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总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面对同样的玩具也可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样。同伴交往可为儿童提供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在同伴交往中,要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必须通过科学的构思和合理的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内容和出现频率进行了研究,运用了观察法中的描述法来记录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幼儿有分享的意识。
玩具分享
案例:下午桌面游戏时,二毛在篓子里乱翻看,几乎什么都没搭出来。这时,奕奕搭了一个很漂亮的房子,可就缺少一个尖尖的小屋顶。二毛看到了,就对她说:“我这有一个,你先用。你用好了,把小屋顶还给我,好吗?”奕奕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说:“谢谢你!”
分析:二毛在班上是属于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小朋友,能够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在班里帮助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比较喜欢他。他在老师心目中也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对于二毛的行为,作为旁观者的老师在事后应予以表扬,让这种乐于让别人分享的行为能够延续。
案例:早上晨间活动时,阿航拿起一个红色的“脚踏车”玩起来了。这时,天天和她的公公来了,老师请他找玩具玩。他看到红色“脚踏车”,就想去玩,于是就从阿航那儿去抢。阿航说:“不要抢,我们大家轮流玩,你先玩一会,然后你玩好了我再来玩。”然后他们就一起玩起来了。
分析:天天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和他的公公住在一起,公公没有父母管得严,比较放松,使天天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缺乏自觉性。阿航玩玩具,从不与其他小朋友抢,有别的孩子与他争抢玩具的时候,他都会主动让出玩具。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折射出两个家庭的教育状况。隔代教育是造成天天行为的主要原因。在家里,老人们通常是娇惯、顺从,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阿航的父母不仅有文化,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求明确,下了一番苦心,特别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
案例:离园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拿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在教室里自由玩耍。萧萧没有带玩具来,看见可听在玩球,就跑过去对她说:“可听,我们一起玩滚球吧!”可听小朋友同意了。当可听刚把球滚过去时,萧萧马上抱起球躲到一边自己玩了起来,不管可听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她球。这时,老师对萧萧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球玩?”萧萧说:“我没带球来,这个球是向她借的!”老师说:“你这样做不是借,而是抢!借球必须要得到别人的同意,然后才能拿来玩!”
过了几天,萧萧特别神气地拿着一个漂亮的皮球在玩抛接球。天天走过去,想问萧萧借球玩,可萧萧说什么都不肯。天天情急之下就要去抢。萧萧马上把球藏在背后振振有辞地说:“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老师见了,就走过去对他说:“天天跟你商量借球,你一直不肯借给他玩,还说要团结友爱。真正的团结友爱是大家互相帮助,在一起玩的!”
分析: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萧萧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萧萧有个岁数比他大很多的姐姐,凡事都让着他。爸爸妈妈也都很宠他,对他的任何行为都善意地认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父母的溺爱造成萧萧现在的状态。幼儿园老师也强烈地感受到萧萧身上的这个缺点,并发现因为这一缺点,导致了他在班中比较孤立,大部分小朋友不爱和他一起玩。
教具分享
案例:在美术活动时,老师把每组的水彩笔分在盒子里。小花看到一支带花的水彩笔就要去拿,没想到被笑笑拿走了。小花大声哭着说:“这是我的,快给我!”老师过来说:“小花,这样不好,笔是大家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用。”第二天美术活动的时候,小花没有拿带花的水彩笔,主动把带花的水彩笔给了笑笑。
分析:小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对她的教育影响着她与同伴的交往。第二天小花的表现是值得表扬的,她的改变令老师很开心,因为没有想到她能够主动让出水彩笔。这说明教育的力量。
食物分享
案例:小米粒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米粒,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米粒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老师装做生气的样子。看到老师生气了,小米粒说:“那我还是给你吧!你不生气吧?”老师笑了笑,表扬了她。
分析:小米粒在家比较固执,父母拿她也没有办法,只能够一味的顺从。可她又是一个比较灵活的小孩子,会见机行事。父母的有求必应、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小米粒不懂得与他人分享,任何东西要都占为己有。对于小米粒的“被动分享”教师给予了肯定,因为只有有了“被动分享”的经验才会让幼儿“主动分享”。
游戏分享
案例:在下午区域活动中豆豆和毛毛在同一组游戏。一开始他们各自从篓子里拿玩具,各自搭着,彼此还有语言交流。当他们发现他们搭的很长并且要碰到一起时,毛毛说:“我们把他们连起来吧!搭一个长长的铁轨!”豆豆立刻同意,两人凑到一起搭铁轨。搭完后,他们商量还要在上面搭一个长长的地铁。
分析:上面幼儿游戏表明,豆豆和毛毛已有合作意识,能进行语言交流,并共同商量,游戏水平较好。教师在幼儿能够“主动分享”时,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本研究是对常州市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中班幼儿进行的观察研究,运用了抽样法,从玩具、游戏、教具、食物等方面研究分析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的原因,主要是是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能以自己的言行教养、影响幼儿,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孩子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在共同的活动中,会作出各不相同的表现。在游戏中,谈们会互相模仿,互相学习,通过积极的同伴交往分享知识和经验。中班幼儿正处在“矛盾”多发期,想分享,又缺乏分享技能,从而导致冲突不断。有些幼儿不会在需要分享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分享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选择恰当的分享方法,需要家长或老师的提醒和教育。
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幼儿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分享意识,在同伴交往中有争抢行为,表现出强烈独占欲。这些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总以自我为中心。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和观点的不同而争论,导致认知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改变幼儿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
我们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内容和出现频率进行了研究,运用了观察法中的描述法来记录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幼儿有分享的意识。
玩具分享
案例:下午桌面游戏时,二毛在篓子里乱翻看,几乎什么都没搭出来。这时,奕奕搭了一个很漂亮的房子,可就缺少一个尖尖的小屋顶。二毛看到了,就对她说:“我这有一个,你先用。你用好了,把小屋顶还给我,好吗?”奕奕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说:“谢谢你!”
