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氨酸氯化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连续反应动力学的建模

来源 :净水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中的有机物与消毒剂反应会产生消毒副产物(DBPs),其中,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相对于常规的DBPs具有更强的基因毒性和细胞毒性.为了有效确定N-DBPs的生成趋势及其稳定性,为实际生产有效控制N-DBPs提供参考,以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的天冬氨酸(Asp)为N-DBPs前体物,研究了Asp氯化生成以二氯乙腈(DCAN)和二氯乙酰胺(DCAcAm)为代表的N-DBPs的经时变化规律,解析了N-DBPs的水解性能,探究了氯化含氮消毒副产物的连续反应机理,并建立连续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N-DBPs在生成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其水解,因此,DCAN、DCAcAm的浓度均会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二者的水解常数分别为0.011、0.008 h-1,DCAN相对来说更不稳定.通过拟合,DCAN、DCAcAm出现最大质量浓度分别为125.4、33.03μg/L,对应时间分别为4.66、7.61 h,表明2种N-DBPs的生成和水解均为一级反应,且符合连续一级反应动力学,但生成的最大浓度及其对应时间有所差异.
其他文献
渗透汽化(PV)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适用于分离恒沸点混合物、近沸点溶液、热敏感性混合物、有机-有机混合物以及水溶液中少量有机物.PV分离水溶液中有机物的工业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文中从硅橡胶渗透汽化优先透有机物膜的制备条件、工艺应用参数及膜寿命等方面进行综述.膜生产放大和膜寿命是影响该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可以从膜制备和应用工艺方面进行改进.
供水管网中的耐氯菌存在广泛、适应性强.耐氯菌的控制是供水管网水质安全保障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供水管网中不同输送距离的耐氯菌生物种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基于实验室自制管道模拟装置,从管材、余氯浓度、菌落形态以及细菌种类等方面对分离出的耐氯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水管网始端与中途耐氯菌的群落结构组成相差不大,但末梢处的耐氯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抗生素的存在下,有些耐氯菌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耐药性可以在不同的耐氯菌之间发生转移,导致原本非耐药的耐氯致病菌呈现出耐药性,最终导致耐氯致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
针对工业生产线光伏组件隐性纹检测问题,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检测效率,并快速适应新型产品的隐裂检测,提出了一种多损失融合的小样本光伏组件隐裂检测算法.首先,为丰富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的语义信息,引入了Transformer的多头注意力机制,缓解各批次产品的分布差异对隐裂检测的影响,促使模型从多样化产品中关注于隐裂信息;其次,利用多损失结合约束模型训练的策略优化特征提取,在直接分类损失的基础上,利用三元组损失拉近含隐裂样本间特征距离;此外,设计了隐式分类损失以适应有无隐裂两类电池片内部也存在类型差异的特点,充分
抗生素污染对饮用水水源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文中对近几年给水厂各工艺对抗生素的处理效果和抗生素对给水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在传统工艺中,混凝沉淀是去除抗生素的主要工艺,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去除率可达到50%~60%,且可通过调节混凝剂投量、添加助凝剂PAM等方式增强混凝效果;紫外与氯消毒联合使用时,对易光解抗生素的去除效率可达到30%~50%.臭氧氧化和活性炭池等深度处理工艺亦会促进抗生素的去除,但受臭氧投量、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显著,且抗生素会增强炭滤池和管网中微生物的抗药性及耐氯性;在采用N
为进一步提高东营河口水厂高藻原水处理效果,为其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在沉淀池旁组建了中试装置,对不同滤料的试验滤柱进行了藻类总数和叶绿素a的去除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煤砂双层滤料滤池能大大降低藻类总数和叶绿素a含量,且受藻类暴发的影响小,出水水质稳定;藻类大部分是在无烟煤滤料表层被吸附截留,很少出现穿透滤层及滤料黏附现象,可以有效缓解高藻水反冲洗次数多、难冲洗的问题.
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自养脱氮工艺,具有无需外加碳源、低污泥产量、低能耗等优势.文中总结了厌氧氨氧化应用于主流污水处理工艺时面临的困难挑战,分析了厌氧氨氧化处理污水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截留、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有机物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在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下,为实现能源回用、资源回收的废水处理模式,提出了可能实现能源自给的工艺组合,为实现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工程化应用提供科学借鉴.
以华北地区某机场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为处理对象,进行了DSA电极电化学除垢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工艺最佳运行工况是电流密度为25.56 A/m2、停留时间为4.0 min,硬度含量由进水的225.62 mg/L降至174.02 mg/L,比能耗为119.09 kW·h/kg;与实验室小试相比,阻垢剂的存在对除垢效果无显著影响,但不利于阴极水垢沉积物的去除.SEM结果表明阴极水垢的形状不规则,而XRD分析表明阴极沉积物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存在.研究成果表明电化学除垢工艺能够有效降低循环冷却水的硬度,是一种环保
针对黄河下游地区引黄水库存在的富营养化及藻类问题,试验构建了3种不同的生物链组合,研究其对水体营养盐类指标及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链组合对TN、TP、氨氮、CODMn、藻类总数和叶绿素a有较好的去除效果.P1(鲢鳙鱼+美人蕉)、P2(鲢鳙鱼+美人蕉+底栖生物)和P3(鲢鳙鱼+美人蕉+底栖生物+生物填料)这3种生物链组合中,P3生物链组合较完整,与其他两种生物链组合相比,P3生物链组合对水体富营养盐各类指标去除率最高、藻类的净化效果最好.由此可知,生物链组合越完整对水体富营养盐类指标去除及藻类的
采用竹屑作为微生物载体构建生物膜-活性污泥一体化系统,系统置于两段进水脉冲式SBR内运行,对低C/N生活污水的脱氮特性进行研究.研究了不同温度、C/N、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参数对系统的脱氮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5℃、C/N=4.0、HRT=12 h时,CODCr、总氮、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从155.35、35.79、32.55 mg/L降至32.03、8.05、3.59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9.38%、77.50%、88.97%,满足国家污水处理一级A标准(GB 18918—2002).竹屑
长孢藻(Dolichospermum)是危害仅次于微囊藻的又一有害水华蓝藻.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长孢藻呈现出明显的扩张趋势,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体中,因其能够产生鱼腥藻毒素、微囊藻毒素等多种藻毒素以及土臭素,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已成为水体中急需控制的蓝藻种类.长孢藻可耐受较宽的温度、光强波动,喜低温、低盐,耐高温、弱碱,这些特性是其广泛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重要原因;长孢藻能吸收多种形态的氮源,以应对氮源的限制,在氮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异形胞固氮而获得生存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