们或者早就像曾国藩那样,传下了“远离官场”的祖训。因为他们太懂得政治纷争、官场凶险了,于是,他们低调慎言,至少表面上对政治毫无兴趣;另一方面,他们还得在同样恶劣凶险的自然环境中活下去,于是他们讲吃讲玩,世俗务实。
很多外省人到佛山,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儿的人特别好吃,或者说重视吃,食在广东也好,食在顺德也罢,都证明了“民以食为天”这条从未改变的真理。上酒楼饮茶、半夜三更热火朝天的大排档,成了广东大小城市独有的风景。很多人往往为了吃一餐“靓嘢”,就算是上班累了一整天,收工后,仍不惜跑到数十公里外,寻个特色酒家一饱口福。如此大动干戈地吃,根子上的原因,就是当年的祖先,因为种种原因抵达岭南后,与生存环境艰苦斗争留下的后遗症。人嘛,首先得活命不是?于是,远离官场政治,重视世俗生活,就成了一种文化基因,成了岭南人血液中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海洋文化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境内水网纵横,河涌遍布,新中国之前的交通陆路欠发达,人们出门,大多是靠水路艇仔。都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其实不是它不争,而是它有大把出路——遇着阻碍立马绕道而行,用不着千军万马都往一条道上挤,更不用都指望着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不行了,就顺水出海,往更大的天地去。只要不认死理,不一条道走到黑,不争,出路总是有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哪里的天空,它都会下雨。这也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也就是说,除了看不见的文化基因外,人生选择多,也是佛山人不大关心政治、对官场功名不怎么热衷的一个原因。于是,一代代的佛山人,就这么默不作声地传承着他们的低调,发扬着他们的务实。大多数佛山人都从骨子里认同——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比夸夸其谈更有意义。也许,这才是佛山文化养育的佛山性格,也是佛山人的精神之源。
啥事不干,成天“吹水”,有用吗?佛山不是春晚,你也不是本山大叔,忽悠能风行一时,但绝不可能横行一世。所以,还是干吧,低下头,弯下腰,埋头苦干,万丈高楼从地起,把基础夯实,才是正道。比如顺德均安的李小龙,如果他当年只是学些“嘿嘿哈哈”的花架子,从此陶醉于表演场上的风光,成天花拳绣腿到处“吹水”,怎么会有后来威震江湖的“截拳道”横空出世?又怎么会有他海外打拼扬威的本钱和荣光?
所以,实干,恰恰是佛山人的立身之本。
又所以,才有她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的底气和豪情。
比如陈启源(1834年至1903年),虽说生长在南海简村那么个又穷又偏的小山村,可他懂得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大清举国玩自闭的同治十二年,他不惜重金,从外国引进半自动的缫丝机,开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继昌隆缫丝厂,竟然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厂。结果,他成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广东新式缫丝厂的创始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此兴起。
事实上,佛山人“重干轻说”,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久远得连古书阅遍的研究者,也长期失语。譬如上文已提及的坊间传言:“广东人(典型如佛山人)不关心政治。”
为什么不关心政治?潜入时光长河,我们会发现,佛山先祖的DNA里,从来就不缺政治基因。回望历史,当年的他们,大都是中原大地上的达官显贵、书香门第、富饶人家。因为动荡、战乱,因为天灾虫害,或者一人犯事诛连九族,他们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翻山越岭,一路向南。发配的、流放的、逃难的……南蛮之地,虽是无奈之选,但也还有几丝生的希望。
远古洪荒,梅岭之南,当然不如中原繁华富饶。野兽、蚊蝇、 瘴气,粮食匮乏……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由不得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呢,国家大事就别管了,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整点钱,弄点吃的,把肚子填饱,让一家子人活下去。再说了,那些被流放、发配,或历经战乱的先祖,他们深深地知道国家、政治是怎么回事,他们或者早就像曾国藩那样,传下了“远离官场”的祖训。因为他们太懂得政治纷争、官场凶险了,于是,他们低调慎言,至少表面上对政治毫无兴趣;另一方面,他们还得在同样恶劣凶险的自然环境中活下去,于是他们讲吃讲玩,世俗务实。
很多外省人到佛山,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儿的人特别好吃,或者说重视吃,食在广东也好,食在顺德也罢,都证明了“民以食为天”这条从未改变的真理。上酒楼饮茶、半夜三更热火朝天的大排档,成了广东大小城市独有的风景。很多人往往为了吃一餐“靓嘢”,就算是上班累了一整天,收工后,仍不惜跑到数十公里外,寻个特色酒家一饱口福。如此大动干戈地吃,根子上的原因,就是当年的祖先,因为种种原因抵达岭南后,与生存环境艰苦斗争留下的后遗症。人嘛,首先得活命不是?于是,远离官场政治,重视世俗生活,就成了一种文化基因,成了岭南人血液中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海洋文化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境内水网纵横,河涌遍布,新中国之前的交通陆路欠发达,人们出门,大多是靠水路艇仔。都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其实不是它不争,而是它有大把出路——遇着阻碍立马绕道而行,用不着千军万马都往一条道上挤,更不用都指望着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不行了,就顺水出海,往更大的天地去。只要不认死理,不一条道走到黑,不争,出路总是有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哪里的天空,它都会下雨。这也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也就是说,除了看不见的文化基因外,人生选择多,也是佛山人不大关心政治、对官场功名不怎么热衷的一个原因。于是,一代代的佛山人,就这么默不作声地传承着他们的低调,发扬着他们的务实。大多数佛山人都从骨子里认同——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比夸夸其谈更有意义。也许,这才是佛山文化养育的佛山性格,也是佛山人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