分析:二毛在班上是属于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小朋友,能够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在班里帮助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比较喜欢他。他在老师心目中也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对于二毛的行为,作为旁观者的老师在事后应予以表扬,让这种乐于让别人分享的行为能够延续。
案例:早上晨间活动时,阿航拿起一个红色的“脚踏车”玩起来了。这时,天天和她的公公来了,老师请他找玩具玩。他看到红色“脚踏车”,就想去玩,于是就从阿航那儿去抢。阿航说:“不要抢,我们大家轮流玩,你先玩一会,然后你玩好了我再来玩。”然后他们就一起玩起来了。
分析:天天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和他的公公住在一起,公公没有父母管得严,比较放松,使天天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缺乏自觉性。阿航玩玩具,从不与其他小朋友抢,有别的孩子与他争抢玩具的时候,他都会主动让出玩具。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折射出两个家庭的教育状况。隔代教育是造成天天行为的主要原因。在家里,老人们通常是娇惯、顺从,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阿航的父母不仅有文化,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求明确,下了一番苦心,特别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
案例:离园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拿着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在教室里自由玩耍。萧萧没有带玩具来,看见可听在玩球,就跑过去对她说:“可听,我们一起玩滚球吧!”可听小朋友同意了。当可听刚把球滚过去时,萧萧马上抱起球躲到一边自己玩了起来,不管可听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她球。这时,老师对萧萧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球玩?”萧萧说:“我没带球来,这个球是向她借的!”老师说:“你这样做不是借,而是抢!借球必须要得到别人的同意,然后才能拿来玩!”
过了几天,萧萧特别神气地拿着一个漂亮的皮球在玩抛接球。天天走过去,想问萧萧借球玩,可萧萧说什么都不肯。天天情急之下就要去抢。萧萧马上把球藏在背后振振有辞地说:“老师说要团结友爱,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老师见了,就走过去对他说:“天天跟你商量借球,你一直不肯借给他玩,还说要团结友爱。真正的团结友爱是大家互相帮助,在一起玩的!”
分析: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萧萧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萧萧有个岁数比他大很多的姐姐,凡事都让着他。爸爸妈妈也都很宠他,对他的任何行为都善意地认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父母的溺爱造成萧萧现在的状态。幼儿园老师也强烈地感受到萧萧身上的这个缺点,并发现因为这一缺点,导致了他在班中比较孤立,大部分小朋友不爱和他一起玩。
教具分享
案例:在美术活动时,老师把每组的水彩笔分在盒子里。小花看到一支带花的水彩笔就要去拿,没想到被笑笑拿走了。小花大声哭着说:“这是我的,快给我!”老师过来说:“小花,这样不好,笔是大家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用。”第二天美术活动的时候,小花没有拿带花的水彩笔,主动把带花的水彩笔给了笑笑。
分析:小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对她的教育影响着她与同伴的交往。第二天小花的表现是值得表扬的,她的改变令老师很开心,因为没有想到她能够主动让出水彩笔。这说明教育的力量。
食物分享
案例:小米粒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米粒,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米粒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老师装做生气的样子。看到老师生气了,小米粒说:“那我还是给你吧!你不生气吧?”老师笑了笑,表扬了她。
分析:小米粒在家比较固执,父母拿她也没有办法,只能够一味的顺从。可她又是一个比较灵活的小孩子,会见机行事。父母的有求必应、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小米粒不懂得与他人分享,任何东西要都占为己有。对于小米粒的“被动分享”教师给予了肯定,因为只有有了“被动分享”的经验才会让幼儿“主动分享”。
游戏分享
案例:在下午区域活动中豆豆和毛毛在同一组游戏。一开始他们各自从篓子里拿玩具,各自搭着,彼此还有语言交流。当他们发现他们搭的很长并且要碰到一起时,毛毛说:“我们把他们连起来吧!搭一个长长的铁轨!”豆豆立刻同意,两人凑到一起搭铁轨。搭完后,他们商量还要在上面搭一个长长的地铁。
分析:上面幼儿游戏表明,豆豆和毛毛已有合作意识,能进行语言交流,并共同商量,游戏水平较好。教师在幼儿能够“主动分享”时,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本研究是对常州市某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中班幼儿进行的观察研究,运用了抽样法,从玩具、游戏、教具、食物等方面研究分析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的原因,主要是是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能以自己的言行教养、影响幼儿,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孩子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在共同的活动中,会作出各不相同的表现。在游戏中,谈们会互相模仿,互相学习,通过积极的同伴交往分享知识和经验。中班幼儿正处在“矛盾”多发期,想分享,又缺乏分享技能,从而导致冲突不断。有些幼儿不会在需要分享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分享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选择恰当的分享方法,需要家长或老师的提醒和教育。
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幼儿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分享意识,在同伴交往中有争抢行为,表现出强烈独占欲。这些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总以自我为中心。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和观点的不同而争论,导致认知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改变幼儿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