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经肝胆道镜与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取出胆管巨大结石7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道结石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成功。但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巨大结石,单纯行ERCP及EST取石难以成功。2004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我科有7例患者因胆总管巨大结石行ERCP及EST难以取石,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BD)、探条扩张、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再通过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取石,均获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诊断与治疗协作组主办、烟台毓璜顶医院承办的“2011全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疗标准研讨会暨第五届烟台国际消化内镜手术演示会”将于2011年7月8日至10日在山东烟台召开,该会将就大家关心的消化道曲张静脉诊断与治疗相关内容,进行大会专题报告和内镜操作演示,并举行经典个案讨论。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粗大皱襞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常规胃镜及病理检查未能确诊的66例胃黏膜粗大皱襞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超声内镜下影像学特征,并将超声内镜的诊断结果与最终确诊结果比较,统计超声内镜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结果超声内镜对弥漫浸润型胃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3%(24/26)、95.1%(39/41)、95.5%(63/66),对浸润型淋巴瘤的
患者男,32岁。因“间断黑便1个月,加重伴呕血1d”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柏油样黑便并伴上腹饱胀不适,餐后尤其明显;1d前无明鼎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胃内容物。
一、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的起源NOTES是一种通过人体自然开口(口腔、肛门、阴道、尿道)将内镜送入人体天然管道,并穿越管壁到达胸、腹、盆腔内对器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内镜外科学,其理念来自于外科领域对于微创向“无创”手术方向发展追求的结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遭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等的治疗。现回顾分析我院一年多来采用ESD治疗的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灶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规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大多能明确诊断十二指肠黏膜层隆起病变,但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因表面黏膜大多正常,病变位于黏膜下,普通活检难以取到病变组织,给诊断带来困难.
贲门失弛缓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问歇性吞咽困难、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以及食物反流等。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扩张、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外科手术治疗等,但上述方法存在复发率高、疗效差、创伤大等缺点,不易为患者及医务人员所接受,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长期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手术复发率。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表面覆膜的金属可回收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烟酸缺乏症又称糙皮病、癞皮病或倍拉格病(Pellagra),是由于体内缺乏烟酸类维生素而出现以皮疹、消化及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可有皮炎、舌炎、肠炎、精神异常和周围神经炎等表现。我院诊治肠结核合并烟酸缺乏症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42岁.因反复柏油样便4年发作10 d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柏油样便,伴心慌、汗出,外院行胃镜、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灶,予抑酸、补液、输血等治疗痊愈出院.10 d前上述症状发作,解柏油样便3~4次/d,呕吐咖啡样物量约80 ml,伴心慌、汗出、乏力.患者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1950年英国胸外科学医生Norman Barrett首先描述报道了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BE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被认识,并被认为是食管腺癌发生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这种上升具有普遍性,而在我国随着消化内镜在临床的普及应用,BE的检出率也在上升。但我国BE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缺乏系统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