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这不断变化的世界。
作为一所世界闻名的百年名校,斯坦福大学更是不断在探索未来学习的形态和自己未来的方向。
这一切的缘起,是因为在线学习的迅猛来袭。
2012年4月,是我即将到斯坦福读书的时候,一个免费提供世界名校课程的初创公司Coursera诞生了。Coursera是由斯坦福的两名计算机基础(CS)教授Daphne Koller和Andrew Ng创办的。创办初期,Daphne在TED上表示为了应对居高不下的教育花费和对好内容的广大的需求,“So we formed Coursera whose goal is to take the best courses from the best instructors at the best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d it to everyone around the world for free.(我们创立了Coursera,她的使命是把来自于最顶尖大学的最顶尖老师的最好的课程提供给全世界,免费)。”Coursera带动了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迅猛发展期,仿佛一瞬间世界上最好的内容学习都免费公开了!试想一下,在这个星移斗转变化莫测的时代,作为一个还在收着不菲学费的学校,在即将到来的“教育新时代”里又该何去何从?
作为斯坦福教育学院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教育科技项目)的学生,我目睹、经历了硅谷MOOC的潮起潮落。每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大家最开始是雾里看花,多些感性的冲动,又少些理性的分析。所以,斯坦福著名创新学院d.school决定对未来教育形态进行探索,并重新思考:何为“学校”?何为“学校的使命”?何为“校园”?
于是,长达一年的探索学习课程@Stanford和Stanford 2025项目应运而生。
探索@Stanford
@Stanford可以说是一门超重量级的课程。IDEO公司和d.school的创始人David Kelley和Mohr Davidow Ventures基金的合伙人Jon Feiber,还有d.school的大量老师,带领我们探索斯坦福的未来,大胆设想2025年的斯坦福。d.school以Design Thinking(设计思考)理论而著名,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以人为本”的灵魂和一些对未知、不确定情况的分析研究方法,共五个步骤:共感、定义、灵思、原型和测试(Empathize, Define, Ideate, Prototype and Test)。作为d.school经验丰富的学生,我认为长达一年的@Stanford课是有史以来最被重视的一门课,因为我们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学习第一个步骤“共感”。从讨论到采访,从采访再深入讨论,从个人思考到集体交流;从最开始聚焦斯坦福校园,见到同学就上前询问他们为何喜欢斯坦福,到打电话给Google的HR询问他们喜欢录用什么样的人才,再远飞东岸纽约,在时代广场路头采访吹萨克斯的卖艺大叔,在星巴克买咖啡时偶遇法学院学生,参观《纽约时报》总部与记者们交流,还有围追堵截百老汇演出后的演员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认识到,大家对大学的需求远远不是几节课的事,是校园承载了更多更深层次人的意义——互联网线上虚拟学习与实体线下校园不仅不冲突,反而可以很好的互补。在这个理解之上,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最重要的是提供非凡的体验,供这里的一群人一起学习、一起经历和一起成长。
这时,所要研究的问题发生了变化——怎么设计斯坦福的整体体验才能更好的满足未来学生的需求?
我们从专业知识(Expertise)、空间(Campus space)、认证(Accreditation)、成熟(Coming to age)、未来图书馆(Future library)、住民教育(Residential Education)等小主题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畅想。我所在小组的主题是住民教育和成熟所交汇的“再畅想未来校园的生活学习体验”(Reimag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living on campus)。试想十七八岁的学生刚来到学校,青涩懵懂,对人生充满兴奋和幻想,但也不乏“迷”。在每日的学习奔波中易焦躁,但又害怕自我压力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为什么不在宿舍或校园里给学生一块安全地,在这里他们可以放松下来,在辅助下细细考虑方向呢?我们对这样的空间里的色彩、光线、温度、声音、装饰、空气流通,以及小动物等都进行了设计,并配合“Meditation冥想”引导性自我反思活动,帮助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也尝试了“游牧宿舍”的想法。
未来的学校,我们是可以随便到处居住的,想必这样的宿舍变化也会让我们对学习和生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为了试验,我们在斯坦福校园里一个干枯的Lagunita湖边搭建帐篷,把租用的睡袋安放在火堆前取暖。半夜,我们七人在干枯的草上铺上垫子摆成圈形,之后纷纷仰望星空,倾听宇宙的声音。漫漫黑夜吞噬不了闪闪星河,刺骨的寒风也抵挡不出倾吐内心的热情。我们轮流表露心声,分享“我最害怕的是……”“我最希望……”当一个人说完,其他人一同说:“我听到了,谢谢分享”。在这样的悬空世界,并没有太多刻意布置,有的是最真诚的对白。也许,事后每个参加者在心底都有一个“暖暖”的符号,而这同样是学校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汇总@Stanford
以上仅仅是我所在组的探索,当老师们把所有的研究、记录和思考汇总,我们便有了四个大的主题。
