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120-03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在新课标中,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传授“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工作;“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师日益重视的能力培养问题。然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却被许多人认为华而不实或可有可无,使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三维目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不仅不是“鸡肋”,而且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1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化学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规定有:“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1]。
  2 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真正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遵循如下的生成机制:以情感认知为载体,以活动情景为中介,以实验探究为过程,以实践活动为经历,以多元的学业评价为导向,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以情感的获得、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生成为最终目标。
  2.1 以情感认知为载体,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化学观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努力挖掘那些有助于“情感”教学的材料,并在“教学目标”中凸现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载体,寻找“启情点”,凸现“情感”目标。
  教学内容是情感生成的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先决条件。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分成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所谓显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在化学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等,使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所谓隐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化学史上化学家崇高的道德感和人格美;引导学生体会英雄人物在化学研究面前的理智感。例如,讲“放射性同位素”时,介绍居里夫人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用坚强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决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追求科学真理、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终身的美好种子。在讲“蛋白质”这一节时,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对蛋白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情感因素。化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隐性情感教育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当时的教学需要,应赋予这些内容适当地情感色彩。挖掘情意内涵时,必须细化,解读情意教育目标,梳理出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的结合点。例如,讲授侯氏制碱法,其中并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教学中应把侯德榜等科学家为新中国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们的爱国情怀一同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充分宣扬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挖掘情意内涵时,还需研究学生情意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明确学生情感培养的障碍点和发展点。例如,由于受生活经验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前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化学即污染、化学即危险”等观念,在教学目标制定时,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化学观[2]。
  2.2 以活动情境为中介,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产生的,情境活动中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是直接要求进行“活动与探究”4 个实验,突出了可接受性,但和学生的需要联系不紧,即缺乏乐于接受性的表述。为此,教师展示音乐贺卡,打开贺卡让学生听音乐;然后演示水果电池,说明水果电池的构成,提出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最后组织学生用西红柿、Zn 片、Cu 片、无电池的音乐卡等制作能发出音乐的音乐贺卡。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连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可使学生获得如下感悟: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实,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多观察、勤思考,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探讨其化学原理。如此处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探究化学世界的心理需求,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   2.3 以实验探究为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探究活动中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例如,“溴、碘的提取”的探究实验,将少量新制氯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学生观察到下层液体仍然呈无色的“异常”现象。通过教师的引导,这一“异常”现象就成了一个来源于学习中的很好的探究素材。通过对这一“异常”现象的探究,不仅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通过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又如,学生在做苯酚和溴水的实验时,在苯酚溶液中加入少量浓溴水时却看不到白色沉淀,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实验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找出原因——三溴苯酚是一种有机沉淀,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中。之后,补充在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苯酚的验证实验,学生就深刻理解了分离苯酚和苯的混合物时不能加溴水过滤的方法,同时理解了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稀苯酚,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4 以实践活动为经历,关注社会与生活
  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学习氯气与碱的反应时,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自来水的消毒剂,向他们提问:你们知道消毒用的漂白粉吗?接着要求他们用不同的知识点解释如下问题:制取漂白粉的原料和反应原理;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漂白粉长期放置后失效的原因;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漂白粉存放的方法;怎样使漂白粉发挥漂白作用;次氯酸盐和次氯酸稳定性的比较;次氯酸和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有关漂白粉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把知识学深学活并学以致用。
  在“硫酸的制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其生成过程和设备,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硫酸厂。整个参观过程是一次难得的三维目标全面落实的过程,它不仅让学生验证了课本所学的知识,更让他们懂得了“化学是一柄双刃剑”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2.5 以多元评价为导向,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由于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进行测量,所以教师往往缺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评价;再就是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量”的评价而忽视“质”的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个性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因而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评价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学业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活动表现评价”、“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道德综合评定”和“健康评价”等,及时、多次、灵活地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学业评价的过程除了教师外,还应该有学生本人、同伴和家长共同参与,使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实现学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的一种强化手段;同伴评价也有助于学生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彼此学习、提醒和借鉴,在学习活动中共同成长与进步;同样,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与他们一起体验乐趣、感受忧伤,从而对孩子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并在评价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个人感悟和体验。它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实现,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熏陶,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时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自觉地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54.
  [2]吴良根.中学化学情意教育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J].化学教学,2012,(7):17-19.
其他文献
借助S4800扫描电子显微镜、Philips DM420透射电子显微镜、SANS CMT5105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和QJ48双臂直流电桥,研究了多道次ECAE动态成型Al-Mg-Si合金导线的组织与性能。结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对髖部压疮深部组织及骨质破坏进行诊断。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52例压疮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化学剂段塞优化组合是提高化学驱油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一实际需求,开展了“聚合物与碱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交替注入驱油效果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聚合物与二元复
<正>1 前言 大陆岩石圈的拉张和盆地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有人归因于纯剪切;有人归因于简单剪切;有人则认为是纯剪切和简单剪切共同作用造成的烧曲变形。这种简单剪切和纯剪切
近日,北京市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最高气温超过35℃,局部地区达到37℃,对作业及作业人员是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