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诊疗 不出社区
《齐齐哈尔日报》2012年11月28日发表了题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诊方便》的文章。文章称,家住铁锋区通东街道人民社区的王大伯长期患有高血压,隔几天就得去通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检查。王大伯说,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近,步行几分钟就到了,看病确实方便。“他们这里服务好、环境好。不用排队,免挂号费,看病方便快捷。”这是王大伯对通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满意的地方。“如果遇到社区医生看不了的病,他们会帮忙联系转诊医院或预约专家门诊,与上级医院共同提供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服务。”
《昆明日报》2012年8月22日的题为《设立家庭病床,小病不出社区》的文章称,“只要打个电话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就每天都会到我家,给我母亲清创、换药、量血压。费用每月末结算一次,拿着医保卡就能刷卡,不贵又很方便。”麦芳介绍,“以前我母亲要换药,要去关上医院那边,去一次别提多费力了。我母亲也累,我们也累。”
建立于2011年5月的华都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运行一年多时间。服务站完成了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300余人免费体检,建立了小区居民健康档案400余份等工作。
新疆日报网2012年12月25日的《乌鲁木齐:社区“家庭医生”,看病不比医院差》说。家住孝感路社区的吴大爷瘫痪在床,每隔三五天就要做一次尿管冲洗,上大医院非常不方便,私人诊所医生因为路远,又不愿上门服务,这让他和家人都非常苦恼。为此。家人找到孝感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此后,包片负责的社区“家庭医生”上门为吴大爷冲洗尿管,让吴大爷一家人笑逐颜开。
《光明日报》2012年4月17日发表的文章《医生主动上门,小病不出社区》称,3年前,王齐兵所在的钢厂发生意外,喷溅的钢水让王齐兵全身95%烫伤。王齐兵在无锡三院治疗了半年多,病情才得以基本控制。对王齐兵来说,后期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2011年1月,王齐兵坐着轮椅来到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让王齐兵家人万分感动的是,当时王齐兵全身裹满纱布,面貌吓人,康复科的医师不但不嫌弃,反而主动帮他做关节活动、定期换药,现在王齐兵恢复得很好,已经可以上下楼梯了。王齐兵的主治医师戴云峰边指导王齐兵做仰卧起坐,边告诉记者:“虽然在家也可以做这样的康复训练,但家属常因掌握不好力度,有时会出现‘暴力’,反而不利于病人恢复。”王齐兵动容地说:“这里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更有温暖人心的医生,他们不仅仅是对我身体康复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精神上的引导,可以说,是他们重塑了我乐观的性格,我很感激他们。”
社区医疗 蓬勃发展
发展变化看得见
中国经济网2012年10月17日的《盼看小病不出社区》指出,黄梅珠是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朝阳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近40年。2002年,他所在的这个中心还是江两省木材厂的卫生所。那时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全所只有一台电脑,内外科都挤在诊疗大厅。那时没有B超机等设备,只能做些简单的化验,有时还会出现部分药品短缺的现象。小诊所每天接待约200名患者,包括厂里职工和附近的社区群众。
2006年,厂卫生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这里的变化太大了。2009年。地方财政拨款180万元,帮助他们改扩建房屋,更新医疗设备。用房面积从750平方米一下增加到了2750平方米。现在的诊疗大厅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5个全科门诊。他们现在拥有3台先进的B超检测仪和1台彩超检测仪。去年。服务中心又花3万多元买了2台全自动血压计。他们的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5年来引进了36名医师和护士。
现在,除了给周边百姓看病,他们还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儿童护理等医疗卫生服务。通过电子档案系统,他们还详细掌握了辖区内各家各户的健康情况并归纳入档。定期上门通知老弱病残孕等人群体检。目前,中心已经成为医保定点医院。以前很多附近的农民患者都是小病拖,大病扛。刚开始实施新农合时,他们这里的人均水平只有30元。2012年,南昌市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了290元。来他们这儿看病的患者都说,“每年缴50元钱,看病不用发愁了”。
基本药品“零差价”
人民网2012年9月6日的《广州新医改实施三年,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一文捉到,家住越秀区诗书街的李阿姨患有高血压。以前在省级三甲医院排长队开药的她。发现社区卫生中心的基本药品比大医院要便宜不少。“100元左有的药,社区医院要比大医院便宜10元到15元左右。”现在,李阿姨经常拿着三甲医院的处方,到社区医院开药。
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鑫院长告诉记者,在以往“以药养医”的体制下,一般医院药品零售价格要比进价贵15%左右。实施新医改以后,社区卫生中心从此彻底告别“以药养医”,基本药品实现了进价和零售价之间“零差价”,社区医院药品价格反而要比二三级医院便宜15%左右。
另外,2012年起广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从2010年的每服务人口25元提高到40元,提高了60%。如今,在社区卫生中心看病越来越便宜,挂号费、诊疗费全免,药价更便宜。金鑫告诉记者。在诗书街社区卫生中心,平均一张处方的花费是59.3元。比2010年下降了18%,并大大低于全市平均处方费用。
中医进社区
新华网2012年3月2日的文章《中医进社区,看病省一半》称,经济效益差,没“钱途”,使得很多综合性医院不愿做中医,这正好给社区发展中医提供了空间。麻涌和大岭山都是东莞社区开展中医服务的试点镇。记者在麻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科室内设置了独立的中药房。几名市民正在排队等候中医理疗。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医的价格低廉。不仅受到本地群众热捧,甚至将市区的一些病人都吸引了过来。现在麻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中,中医门诊量已占了5成。” 大岭山镇礼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汤赵荣说,在社区医疗机构中推广中医很有市场,“中医主要以治疗常见病为主,费用比西医便宜很多”。以大岭山为例,现在大岭山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次诊疗的人均处方费用是49元,而中医的平均处方只要25.3元。便宜了48.3%。