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大学不再是固定连续的四年,而是一生中任何时间加起来的六年,可以随时离开可以随时回来;同时有经验成功的校友帮助和指引刚刚走上职场的新人。“Now Stnaford isn’t just a time in your life, it’s a life time.”(所以,斯坦福不再是人生中的一小段时间,而是伴随你一生。) 开环大学的曾经vs.现在——
学生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就要接受四年的大学教育vs.学生一生中都充盈着学习机会;
18~22岁的四年时光vs.一生中的任何六年时光;
正式学习只发生在教室里vs.知识来自于教室和实践;
毕业后就很难再接触到学术环境vs.有经验的成年人可以重返校园改变职业;
学生18岁以前就要证明自己有能力vs.学生来自各个年龄层;
校友仅仅是特定活动偶尔回来vs.作为专家返校的校友助推学习体验、增添校园生活。
自适应教育(Paced Education)。学习不再是工业革命思路下的按部就班的大一、大二……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进行三个半年至一年半阶段的学习“精确衡量、提升和启动”(Calibration, Elevate and Activate)。在精确衡量阶段学生要完成两件事:大范围的尝试小而美的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观察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在提升阶段精准一件事情深挖。在启动阶段要步入实际考验。
自适应教育曾经vs.现在——
结构化、固定学期制的四年学习vs.个性化、自适应的可调控的三个学习阶段;
四年时光,大一~大四 vs.六年时光,三个阶段:精确衡量、提升和启动;
先入为主有明确划分的教学空间vs.学生教授一起创建的新型互动学习空间;
长度为10周的课程标准vs.专为精确衡量提供的小而美体验课。
同时学生要找到自己的“个人导师团”,如有人启发学术研究,有人指导职业发展,还有心灵导师等。
翻转构建(Axis Flip)。斯坦福将技能学习翻转成了基础,大学将不再按照具体的学科来构建楼房空间,而是按照具体技能来构建学习中心(Teaching hubs),如科学分析、定量逻辑、社会化学习、审美阐释、创造性自信心、交流效果。不同背景的老师、学者来到学习中心,进行跨领域的合作和教学。于此同时,学生们的简历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是他们曾经做过什么,而是展示出他们的技能点。
翻转构建曾经vs.现在——
一个学科里的知识学习是毕业第一标准,技能培养是第二位的vs.技能学习是基础;
本科教育是由学科主题组织的vs.本科教育中的技能学习转变为基础;
学校是由固定学科系组织的vs.由院长组织的能力学习中心构成;
简历和成绩单是来展示聪颖程度vs.“技能打印”交流更多的能力和潜力。
目的性学习(Purpose Learning)。学生将在线学习基本知识,然后从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项目中学习更多。要想从斯坦福毕业不仅仅有学术标准,还得会哪些知识、技能,以及设定“影响力”要求。斯坦福将在世界各地建立全球影响力实验室,学生、教授和当地人联手挑战难题。目的性学习需要学生不仅仅精通知识技能,还要有意义,之后,斯坦福的学生将以发起挑战任务为第一要务,而不是仅仅选择自己的专业(Purpose learning requires students to gain mastery with meaning, and from that point on, Stanford students were known for declaring missions, not majors.)”。
目的性学习曾经vs.现在——
学生选择专业后,将自己的学习局限在具体的要求标准上vs.学生以想做的项目为首,将自己的学习融合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专业vs.学生通过学习和做项目来实现意义和影响;
很多校友在从事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vs.校友选择一个任务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学生在人生后期才开始从事社会工作vs.全球影响力实验室将提供科研和实际结合的平台。
@Stanford课程和Stanford 2025项目让我思考了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创新。然而,创新和改变需要时间和过程,也许这可以是Stanford 2025,也可能是Stanford 2100,是否一定要变成这个样子,并不重要。未来在创造未来(Future is reinventing itself),而我们需要的则是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对这个时代价值的理解,和对人本身的关怀。
责任编辑:尹颖尧
作为一所世界闻名的百年名校,斯坦福大学更是不断在探索未来学习的形态和自己未来的方向。
这一切的缘起,是因为在线学习的迅猛来袭。
2012年4月,是我即将到斯坦福读书的时候,一个免费提供世界名校课程的初创公司Coursera诞生了。Coursera是由斯坦福的两名计算机基础(CS)教授Daphne Koller和Andrew Ng创办的。创办初期,Daphne在TED上表示为了应对居高不下的教育花费和对好内容的广大的需求,“So we formed Coursera whose goal is to take the best courses from the best instructors at the best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d it to everyone around the world for free.(我们创立了Coursera,她的使命是把来自于最顶尖大学的最顶尖老师的最好的课程提供给全世界,免费)。”Coursera带动了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迅猛发展期,仿佛一瞬间世界上最好的内容学习都免费公开了!试想一下,在这个星移斗转变化莫测的时代,作为一个还在收着不菲学费的学校,在即将到来的“教育新时代”里又该何去何从?
