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7月31日逝世,享年88岁
整整70年前,“七七事变”爆发。一个刚考入国立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的青年学生,深感身边“已经不再有一张平静的书桌”,毅然投笔从戎,赴陕西临潼附近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矿床学家的涂光炽。
涂光炽祖籍湖北,1920年在北京出生。他的祖父是清末翰林,父亲涂元檀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留美回国后在国民党政府担任高官,历任外交部条约委员、条约司长和驻多国大使。
家境固然富裕,但父亲长期奔走国外,母亲又在他10岁那年病逝,涂光炽从小就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1931年,11岁的涂光炽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入学两周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向华北近逼。南开中学附近日军靶场上的枪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涂光炽随即投身抗日学生运动。在1935年的“一二一六”天津学生示威游行活动中,他是主要的组织者之一。
1937年,涂光炽考入位于长沙的“国立临时大学”。第二年,他便来到许多年轻人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五期四大队学习。艾思奇讲授的辩证唯物哲学课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抗大学习结束后,涂光炽被分配到陕西蒲城国民党统治区,以教师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后来因为出了叛徒,涂光炽一度陷入危险处境。经与中共党组织商量后,涂光炽回到西南联大,进地质系继续读书。1946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涂光炽选择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深造。
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涂光炽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同时,他开始在中国留学生中动员大家一起回国。1950年,他和上百名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同船归国的,还有日后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的邓稼先等人。也在这一年,涂光炽的父亲涂元檀率国民党驻缅甸大使馆人员起义回国,后任新中国外交部顾问。
涂光炽回到北京后,先在清华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随后于1951年受公派赴苏联进修,在莫斯科大学再次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双博士”涂光炽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他的一生从此与中国的矿床研究联系在了一起。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许多分散存在的有用物质——包括化学元素、矿物、化合物等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会聚集起来,形成可供开采的矿床。涂光炽研究的,就是明晰各种成矿作用,从而认识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指导矿产勘查和开发。
从莫斯科一回国,涂光炽立即组织领导了祁连山综合考察。祁连山地区当时完全属于科考的空白点,对这个区域的岩相构造和矿产资源,大家都毫无认识。考察队按15条线路对祁连山进行了全面“诊断”,撰写出《祁连山地质志》,为在这一广袤地区找矿打下了基础。
“文革”的动荡岁月里,由于出身于国民党高官家庭,涂光炽遭遇不少磨难。但作为一个科学家,在矿床研究问题上,他一直坚信真理。1974年前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寻找富铁矿”的热潮。当时,领导号召大家寻找与巴西、澳大利亚、苏联等国类似的富铁矿。学界一些人也认为,那些产铁大国的富铁矿主要属于“前寒武系古风化壳型”,中国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去找矿。
但是,涂光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条带状铁矿多是太古宙形成,变质程度深,铁矿多为氧化物如磁铁矿,这样的铁矿石很难在后期风化作用中富化形成富铁矿。如果按照国外的经验去找矿,最终只会是浪费人力物力。冒着可能被批判为“灭矿论”的风险,涂光炽的耿直与骨气可见一斑。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1964年,涂光炽受命开始在贵阳建立中国第一个地球化学研究所。而今,这个偏居西南一隅的研究机构,已经成为中国研究矿床资源的重镇。涂光炽在铁矿、锡矿、钨矿、钼矿、金矿等的成矿作用和找矿方向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80年代后期以来,涂光炽作为中国“寻找超大型矿床”的首席科学家,系统研究了中国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发布规律,提出中国超大型矿床六个成矿远景区,也在找矿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涂光炽心脏留有疾患,1985年做完手术后,有一片心脏瓣膜一直是金属瓣膜。每次他出差在飞机场过安检,那片金属瓣膜都会引得安检控测器滴滴作响。即便如此,涂光炽坚持每年数次到野外实地调查,甚至经常下到千米深的矿井。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各地。就在2006年,他还前往北京昌平专门调查石灰岩。