家庭病床解民忧
《健康报》2012年9月4日发表了题为《家庭病床,解了重病号的后顺之忧》的义章,文章中,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慎谦介绍到,社区家庭病床其实就相当于把病床从医院搬到家里,患者在家里享受住院待遇。目前,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两名全科医生,他们除在中心坐诊外,还固定负责家庭病床工作;另有3名护士轮流负责家庭病床工作。医护人员对家庭病床每周例行巡诊两次。除例行巡诊以外,当患者需要输液时,医护人员会连着去几天:当患者有突发情况时,家属呼叫中心的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
居家医疗护理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以前家庭病床业务由基本医疗保险办理,现在则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跟门诊大病相比。它既没有病种限制,发生的医疗护理费也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高达96%。患者在社区办理家庭病床手续,即可享受居家医疗护理待遇,年度期满(一期为一年)后结账出院。但与此同时,为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防止出现过度治疗,居家医疗护理相关政策规定对家庭病床费用实行日均控制结算,日均费用标准为60元。也就是说。患者每天的花费要在60元以内,如果病情复杂。60元不够用,患者就要到上级医院住院治疗了。
医疗体系 逐步完善
一般治疗费纳入医保支付
新华网2012年1月3日的《江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纳入医保》一文称,从2012年1月1日起,江西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门诊挂号费、门诊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独设立药事服务费,不再执行合并的原项目收费标准,并在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开展医保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执行。
从2012年起,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因病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一般诊疗费暂定10元/次,其中医保支付8元,个人负担2元。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诊疗费暂定6元/次,其中医保支付5元,个人负担1元。
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大江网2012年10月15日的《江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将建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一文说,根据规划,江西省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建设一所公立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规划和需求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社区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2名以上公共卫生医师,建立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制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根据规划,江西省将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全科医生培养基地
中国新闻网2012年9月28日的题为《江西投2.44亿元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的文章指出。为改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开展规范化培养工作的需要,近日江西启动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投资2.44亿元建设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据了解,2.44亿元资金主要用于省卫生厅、南昌市、景德镇市、宜春市、抚州市和上饶市等9所省、设区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该项目计划每年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890人,项目总建筑面积75,580平方米。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任务,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与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实现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信息共享
《哈尔滨日报》2012年6月21日发表了题为《206家社区医疗信息共享,冰城“云医疗”全国领先》的文章。文章指出,哈尔滨作为国家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城市之一,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哈尔滨市通过采用“乐辰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已经在全市建立了360多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全市2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医疗互助。该系统以当今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形成了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诊疗、双向转诊以及区域医疗于一体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平台。
