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院校根据服务外包企业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校企双方根据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要求、数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其在运行实施中的问题必须加强研究,以提高该模式的运行效率。
一、“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的问题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适应了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在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客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中采用“订单式”模式的“订单”来源获取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对人才的来源方式并不做更多大的考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活动的影响,其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运营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人才供求关系中,服务外包企业对所需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缺乏主动寻求合作学校的主动性,所以也就不会主动发布企业的用工信息。而高职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率,积极寻求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合作的主动性较高,但苦于没有适合的平台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并没有合作的响应者。究其原因就是在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对“订单式”培养抱有较高热情的学校苦于找不到“订单”的信息,事实已经证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订单”来源信息获取不对称的问题已经成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障碍,制约着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模。
(二)服务外包企业相对稳定的团队结构与“订单班”学生频繁跳槽的矛盾
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外包项目通常具有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所以企业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团队,以保持企业所承接的外包业务服务的连续性。但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在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在服务外包企业服务的时间很短即开始频繁跳槽,使企业产生了一种对“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的不信任感,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对“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学校的培养过程结束后,也出现了部分学生不愿到签订“订单”的企业就业的问题,“订单”受到学生就业中双向选择的约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三)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与“订单”的稳定性及其培养周期的矛盾
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营运策略的调整、产品技术的创新,对后续人才的要求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学校从“订单”开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则要求稳定。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经济业务发生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线岗位的员工。特别是在“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对“订单班”产生冲击,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培养周期。由此就产生了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周期和“订单”的稳定性的矛盾,制约了校企双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
(四)“订单式”模式的实施受到服务外包企业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特别是在承接国外离岸外包项目中更是面临着各种风险,如项目承接的风险、灾备投资的风险及国际市场变化等风险。同时,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及抗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用人需求,其承接的外包业务量大,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量也自然加大,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服务外包人才就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但由于市场的变化使服务外包企业的接单量下降,按“订单式”培养的外包人才就不可能走上工作岗位。在“订单”的时间内,服务外包企业出现了由于经营风险而导致对外包岗位人才需求的下降,这种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就是学生。
二、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质量的对策
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管理,对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家应制定政策,搭建为企业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平台
在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上,国家应搭建沟通服务外包企业和学校的信息平台,努力消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应利用“服务外包网”及各种媒介或通过召开说明会的形式服务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同时应积极搭桥为学校了解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情况提供渠道,在学校对拟合作企业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更详尽的企业背景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国家还应积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办学特色及办学条件,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说明校企合作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本节约优势及其他益处,使企业乐于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所需要的服务外包人才。政府还应落实相应的宏观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
(二)学校应主动调整,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应积极探索为服务外包企业接受的较为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开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班”。学校应主动出击寻求“订单”,根据不同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开办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培养周期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订单班”。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是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是否继续再向学校发出“订单”的关键,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灵活性也是服务外包企业是否再发“订单”的影响因素。我国的高职教育尽管经历了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阶段,但在教育过程的实施中不可避免的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满足市场需求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强化“订单班”管理,建立淘汰机制以激励学生的成长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订单班”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并且实行的是学生和企业的 “双向选择”的原则,一方面满足了服务外包企业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体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效益特征,通过“订单”实现服务外包企业、学校及学生的共同利益的统一。不容忽视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及时淘汰不符合培养目标及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对其他学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但我们必须注意加强对被淘汰学生的管理,及时进行必要的疏导,重新帮助学生制定新的职业规划,为获取新的工作机会做准备。
(四)实施科学的论证,实现“宽基础”的培养增加就业机会
我国的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服务外包人才的教育过程的实施中,应特别注重实现学生的服务外包企业岗位针对性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高度统一。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论证,建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聘请教育专家及服务外包的行业专家对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学校为积极争取“订单”,只考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个案要求而出现的培养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岗位技能较为单一的情况,导致学生未来的转岗困难,难以适应行业技能需要的情况。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按照服务外包企业岗位要求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应聘请教育专家和服务外包行业专家分析讨论该人才培养方案的企业岗位的适应性及行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在适应企业岗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掌握行业的一般操作技能,实现对学生的服务外包企业岗位能力的“宽基础”培养,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从而避免出现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浪费,节约社会的人力资源成本。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我國急需的服务外包人才中具有其特定的地位,发现在其实施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加快我国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必定对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服务外包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GJA094019)〕
