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朝建国之初,常年战乱导致经济残败、土地荒芜、人口锐减,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恢复生产,统治者为了恢复农业经济,当务之急便是建立户籍制度,而面对当时人口分布不均的情况,很有必要进行人口迁移,“大槐树移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关键词:大槐树;明代;移民
一、明代人口迁徙的背景
明朝建立之初,巨大的社会问题摆在朱元璋面前,农民大量逃亡、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有大量的流民散居各地,社会经济不堪一击,农业生产亟待恢复,需要把流民固定到荒芜的田地上面。
战争因素造成的人口减少和流民问题。从红巾军起兵,到明朝建立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乱,之后还有明代与元朝残余势力的斗争。建文帝即位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削藩政策,朱元璋四子朱棣南下争夺皇位,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中原地区人口遭受浩劫,人口数量下降严重。刚刚得到有效控制的流民问题因为这场战争又重新爆发,破坏尤其严重,出现了“淮以北鞠为茂草”[1]的情况。
自然灾害引起的流民问题。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灾害等灾害接连不断。首先是水灾,元末明初黄、淮河多次出现破坏性特别大的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根据《元史·五行志》的记载,至正年间(1341 年——1368 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二年(1342年)“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2]。至正四年(1344 年)“夏五月,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场山、金乡、鱼台……以至曹州、东明、巨野、军匡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催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3],给黄河沿岸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根据《元史·五行志》的统计,至正年间(1341 年——1368 年)的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出现了“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4]的惨状。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5]至正十八年“夏,蓟州、辽州、潍州昌邑县、胶州高密县蝗。秋,大都、广平、顺德及潍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阴、汴梁之陈留、归德之永城皆蝗。顺德九县民食蝗”[6],水灾、蝗灾,饥荒与瘟疫灾害也有出现,人民缺衣少食,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状。
二、山西特殊的区位优势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中游的峡谷之间,北面是内蒙,西邻陕西,东临河北,南与河南接壤。元末明初,山西人民幸运的躲过了很多战乱与自然灾害,这也成为了开始山西大移民的原因。与此同时洪洞县还是一个交通枢纽,北上南下的必经之地,无论是从上党盆地还是从吕梁山区走出来,必须经过洪洞县。大规模的徙民基地必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而洪洞县城具备这些条件,有驿站、大粮仓,能给移民提供必要的场所。
三、山西移民的规模
明代大槐树移民史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移民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次数较多、组织形式几个方面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
历时长久、分布广泛,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25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葛剑雄先生说:“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7]据《洪洞大槐树移民志》的作者收集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可以看到,明朝大槐树移民分布达18个省(市),554个姓氏,498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京、津、冀i29县(市),山东92县(市),苏、皖两湖6l县(市),陕甘宁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8县(市),辽宁10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l县。
四、人口迁徙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在经济上面临的是中国历代王朝创建时最凋敝不堪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明初的经济却得以迅速恢复并发展到了明代的最高水平,是封建社会中的奇迹。
“大槐树移民”是明王朝建立初年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经济措施,是其大力推行和奖励屯田垦荒政策的直接表现,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大槐树移民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明王朝为开垦荒田、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成效。移民还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得以广泛推广,对巩固边防、稳定社會、增强民族凝聚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总之,明代“大槐树移民”是一次成功的移民,它推动了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我国人口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董伦、解缙、胡广撰:《明太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
[2]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3]葛剑雄主编,葛剑雄、曹树基、昊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4]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5]高春平、李三谋著:《山西通史》,卷五,明清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6]高春平、李三谋著:《山西通史》,卷五,明清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注释: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七,第1881页。
[2](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094页。
[3](明)宋濂等:《元史》卷六六,第1645页。
[4](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108页。
[5](明)宋濂等:《元史》卷四二,第900页。
[6](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108页。
[7]葛剑雄《家山何止大槐树》
关键词:大槐树;明代;移民
一、明代人口迁徙的背景
明朝建立之初,巨大的社会问题摆在朱元璋面前,农民大量逃亡、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有大量的流民散居各地,社会经济不堪一击,农业生产亟待恢复,需要把流民固定到荒芜的田地上面。
战争因素造成的人口减少和流民问题。从红巾军起兵,到明朝建立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乱,之后还有明代与元朝残余势力的斗争。建文帝即位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削藩政策,朱元璋四子朱棣南下争夺皇位,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中原地区人口遭受浩劫,人口数量下降严重。刚刚得到有效控制的流民问题因为这场战争又重新爆发,破坏尤其严重,出现了“淮以北鞠为茂草”[1]的情况。
自然灾害引起的流民问题。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灾害等灾害接连不断。首先是水灾,元末明初黄、淮河多次出现破坏性特别大的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根据《元史·五行志》的记载,至正年间(1341 年——1368 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二年(1342年)“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2]。至正四年(1344 年)“夏五月,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场山、金乡、鱼台……以至曹州、东明、巨野、军匡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催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3],给黄河沿岸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根据《元史·五行志》的统计,至正年间(1341 年——1368 年)的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出现了“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4]的惨状。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5]至正十八年“夏,蓟州、辽州、潍州昌邑县、胶州高密县蝗。秋,大都、广平、顺德及潍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阴、汴梁之陈留、归德之永城皆蝗。顺德九县民食蝗”[6],水灾、蝗灾,饥荒与瘟疫灾害也有出现,人民缺衣少食,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状。
二、山西特殊的区位优势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中游的峡谷之间,北面是内蒙,西邻陕西,东临河北,南与河南接壤。元末明初,山西人民幸运的躲过了很多战乱与自然灾害,这也成为了开始山西大移民的原因。与此同时洪洞县还是一个交通枢纽,北上南下的必经之地,无论是从上党盆地还是从吕梁山区走出来,必须经过洪洞县。大规模的徙民基地必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而洪洞县城具备这些条件,有驿站、大粮仓,能给移民提供必要的场所。
三、山西移民的规模
明代大槐树移民史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移民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次数较多、组织形式几个方面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
历时长久、分布广泛,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25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葛剑雄先生说:“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7]据《洪洞大槐树移民志》的作者收集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可以看到,明朝大槐树移民分布达18个省(市),554个姓氏,498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京、津、冀i29县(市),山东92县(市),苏、皖两湖6l县(市),陕甘宁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8县(市),辽宁10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l县。
四、人口迁徙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在经济上面临的是中国历代王朝创建时最凋敝不堪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明初的经济却得以迅速恢复并发展到了明代的最高水平,是封建社会中的奇迹。
“大槐树移民”是明王朝建立初年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经济措施,是其大力推行和奖励屯田垦荒政策的直接表现,对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大槐树移民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明王朝为开垦荒田、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成效。移民还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得以广泛推广,对巩固边防、稳定社會、增强民族凝聚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总之,明代“大槐树移民”是一次成功的移民,它推动了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我国人口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董伦、解缙、胡广撰:《明太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
[2]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3]葛剑雄主编,葛剑雄、曹树基、昊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4]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5]高春平、李三谋著:《山西通史》,卷五,明清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6]高春平、李三谋著:《山西通史》,卷五,明清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注释: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七,第1881页。
[2](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094页。
[3](明)宋濂等:《元史》卷六六,第1645页。
[4](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108页。
[5](明)宋濂等:《元史》卷四二,第900页。
[6](明)宋濂等:《元史》卷五一,第1108页。
[7]葛剑雄《家山何止大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