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善于捕捉时效性较强的市场机遇,使用符合时机的套利模式,才能获得同行竞争参与者无法企及的成功
未来数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潜在的高速成长机会,但是与过去几十年不同的是,这一发展速度受到了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硬约束。因此,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非常重要,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发展也是如此。
产融平衡也是竞争力
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创新的根本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拓宽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加速跟进的工作,就是通过加强中国的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原创能力,使中国从经济总量的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增加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国家的软实力,除了技术、金融方面的实力外,还包括文化上的影响力。
通过未来的持续经济发展和转型,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创新具有很广义的范畴。通俗地理解,创新就是给世界带来了一些新东西的智能活动。比如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这类创新是有形的、可视的,企业依据这类创新可以研发制造出新型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更广泛也常常是更有影响的创新则是无形的,比如制度和金融的创新。从事虚拟经济的商业机构依据这些创新就可以找到套利角色,建立盈利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经济体中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就是在这个套利角色里盈利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整体上需要建立和保持一个平衡。一个方面过于强大,另一个方面就受到抑制,就会失衡。即使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如美国,虚拟经济创新过度造成了产融不平衡,泡沫破裂,爆发危机。
当企业规模发展壮大了,从一个企业内部看,也需要建立新的平衡,那就是企业在生产方面的能力和金融方面的能力二者之间的平衡,简称产融平衡。在一个资本市场不完善的环境下尤其如此。企业将“产”和“融”进行结合,建立起产融平衡,这样的企业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盈利优势。我们看到了即使处在经济危机当中,同样作为超级大企业,美国通用电器(GE)这样的集产融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集团,也比长于制造的通用汽车公司(GM)的危机调整适应能力强。
金融制度进步与创新的良机
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在增长特征上的一个主要不同点在于,新兴市场的增长常常呈现高速非线性成长,而发达市场的增长速度相比起来要低得多。作为新兴市场中的企业,自身发展的速度也要力争和整个市场及产业匹配,否则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因为,一个企业如果只依靠产能型的扩张方式,由于前面提到的因素,发展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很难达到并保持高速的成长。这时,只有善于运用资本手段,也就是通过包括上市、并购等资本手段的扩张,才能提高扩张速度。这些功能都是通过企业发展“融”的能力建立起来的。实现产融平衡、产融互动的企业,在一个资本市场功能不太完善的环境下无疑具有更多的发展模式选择,这个模式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一种产融结合模式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更重要、更切合时效的创新。我们谈论创新为时已久,在金融领域,这个创新往往停留在过多地关注金融工具的创新层面。其结果是就连一个基本的金融衍生类工具,例如股指期货也难于真正引入市场。这是为什么呢?殊不知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之前,首先要有金融制度、金融环境的创新,这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工具的创新就很难实现。
中国资本市场的继续完善,需要创新和引入大量的金融工具。因为仅仅拥有区区1600余种普通股股票,投资工具的种类实在太稀少了。而今天,全球资本市场的有效投资工具种类数以万计。我们这个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需求是很大的,否则很难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很难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尽管处在资本市场的危机当中,现在这个时期,却是一个金融制度进步和创新的良机,是一个所谓化危为机的时期。从商业实用价值衡量,微观制度创新的过程遵循其自身潜在的发展规律。制度的创新,如果突破到制度范畴的腹地当中常常形成违规,而不去突破又无法获得套利先机。所以,边际化突破产融监管制度的静态部分,也就是即将发生制度进化的部分,才是获取制度红利的高明手段。
产能套利、金融套利、制度套利
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善于捕捉时效性较强的市场机遇,使用符合时机的套利模式,才能获得同行竞争参与者无法企及的成功。
改革开放30年,从宏观套利模式上看,中国企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时代的产能套利。那个时期的企业寻找一个适合市场的产品和项目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总供给过小,等到国家出现整体上产能过剩时,产能套利已经失去主流地位。这时由于金融体系管制放松过程的滞后,金融范畴内的问题成为企业经营的瓶颈所在,以金融为内涵的套利模式成为主流。那时的企业如果抓住了这个实质特征,就比较容易快速成长,在同行中出类拔萃。时间进入到当前的这个阶段,这时,全球化趋势和白热化竞争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的复杂性,简单化的金融套利模式已经显得乏力,时机和环境已经大大变迁。那么主宰今日和未来的企业主流套利模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创新套利。一部分精明的企业着眼于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制度红利机会,从而进行制度套利。这是通过边际制度突破和制度创新而成为可能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套利特征也可以概括为制度套利。
正确有效的知识组合,是掌握制度和创新套利的基础。过去半个多世纪奠定的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为今天大型跨国企业经营提供了运营理论上的支持和解决方法。在中国兴起并如火如荼发展的企业高级总裁参加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银行领袖、民企老总们参加的金融和战略管理知识的高端培训,就是着眼于这个有效知识组合的获得和建立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概括出一句话,在未来,企业取胜的主流套利模式是制度创新的套利,同时也是一个通过有效知识组合实现套利的过程。