责编/玉坤
《齐齐哈尔日报》2012年11月28日发表了题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诊方便》的文章。文章称,家住铁锋区通东街道人民社区的王大伯长期患有高血压,隔几天就得去通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检查。王大伯说,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近,步行几分钟就到了,看病确实方便。“他们这里服务好、环境好。不用排队,免挂号费,看病方便快捷。”这是王大伯对通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满意的地方。“如果遇到社区医生看不了的病,他们会帮忙联系转诊医院或预约专家门诊,与上级医院共同提供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服务。”
《昆明日报》2012年8月22日的题为《设立家庭病床,小病不出社区》的文章称,“只要打个电话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就每天都会到我家,给我母亲清创、换药、量血压。费用每月末结算一次,拿着医保卡就能刷卡,不贵又很方便。”麦芳介绍,“以前我母亲要换药,要去关上医院那边,去一次别提多费力了。我母亲也累,我们也累。”
建立于2011年5月的华都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运行一年多时间。服务站完成了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300余人免费体检,建立了小区居民健康档案400余份等工作。
新疆日报网2012年12月25日的《乌鲁木齐:社区“家庭医生”,看病不比医院差》说。家住孝感路社区的吴大爷瘫痪在床,每隔三五天就要做一次尿管冲洗,上大医院非常不方便,私人诊所医生因为路远,又不愿上门服务,这让他和家人都非常苦恼。为此。家人找到孝感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此后,包片负责的社区“家庭医生”上门为吴大爷冲洗尿管,让吴大爷一家人笑逐颜开。
《光明日报》2012年4月17日发表的文章《医生主动上门,小病不出社区》称,3年前,王齐兵所在的钢厂发生意外,喷溅的钢水让王齐兵全身95%烫伤。王齐兵在无锡三院治疗了半年多,病情才得以基本控制。对王齐兵来说,后期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2011年1月,王齐兵坐着轮椅来到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让王齐兵家人万分感动的是,当时王齐兵全身裹满纱布,面貌吓人,康复科的医师不但不嫌弃,反而主动帮他做关节活动、定期换药,现在王齐兵恢复得很好,已经可以上下楼梯了。王齐兵的主治医师戴云峰边指导王齐兵做仰卧起坐,边告诉记者:“虽然在家也可以做这样的康复训练,但家属常因掌握不好力度,有时会出现‘暴力’,反而不利于病人恢复。”王齐兵动容地说:“这里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更有温暖人心的医生,他们不仅仅是对我身体康复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精神上的引导,可以说,是他们重塑了我乐观的性格,我很感激他们。”
社区医疗 蓬勃发展
发展变化看得见
中国经济网2012年10月17日的《盼看小病不出社区》指出,黄梅珠是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朝阳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近40年。2002年,他所在的这个中心还是江两省木材厂的卫生所。那时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全所只有一台电脑,内外科都挤在诊疗大厅。那时没有B超机等设备,只能做些简单的化验,有时还会出现部分药品短缺的现象。小诊所每天接待约200名患者,包括厂里职工和附近的社区群众。
2006年,厂卫生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这里的变化太大了。2009年。地方财政拨款180万元,帮助他们改扩建房屋,更新医疗设备。用房面积从750平方米一下增加到了2750平方米。现在的诊疗大厅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5个全科门诊。他们现在拥有3台先进的B超检测仪和1台彩超检测仪。去年。服务中心又花3万多元买了2台全自动血压计。他们的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5年来引进了36名医师和护士。
现在,除了给周边百姓看病,他们还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儿童护理等医疗卫生服务。通过电子档案系统,他们还详细掌握了辖区内各家各户的健康情况并归纳入档。定期上门通知老弱病残孕等人群体检。目前,中心已经成为医保定点医院。以前很多附近的农民患者都是小病拖,大病扛。刚开始实施新农合时,他们这里的人均水平只有30元。2012年,南昌市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了290元。来他们这儿看病的患者都说,“每年缴50元钱,看病不用发愁了”。
基本药品“零差价”
人民网2012年9月6日的《广州新医改实施三年,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一文捉到,家住越秀区诗书街的李阿姨患有高血压。以前在省级三甲医院排长队开药的她。发现社区卫生中心的基本药品比大医院要便宜不少。“100元左有的药,社区医院要比大医院便宜10元到15元左右。”现在,李阿姨经常拿着三甲医院的处方,到社区医院开药。
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鑫院长告诉记者,在以往“以药养医”的体制下,一般医院药品零售价格要比进价贵15%左右。实施新医改以后,社区卫生中心从此彻底告别“以药养医”,基本药品实现了进价和零售价之间“零差价”,社区医院药品价格反而要比二三级医院便宜15%左右。
另外,2012年起广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从2010年的每服务人口25元提高到40元,提高了60%。如今,在社区卫生中心看病越来越便宜,挂号费、诊疗费全免,药价更便宜。金鑫告诉记者。在诗书街社区卫生中心,平均一张处方的花费是59.3元。比2010年下降了18%,并大大低于全市平均处方费用。
中医进社区
新华网2012年3月2日的文章《中医进社区,看病省一半》称,经济效益差,没“钱途”,使得很多综合性医院不愿做中医,这正好给社区发展中医提供了空间。麻涌和大岭山都是东莞社区开展中医服务的试点镇。记者在麻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科室内设置了独立的中药房。几名市民正在排队等候中医理疗。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医的价格低廉。不仅受到本地群众热捧,甚至将市区的一些病人都吸引了过来。现在麻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中,中医门诊量已占了5成。” 大岭山镇礼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汤赵荣说,在社区医疗机构中推广中医很有市场,“中医主要以治疗常见病为主,费用比西医便宜很多”。以大岭山为例,现在大岭山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次诊疗的人均处方费用是49元,而中医的平均处方只要25.3元。便宜了48.3%。