作为斯坦福教育学院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教育科技项目)的学生,我目睹、经历了硅谷MOOC的潮起潮落。每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大家最开始是雾里看花,多些感性的冲动,又少些理性的分析。所以,斯坦福著名创新学院d.school决定对未来教育形态进行探索,并重新思考:何为“学校”?何为“学校的使命”?何为“校园”?
于是,长达一年的探索学习课程@Stanford和Stanford 2025项目应运而生。
探索@Stanford
@Stanford可以说是一门超重量级的课程。IDEO公司和d.school的创始人David Kelley和Mohr Davidow Ventures基金的合伙人Jon Feiber,还有d.school的大量老师,带领我们探索斯坦福的未来,大胆设想2025年的斯坦福。d.school以Design Thinking(设计思考)理论而著名,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以人为本”的灵魂和一些对未知、不确定情况的分析研究方法,共五个步骤:共感、定义、灵思、原型和测试(Empathize, Define, Ideate, Prototype and Test)。作为d.school经验丰富的学生,我认为长达一年的@Stanford课是有史以来最被重视的一门课,因为我们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学习第一个步骤“共感”。从讨论到采访,从采访再深入讨论,从个人思考到集体交流;从最开始聚焦斯坦福校园,见到同学就上前询问他们为何喜欢斯坦福,到打电话给Google的HR询问他们喜欢录用什么样的人才,再远飞东岸纽约,在时代广场路头采访吹萨克斯的卖艺大叔,在星巴克买咖啡时偶遇法学院学生,参观《纽约时报》总部与记者们交流,还有围追堵截百老汇演出后的演员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认识到,大家对大学的需求远远不是几节课的事,是校园承载了更多更深层次人的意义——互联网线上虚拟学习与实体线下校园不仅不冲突,反而可以很好的互补。在这个理解之上,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最重要的是提供非凡的体验,供这里的一群人一起学习、一起经历和一起成长。
这时,所要研究的问题发生了变化——怎么设计斯坦福的整体体验才能更好的满足未来学生的需求?
我们从专业知识(Expertise)、空间(Campus space)、认证(Accreditation)、成熟(Coming to age)、未来图书馆(Future library)、住民教育(Residential Education)等小主题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畅想。我所在小组的主题是住民教育和成熟所交汇的“再畅想未来校园的生活学习体验”(Reimag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living on campus)。试想十七八岁的学生刚来到学校,青涩懵懂,对人生充满兴奋和幻想,但也不乏“迷”。在每日的学习奔波中易焦躁,但又害怕自我压力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为什么不在宿舍或校园里给学生一块安全地,在这里他们可以放松下来,在辅助下细细考虑方向呢?我们对这样的空间里的色彩、光线、温度、声音、装饰、空气流通,以及小动物等都进行了设计,并配合“Meditation冥想”引导性自我反思活动,帮助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也尝试了“游牧宿舍”的想法。
未来的学校,我们是可以随便到处居住的,想必这样的宿舍变化也会让我们对学习和生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为了试验,我们在斯坦福校园里一个干枯的Lagunita湖边搭建帐篷,把租用的睡袋安放在火堆前取暖。半夜,我们七人在干枯的草上铺上垫子摆成圈形,之后纷纷仰望星空,倾听宇宙的声音。漫漫黑夜吞噬不了闪闪星河,刺骨的寒风也抵挡不出倾吐内心的热情。我们轮流表露心声,分享“我最害怕的是……”“我最希望……”当一个人说完,其他人一同说:“我听到了,谢谢分享”。在这样的悬空世界,并没有太多刻意布置,有的是最真诚的对白。也许,事后每个参加者在心底都有一个“暖暖”的符号,而这同样是学校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汇总@Stanford
以上仅仅是我所在组的探索,当老师们把所有的研究、记录和思考汇总,我们便有了四个大的主题。
