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消解:《你好,李焕英》的剧作征候与喜剧审美研究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vi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放置电影之中亦是如此。作为喜剧演员的贾玲,跨界作为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你好,李焕英》在春节档大获好评,剧中贾晓玲穿越至1981年,与母亲李焕英相遇,母女二人感受生活,再度演绎温暖亲情。喜中蕴悲,平凡之中彰显母爱之伟大,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让受众群体在观影中达到了“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的艺术效果。本文将从台词、主题、空间及维度、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等角度分析该片的剧作特征及喜剧审美。
其他文献
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后方》献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史为基,在占有大量且不少是首次出现的真实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全面聚焦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后方,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抗战的中国,其创作与传播实现了“渝派”历史文献纪录片在新时代的突围,且在影视史学的视域下,再次创新般地实践了历史的影像化书写与文本化历史的大众传播,整体提升了中国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影视学与历史学范畴中的艺术价值。
新疆电影人严高山导演的励志电影《弹钢琴的盲童》,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微观叙事策略再现了盲童刘浩的成长经历及自强精神,残疾人依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给身体健全的社会人以深刻启示。影片采用现实访谈与回忆交替的叙事策略,表现助残人士的人间大爱。影片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讴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舞台灯光凭借其特有表现手法,为舞台呈现赋予更强的生命力,以特殊的视觉传递方式将戏剧情绪传递给观众,触动人们心境。本文从三个角度切入,探讨了舞美美术设计过程中舞台灯光的附加价值。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了舞台灯光在美术空间设计中的增强作用也是通过形状、色彩、声音、光效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得以实现。另外,还阐述了舞台灯光赋予舞台空间重构的三个向度,舞台灯光再创作要遵循三个向度的设计原则。
缅甸华裔导演赵德胤在自己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以出生地缅甸为电影取材背景,通过缅甸华人跨越国界谋生来表现新一代底层缅甸离散群体的生活处境。他将自身离乡经验演化为影视符号,形成人生经历与电影文本相呼应的离乡书写模式。在个人与影像共置的离乡经验中,他利用一系列文化符号串联出疲于奔命的跨境人离散形象,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本文结合赵德胤导演人生经历就其电影中的离乡文化进行探讨。
以媒介地理学为纵轴,电影史学研究法为横轴,沿着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尺度五个坐标衡量关于香港九龙寨城的电影,发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围绕“城寨”所发起的“想象的地理”,其背后潜藏着丰富的文化意义。研究这些电影中的“城寨想象”,既能站在城寨一隅一窥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面貌,更能确立起一个新颖的媒介地理学研究坐标,以此试图回答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走向问题。
印度电影《起跑线》于2018年4月在中国上映,影片就印度儿童教育问题展开叙事。“起跑线”的概念看似是教育问题,却始终围绕着印度社会阶级展开,导演向早已固化的贫富阶层发问,这一点与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一定相似性,因此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电影《起跑线》将阶层的差距通过镜头语言放大,叙事逻辑的巧妙转变以及视觉语言的合理运用,间接揭露了印度社会教育水平的弊病,讽刺了唯精英教育不择手段的家长人群,通过喜剧的形式阐述了主题叙事的现实关怀。
电影《麦兜故事》主要讲述了香港回归以前在大角咀生活的小朋友麦兜和妈妈麦太太的日常幸福生活和成长故事。电影属于后怀旧主义电影的范畴,脱离了世纪末的过于消沉的社会氛围,在接受香港回归后命运变化的基础上把已经失去的转化成对当下和将来的诘问,在社会和物质基础上聚焦于本土的社会情绪。从香港社会的本土特色出发,构建矛盾丛生的城市空间,洞悉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展现在文化交织的迷茫身份,从而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伴你高飞》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文本创作的过程中折射出了复杂的时代转变。90年代的中国电影创作逐渐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道路,在兼容传统创作手段和西方创作观念的同时,电影这一艺术类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伴你高飞》这部电影出发,对这一时代进行总体的概括,虽然是浮光掠影,但还是期待能够有所裨益。
本文将对电影放映史的研究目光聚集在乡镇地区,以一个西南小镇为例,梳理电影放映在这一乡镇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探寻乡镇地区电影放映活动的时代特征与变迁轨迹。就放映场所、放映内容、观影形式等问题进行个案追考,梳理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的电影放映活动、解放后的结构性放映和电影放映的消逝与重现。此外,这一有关乡镇电影放映史的探索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地域的电影文化产业研究。
作为小成本惊悚电影,《隐形人》对“感知受限”范式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片中,隐形衣使男主人公阿德里安实现隐身,对于女主人公及观众而言,他们的视觉被部分剥夺了。但是这种加害者的“无形”反而实现了为恐惧“赋形”:在塞西莉亚视角下,观众充分理解她看不见,摸不着,孤立无援,有冤无处诉的恐惧与悲愤,被引导成为塞西莉亚挣扎逃离的同路人;而在阿德里安的窥伺视角下,观众又能拥有与塞西莉亚之间的信息差,电影的惊悚效果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