(于强,1960年生,天津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实务、服务外包企业会计实务)
一、“订单式”模式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施中的问题
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适应了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在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客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中采用“订单式”模式的“订单”来源获取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对人才的来源方式并不做更多大的考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活动的影响,其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运营问题。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人才供求关系中,服务外包企业对所需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缺乏主动寻求合作学校的主动性,所以也就不会主动发布企业的用工信息。而高职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率,积极寻求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合作的主动性较高,但苦于没有适合的平台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并没有合作的响应者。究其原因就是在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对“订单式”培养抱有较高热情的学校苦于找不到“订单”的信息,事实已经证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订单”来源信息获取不对称的问题已经成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障碍,制约着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模。
(二)服务外包企业相对稳定的团队结构与“订单班”学生频繁跳槽的矛盾
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外包项目通常具有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所以企业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团队,以保持企业所承接的外包业务服务的连续性。但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在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在服务外包企业服务的时间很短即开始频繁跳槽,使企业产生了一种对“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的不信任感,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对“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学校的培养过程结束后,也出现了部分学生不愿到签订“订单”的企业就业的问题,“订单”受到学生就业中双向选择的约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三)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与“订单”的稳定性及其培养周期的矛盾
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营运策略的调整、产品技术的创新,对后续人才的要求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学校从“订单”开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则要求稳定。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经济业务发生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线岗位的员工。特别是在“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对“订单班”产生冲击,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培养周期。由此就产生了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周期和“订单”的稳定性的矛盾,制约了校企双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
(四)“订单式”模式的实施受到服务外包企业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特别是在承接国外离岸外包项目中更是面临着各种风险,如项目承接的风险、灾备投资的风险及国际市场变化等风险。同时,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及抗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用人需求,其承接的外包业务量大,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量也自然加大,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服务外包人才就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但由于市场的变化使服务外包企业的接单量下降,按“订单式”培养的外包人才就不可能走上工作岗位。在“订单”的时间内,服务外包企业出现了由于经营风险而导致对外包岗位人才需求的下降,这种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就是学生。
二、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质量的对策
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管理,对提高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家应制定政策,搭建为企业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平台
在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上,国家应搭建沟通服务外包企业和学校的信息平台,努力消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应利用“服务外包网”及各种媒介或通过召开说明会的形式服务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同时应积极搭桥为学校了解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企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情况提供渠道,在学校对拟合作企业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更详尽的企业背景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国家还应积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办学特色及办学条件,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说明校企合作对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本节约优势及其他益处,使企业乐于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所需要的服务外包人才。政府还应落实相应的宏观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
(二)学校应主动调整,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应积极探索为服务外包企业接受的较为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开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班”。学校应主动出击寻求“订单”,根据不同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开办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培养周期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订单班”。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是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是否继续再向学校发出“订单”的关键,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灵活性也是服务外包企业是否再发“订单”的影响因素。我国的高职教育尽管经历了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阶段,但在教育过程的实施中不可避免的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满足市场需求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强化“订单班”管理,建立淘汰机制以激励学生的成长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订单班”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并且实行的是学生和企业的 “双向选择”的原则,一方面满足了服务外包企业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体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效益特征,通过“订单”实现服务外包企业、学校及学生的共同利益的统一。不容忽视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及时淘汰不符合培养目标及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对其他学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但我们必须注意加强对被淘汰学生的管理,及时进行必要的疏导,重新帮助学生制定新的职业规划,为获取新的工作机会做准备。
(四)实施科学的论证,实现“宽基础”的培养增加就业机会
我国的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服务外包人才的教育过程的实施中,应特别注重实现学生的服务外包企业岗位针对性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高度统一。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论证,建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聘请教育专家及服务外包的行业专家对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避免出现学校为积极争取“订单”,只考虑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个案要求而出现的培养内容的针对性较强,岗位技能较为单一的情况,导致学生未来的转岗困难,难以适应行业技能需要的情况。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服务外包企业按照服务外包企业岗位要求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应聘请教育专家和服务外包行业专家分析讨论该人才培养方案的企业岗位的适应性及行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在适应企业岗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掌握行业的一般操作技能,实现对学生的服务外包企业岗位能力的“宽基础”培养,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从而避免出现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浪费,节约社会的人力资源成本。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我國急需的服务外包人才中具有其特定的地位,发现在其实施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加快我国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必定对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服务外包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GJA094019)〕
(于强,1960年生,天津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实务、服务外包企业会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