“研究矿床必须亲眼看,光研究理论是不够的。”他说。
作者为《财经》杂志记者
整整70年前,“七七事变”爆发。一个刚考入国立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的青年学生,深感身边“已经不再有一张平静的书桌”,毅然投笔从戎,赴陕西临潼附近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矿床学家的涂光炽。
涂光炽祖籍湖北,1920年在北京出生。他的祖父是清末翰林,父亲涂元檀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留美回国后在国民党政府担任高官,历任外交部条约委员、条约司长和驻多国大使。
家境固然富裕,但父亲长期奔走国外,母亲又在他10岁那年病逝,涂光炽从小就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1931年,11岁的涂光炽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入学两周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向华北近逼。南开中学附近日军靶场上的枪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涂光炽随即投身抗日学生运动。在1935年的“一二一六”天津学生示威游行活动中,他是主要的组织者之一。
1937年,涂光炽考入位于长沙的“国立临时大学”。第二年,他便来到许多年轻人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五期四大队学习。艾思奇讲授的辩证唯物哲学课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抗大学习结束后,涂光炽被分配到陕西蒲城国民党统治区,以教师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后来因为出了叛徒,涂光炽一度陷入危险处境。经与中共党组织商量后,涂光炽回到西南联大,进地质系继续读书。1946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涂光炽选择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系深造。
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涂光炽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同时,他开始在中国留学生中动员大家一起回国。1950年,他和上百名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同船归国的,还有日后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的邓稼先等人。也在这一年,涂光炽的父亲涂元檀率国民党驻缅甸大使馆人员起义回国,后任新中国外交部顾问。
涂光炽回到北京后,先在清华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随后于1951年受公派赴苏联进修,在莫斯科大学再次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双博士”涂光炽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他的一生从此与中国的矿床研究联系在了一起。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许多分散存在的有用物质——包括化学元素、矿物、化合物等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会聚集起来,形成可供开采的矿床。涂光炽研究的,就是明晰各种成矿作用,从而认识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指导矿产勘查和开发。
从莫斯科一回国,涂光炽立即组织领导了祁连山综合考察。祁连山地区当时完全属于科考的空白点,对这个区域的岩相构造和矿产资源,大家都毫无认识。考察队按15条线路对祁连山进行了全面“诊断”,撰写出《祁连山地质志》,为在这一广袤地区找矿打下了基础。
“文革”的动荡岁月里,由于出身于国民党高官家庭,涂光炽遭遇不少磨难。但作为一个科学家,在矿床研究问题上,他一直坚信真理。1974年前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寻找富铁矿”的热潮。当时,领导号召大家寻找与巴西、澳大利亚、苏联等国类似的富铁矿。学界一些人也认为,那些产铁大国的富铁矿主要属于“前寒武系古风化壳型”,中国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去找矿。
但是,涂光炽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条带状铁矿多是太古宙形成,变质程度深,铁矿多为氧化物如磁铁矿,这样的铁矿石很难在后期风化作用中富化形成富铁矿。如果按照国外的经验去找矿,最终只会是浪费人力物力。冒着可能被批判为“灭矿论”的风险,涂光炽的耿直与骨气可见一斑。
为了支援“三线”建设,1964年,涂光炽受命开始在贵阳建立中国第一个地球化学研究所。而今,这个偏居西南一隅的研究机构,已经成为中国研究矿床资源的重镇。涂光炽在铁矿、锡矿、钨矿、钼矿、金矿等的成矿作用和找矿方向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80年代后期以来,涂光炽作为中国“寻找超大型矿床”的首席科学家,系统研究了中国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发布规律,提出中国超大型矿床六个成矿远景区,也在找矿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涂光炽心脏留有疾患,1985年做完手术后,有一片心脏瓣膜一直是金属瓣膜。每次他出差在飞机场过安检,那片金属瓣膜都会引得安检控测器滴滴作响。即便如此,涂光炽坚持每年数次到野外实地调查,甚至经常下到千米深的矿井。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各地。就在2006年,他还前往北京昌平专门调查石灰岩。
“研究矿床必须亲眼看,光研究理论是不够的。”他说。
作者为《财经》杂志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