家庭病床解民忧
《健康报》2012年9月4日发表了题为《家庭病床,解了重病号的后顺之忧》的义章,文章中,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慎谦介绍到,社区家庭病床其实就相当于把病床从医院搬到家里,患者在家里享受住院待遇。目前,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两名全科医生,他们除在中心坐诊外,还固定负责家庭病床工作;另有3名护士轮流负责家庭病床工作。医护人员对家庭病床每周例行巡诊两次。除例行巡诊以外,当患者需要输液时,医护人员会连着去几天:当患者有突发情况时,家属呼叫中心的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
居家医疗护理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以前家庭病床业务由基本医疗保险办理,现在则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跟门诊大病相比。它既没有病种限制,发生的医疗护理费也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高达96%。患者在社区办理家庭病床手续,即可享受居家医疗护理待遇,年度期满(一期为一年)后结账出院。但与此同时,为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防止出现过度治疗,居家医疗护理相关政策规定对家庭病床费用实行日均控制结算,日均费用标准为60元。也就是说。患者每天的花费要在60元以内,如果病情复杂。60元不够用,患者就要到上级医院住院治疗了。
医疗体系 逐步完善
一般治疗费纳入医保支付
新华网2012年1月3日的《江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纳入医保》一文称,从2012年1月1日起,江西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门诊挂号费、门诊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独设立药事服务费,不再执行合并的原项目收费标准,并在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开展医保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执行。
从2012年起,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因病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一般诊疗费暂定10元/次,其中医保支付8元,个人负担2元。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诊疗费暂定6元/次,其中医保支付5元,个人负担1元。
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大江网2012年10月15日的《江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将建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一文说,根据规划,江西省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建设一所公立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规划和需求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社区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2名以上公共卫生医师,建立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制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根据规划,江西省将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全科医生培养基地
中国新闻网2012年9月28日的题为《江西投2.44亿元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的文章指出。为改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开展规范化培养工作的需要,近日江西启动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投资2.44亿元建设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据了解,2.44亿元资金主要用于省卫生厅、南昌市、景德镇市、宜春市、抚州市和上饶市等9所省、设区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该项目计划每年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890人,项目总建筑面积75,580平方米。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任务,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与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实现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信息共享
《哈尔滨日报》2012年6月21日发表了题为《206家社区医疗信息共享,冰城“云医疗”全国领先》的文章。文章指出,哈尔滨作为国家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城市之一,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哈尔滨市通过采用“乐辰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已经在全市建立了360多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全市2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医疗互助。该系统以当今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形成了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诊疗、双向转诊以及区域医疗于一体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平台。
责编/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