未来数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潜在的高速成长机会,但是与过去几十年不同的是,这一发展速度受到了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硬约束。因此,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非常重要,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发展也是如此。
产融平衡也是竞争力
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创新的根本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拓宽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加速跟进的工作,就是通过加强中国的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原创能力,使中国从经济总量的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增加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国家的软实力,除了技术、金融方面的实力外,还包括文化上的影响力。
通过未来的持续经济发展和转型,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创新具有很广义的范畴。通俗地理解,创新就是给世界带来了一些新东西的智能活动。比如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这类创新是有形的、可视的,企业依据这类创新可以研发制造出新型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自身的盈利。更广泛也常常是更有影响的创新则是无形的,比如制度和金融的创新。从事虚拟经济的商业机构依据这些创新就可以找到套利角色,建立盈利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经济体中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就是在这个套利角色里盈利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整体上需要建立和保持一个平衡。一个方面过于强大,另一个方面就受到抑制,就会失衡。即使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如美国,虚拟经济创新过度造成了产融不平衡,泡沫破裂,爆发危机。
当企业规模发展壮大了,从一个企业内部看,也需要建立新的平衡,那就是企业在生产方面的能力和金融方面的能力二者之间的平衡,简称产融平衡。在一个资本市场不完善的环境下尤其如此。企业将“产”和“融”进行结合,建立起产融平衡,这样的企业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盈利优势。我们看到了即使处在经济危机当中,同样作为超级大企业,美国通用电器(GE)这样的集产融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集团,也比长于制造的通用汽车公司(GM)的危机调整适应能力强。
金融制度进步与创新的良机
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在增长特征上的一个主要不同点在于,新兴市场的增长常常呈现高速非线性成长,而发达市场的增长速度相比起来要低得多。作为新兴市场中的企业,自身发展的速度也要力争和整个市场及产业匹配,否则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因为,一个企业如果只依靠产能型的扩张方式,由于前面提到的因素,发展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很难达到并保持高速的成长。这时,只有善于运用资本手段,也就是通过包括上市、并购等资本手段的扩张,才能提高扩张速度。这些功能都是通过企业发展“融”的能力建立起来的。实现产融平衡、产融互动的企业,在一个资本市场功能不太完善的环境下无疑具有更多的发展模式选择,这个模式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一种产融结合模式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更重要、更切合时效的创新。我们谈论创新为时已久,在金融领域,这个创新往往停留在过多地关注金融工具的创新层面。其结果是就连一个基本的金融衍生类工具,例如股指期货也难于真正引入市场。这是为什么呢?殊不知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之前,首先要有金融制度、金融环境的创新,这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工具的创新就很难实现。
中国资本市场的继续完善,需要创新和引入大量的金融工具。因为仅仅拥有区区1600余种普通股股票,投资工具的种类实在太稀少了。而今天,全球资本市场的有效投资工具种类数以万计。我们这个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需求是很大的,否则很难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很难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尽管处在资本市场的危机当中,现在这个时期,却是一个金融制度进步和创新的良机,是一个所谓化危为机的时期。从商业实用价值衡量,微观制度创新的过程遵循其自身潜在的发展规律。制度的创新,如果突破到制度范畴的腹地当中常常形成违规,而不去突破又无法获得套利先机。所以,边际化突破产融监管制度的静态部分,也就是即将发生制度进化的部分,才是获取制度红利的高明手段。
产能套利、金融套利、制度套利
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善于捕捉时效性较强的市场机遇,使用符合时机的套利模式,才能获得同行竞争参与者无法企及的成功。
改革开放30年,从宏观套利模式上看,中国企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时代的产能套利。那个时期的企业寻找一个适合市场的产品和项目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总供给过小,等到国家出现整体上产能过剩时,产能套利已经失去主流地位。这时由于金融体系管制放松过程的滞后,金融范畴内的问题成为企业经营的瓶颈所在,以金融为内涵的套利模式成为主流。那时的企业如果抓住了这个实质特征,就比较容易快速成长,在同行中出类拔萃。时间进入到当前的这个阶段,这时,全球化趋势和白热化竞争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的复杂性,简单化的金融套利模式已经显得乏力,时机和环境已经大大变迁。那么主宰今日和未来的企业主流套利模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创新套利。一部分精明的企业着眼于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制度红利机会,从而进行制度套利。这是通过边际制度突破和制度创新而成为可能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套利特征也可以概括为制度套利。
正确有效的知识组合,是掌握制度和创新套利的基础。过去半个多世纪奠定的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为今天大型跨国企业经营提供了运营理论上的支持和解决方法。在中国兴起并如火如荼发展的企业高级总裁参加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银行领袖、民企老总们参加的金融和战略管理知识的高端培训,就是着眼于这个有效知识组合的获得和建立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概括出一句话,在未来,企业取胜的主流套利模式是制度创新的套利,同时也是一个通过有效知识组合实现套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