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庐山特有缘。今年8月中旬,正值江南热浪滚滚、高温袭人之际,我又一次来到庐山探亲度假。
那天上午,在河西路中段绿树葱葱、芳草茵茵的“国际友谊雕塑园”内,我见到由美国胡德山赠送给庐山的礼物——赛珍珠雕像。整座雕像高约1.7米,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铜质雕塑,下半部分是大理石基座。中年赛珍珠神情安详、目光深邃,既像在构思新作,又像在缅怀往事。在赛珍珠雕像北侧,分别安放着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两人的雕像。我在赛珍珠雕像周围缓缓转悠着、凝思着,让灵魂穿过时间隧道,去追思赛珍珠这位远去后重新回到庐山的异国作家。
赛珍珠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女作家,她的童年是在庐山度过的。1922年夏,她在庐山自己的家里——中四路310号别墅创作了其人生第一部作品《也说中国》;1938年,她以那篇“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的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自幼随传教士父亲赛兆祥来到庐山,在她81年的人生旅程中,差不多一半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而且都是在她人生观形成、精气神养成的前半生。因而,她与中国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有着历久弥深的感情。
有资料表明,抗战时期,当赛珍珠看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抗日的可歌可泣的壮举后,深信“中国是不可征服的”,不仅公开发表演说,强烈声援中国的抗日战争,而且四处募捐,支援中国的困难群众……1973年,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追悼会上赞誉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的奇峰秀水给青年赛珍珠注入了不竭的创作灵感,赛珍珠因此对庐山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她曾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我忘不了庐山那片神奇的土地。”遗憾的是,打从1935年回美国后,赛珍珠再也没有机会重返中国。
不知是有人神经过分“敏感”,抑或过于“脆弱”的缘故,仅仅因为赛珍珠作品中的某些不同观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里,赛珍珠本人连同她的作品一道,被紧锁在抽屉里、封存在仓库中。即便在素有“文化名山”美誉的庐山,也难觅赛珍珠散发文化芬芳的踪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2009年10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开营。20多位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知名作家汇聚庐山,用他们手中的如椽大笔,为庐山文化增色添彩、推波助澜。不少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赛珍珠,有的为她“打抱不平”,有的替她“歌功颂德”。全国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叶廷芳教授在发表于2009年11月23日《文汇报》上的文章中说:“她一生几乎把她可利用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没有把它消耗在一个美貌女人容易蹈人的物质享受的浮嚣生活之中。仅凭这一点,她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都说女人生来爱打扮,而赛珍珠却把倾心创作看得比浓妆淡抹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讲,她不但是可敬的,而且是聪慧的。她不仅深爱着中国,而且深爱着文化,乃至终身“嫁给”了文化,从而使她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积极的、向善的、大众的文化,在其流传过程的某一时间段里,或许因了某种原因,而被颠覆、被埋没。但是,斗转星移,云开雾散,一旦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它必将缓缓复苏,滚滚流淌,益发香气四溢起来。作为文化文学“符号”的赛珍珠,在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终于在庐山得以“复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那天上午,在河西路中段绿树葱葱、芳草茵茵的“国际友谊雕塑园”内,我见到由美国胡德山赠送给庐山的礼物——赛珍珠雕像。整座雕像高约1.7米,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铜质雕塑,下半部分是大理石基座。中年赛珍珠神情安详、目光深邃,既像在构思新作,又像在缅怀往事。在赛珍珠雕像北侧,分别安放着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剧作家席勒两人的雕像。我在赛珍珠雕像周围缓缓转悠着、凝思着,让灵魂穿过时间隧道,去追思赛珍珠这位远去后重新回到庐山的异国作家。
赛珍珠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女作家,她的童年是在庐山度过的。1922年夏,她在庐山自己的家里——中四路310号别墅创作了其人生第一部作品《也说中国》;1938年,她以那篇“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的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自幼随传教士父亲赛兆祥来到庐山,在她81年的人生旅程中,差不多一半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而且都是在她人生观形成、精气神养成的前半生。因而,她与中国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有着历久弥深的感情。
有资料表明,抗战时期,当赛珍珠看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抗日的可歌可泣的壮举后,深信“中国是不可征服的”,不仅公开发表演说,强烈声援中国的抗日战争,而且四处募捐,支援中国的困难群众……1973年,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追悼会上赞誉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的奇峰秀水给青年赛珍珠注入了不竭的创作灵感,赛珍珠因此对庐山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她曾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我忘不了庐山那片神奇的土地。”遗憾的是,打从1935年回美国后,赛珍珠再也没有机会重返中国。
不知是有人神经过分“敏感”,抑或过于“脆弱”的缘故,仅仅因为赛珍珠作品中的某些不同观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里,赛珍珠本人连同她的作品一道,被紧锁在抽屉里、封存在仓库中。即便在素有“文化名山”美誉的庐山,也难觅赛珍珠散发文化芬芳的踪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2009年10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开营。20多位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知名作家汇聚庐山,用他们手中的如椽大笔,为庐山文化增色添彩、推波助澜。不少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赛珍珠,有的为她“打抱不平”,有的替她“歌功颂德”。全国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叶廷芳教授在发表于2009年11月23日《文汇报》上的文章中说:“她一生几乎把她可利用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没有把它消耗在一个美貌女人容易蹈人的物质享受的浮嚣生活之中。仅凭这一点,她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都说女人生来爱打扮,而赛珍珠却把倾心创作看得比浓妆淡抹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讲,她不但是可敬的,而且是聪慧的。她不仅深爱着中国,而且深爱着文化,乃至终身“嫁给”了文化,从而使她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积极的、向善的、大众的文化,在其流传过程的某一时间段里,或许因了某种原因,而被颠覆、被埋没。但是,斗转星移,云开雾散,一旦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它必将缓缓复苏,滚滚流淌,益发香气四溢起来。作为文化文学“符号”的赛珍珠,在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终于在庐山得以“复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