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大学不再是固定连续的四年,而是一生中任何时间加起来的六年,可以随时离开可以随时回来;同时有经验成功的校友帮助和指引刚刚走上职场的新人。“Now Stnaford isn’t just a time in your life, it’s a life time.”(所以,斯坦福不再是人生中的一小段时间,而是伴随你一生。) 开环大学的曾经vs.现在——
学生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就要接受四年的大学教育vs.学生一生中都充盈着学习机会;
18~22岁的四年时光vs.一生中的任何六年时光;
正式学习只发生在教室里vs.知识来自于教室和实践;
毕业后就很难再接触到学术环境vs.有经验的成年人可以重返校园改变职业;
学生18岁以前就要证明自己有能力vs.学生来自各个年龄层;
校友仅仅是特定活动偶尔回来vs.作为专家返校的校友助推学习体验、增添校园生活。
自适应教育(Paced Education)。学习不再是工业革命思路下的按部就班的大一、大二……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进行三个半年至一年半阶段的学习“精确衡量、提升和启动”(Calibration, Elevate and Activate)。在精确衡量阶段学生要完成两件事:大范围的尝试小而美的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观察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在提升阶段精准一件事情深挖。在启动阶段要步入实际考验。
自适应教育曾经vs.现在——
结构化、固定学期制的四年学习vs.个性化、自适应的可调控的三个学习阶段;
四年时光,大一~大四 vs.六年时光,三个阶段:精确衡量、提升和启动;
先入为主有明确划分的教学空间vs.学生教授一起创建的新型互动学习空间;
长度为10周的课程标准vs.专为精确衡量提供的小而美体验课。
同时学生要找到自己的“个人导师团”,如有人启发学术研究,有人指导职业发展,还有心灵导师等。
翻转构建(Axis Flip)。斯坦福将技能学习翻转成了基础,大学将不再按照具体的学科来构建楼房空间,而是按照具体技能来构建学习中心(Teaching hubs),如科学分析、定量逻辑、社会化学习、审美阐释、创造性自信心、交流效果。不同背景的老师、学者来到学习中心,进行跨领域的合作和教学。于此同时,学生们的简历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是他们曾经做过什么,而是展示出他们的技能点。
翻转构建曾经vs.现在——
一个学科里的知识学习是毕业第一标准,技能培养是第二位的vs.技能学习是基础;
本科教育是由学科主题组织的vs.本科教育中的技能学习转变为基础;
学校是由固定学科系组织的vs.由院长组织的能力学习中心构成;
简历和成绩单是来展示聪颖程度vs.“技能打印”交流更多的能力和潜力。
目的性学习(Purpose Learning)。学生将在线学习基本知识,然后从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项目中学习更多。要想从斯坦福毕业不仅仅有学术标准,还得会哪些知识、技能,以及设定“影响力”要求。斯坦福将在世界各地建立全球影响力实验室,学生、教授和当地人联手挑战难题。目的性学习需要学生不仅仅精通知识技能,还要有意义,之后,斯坦福的学生将以发起挑战任务为第一要务,而不是仅仅选择自己的专业(Purpose learning requires students to gain mastery with meaning, and from that point on, Stanford students were known for declaring missions, not majors.)”。
目的性学习曾经vs.现在——
学生选择专业后,将自己的学习局限在具体的要求标准上vs.学生以想做的项目为首,将自己的学习融合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专业vs.学生通过学习和做项目来实现意义和影响;
很多校友在从事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vs.校友选择一个任务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发展;
学生在人生后期才开始从事社会工作vs.全球影响力实验室将提供科研和实际结合的平台。
@Stanford课程和Stanford 2025项目让我思考了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创新。然而,创新和改变需要时间和过程,也许这可以是Stanford 2025,也可能是Stanford 2100,是否一定要变成这个样子,并不重要。未来在创造未来(Future is reinventing itself),而我们需要的则是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对这个时代价值的理解,和对人本身的关怀。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