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教古诗时,总是先简单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逐字逐句地指导分析认识字词、理解词句、懂得诗意,最后指导诵读背诵。有时,也指导一些古诗读法,效果尚可。因此,几年来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很少改进。但随着科技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合现在的学生,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古诗教学,符合现今学生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古诗教学突破难点一、有助于改进教法
以往,笔者教古诗总是先简单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逐字逐句地指导分析认识字词、理解词句、懂得诗意,最后指导诵读背涌,有时也指导一些古诗读法,效果尚可。因此,几年来,我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很少改进。在“愉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校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我尝试将电教引入课堂,教学古诗改变传统方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使学生在思想、智能、语言上得到充分发展。不试不知道,一试忘不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绝句》一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时,改变了过去提问讲解的方式,“鸣”是什么意思、“上”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讲什么、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等,学生讲后教师补充修正。而这次,我是运用电教抓住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直切情感深化语言文字,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过程是这样的: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什么样子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怎样的景象?出示画面。
它们在嫩绿的柳树枝头做什么?(演示黄鹂动态,理解“鸣”字意思,提示“鸣”是倒置手法的运用,理解全句意思。)
这样的景象你觉得怎样?(引发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怎样读好这一句呢?(指导读出节奏。)
一个“鸣”字把黄鹂写活了,如果“鸣”字换成“啼”或叫”字,可以吗?(懂得用法不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作者用词精辟。)
黄鹂的叫声婉转动听,它好像在歌唱什么呢?还有美的地方吗?(进一步感受春色美,揭示作者写两个黄鹂,增加了美的感受。)
小结:学古诗就要咬文嚼字,让每一句诗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怎样把眼前这幅画描绘好,再有感情地朗读全句。(体会意美、语美、诗美。)
地面上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天上是…… (看投影感知畫面。)
这句诗讲什么?“上”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上”字,提示小结:古诗讲究对仗工整,“上”和“鸣”对仗,“上”在这里表示飞上,不表示方位。)
怎样读出这句诗的节奏?(学生思考后指名在黑板上用竖线表示并读句。)
这句诗中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指导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
再看组合的画面,感受全句诗的美景,上下句连起来读出感情,最后小结:地面上柳枝嫩绿,黄鹂鸣叫,犹如报春,柳树后又有一行白鹫轻飞上天,好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呀!
这样的教法,我觉得不单是让学生理解,而是理解又感受体会,因此学得主动有趣,理解领悟也较深刻。
二、有助于诗情画意的领悟
鲁迅先生论美学时曾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古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怎样使学生从诗的意境、音乐、形美中接受美的熏陶,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创设情境,懂得节奏韵律,感受形象是古诗教学成败的关键。电教是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生动,“可见”的事物,从“可见”的事物中理解语言文字,领会诗的含意,即诗中的画、画中有诗。如果单一的语言描绘是难于达到这个要求的。
例如,我在教《绝句》时,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先让学生观赏草堂附近景色的画面,感知全景,然后随着教学顺序,分别出示天地山水不同侧面的投影,深入领会各自的画面,最后再出示全景,体会诗意,把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完整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以融会贯通全诗,体会作者情感。前面讲到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逐句理解诗句时分镜头出现,使每句诗在形象的景物中理解字词,领会句意,体会情感。全诗教完后,在全景画面的引导下,教师再用语言润色,让学生领会诗人情感。我动情地对他们说:“翠柳黄鹂、青天白鹫、岷山白雪、碧水轻舟,如此美景,怎不叫诗人激情荡漾,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绝句》。今天我们吟诵这美妙的诗句,又怎不叫人深切感受呢?”继而让学生畅谈感受,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情感真切,可见他们有了领会。
为了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我在教一首古诗之前或之后,推荐几首名诗让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并安排时间交流,一方面,提高读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提高举一反三的读古诗能力。
三、有助于突破难点
古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炼,意境深远,它反映的是古代风土人情,对现代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理解。虽然小学生学古诗只要求大体领会,会读会背,但是必须建立在理解字句,领会诗意,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的基础上,这不得不承认难度不小。
例如,《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全诗的难点。前句中“含”字要从字意到诗意,用语言表述确非易事。于是,我们特在岷山雪景画面前装上一扇可开启的窗户。讲述这句时,先让学生理解“西岭”指哪里,“千秋”是什么意思,然后理解“窗含”的意思。指导学生懂得“含”的本义后,领会将“含”改成“外”字有什么西样,然后关上窗户观看岷山雪景,学生就较容易领会岷山景色就像是一幅嵌在镜框里的画。最后教师讲述将窗和景融为一体的独特写法,体会“含”字用法的精当。后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诗人的视线从窗转移到门所见到的又一美景,但字句本身并没有体现,这又是一个难点。电教的特殊效果却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学生理解“泊”字后,屏幕上显示了红黄相间的小船停靠地清澈江面的景色,学生面对直观的山水图景,赞美之情油然而生,纷纷用语言讲好这句诗。
由于借助电教的辅助,突破了学生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使学生加深领会诗情画意,我在全诗讲完后,作了这样一个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借坐东吴的小船,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起饱览壮丽山河。啊,那是长江三峡(出示长江三峡图),只听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示“早发白帝城”录象片断),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们终于到了东吴,这里已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个用平时积累的诗句,创设了这样的诗情画意,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运用电教,教学古诗,仅是初步尝试。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以取得更好的经验。
现代教育技术古诗教学突破难点一、有助于改进教法
以往,笔者教古诗总是先简单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逐字逐句地指导分析认识字词、理解词句、懂得诗意,最后指导诵读背涌,有时也指导一些古诗读法,效果尚可。因此,几年来,我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很少改进。在“愉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校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我尝试将电教引入课堂,教学古诗改变传统方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使学生在思想、智能、语言上得到充分发展。不试不知道,一试忘不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绝句》一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时,改变了过去提问讲解的方式,“鸣”是什么意思、“上”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讲什么、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等,学生讲后教师补充修正。而这次,我是运用电教抓住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直切情感深化语言文字,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过程是这样的: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什么样子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怎样的景象?出示画面。
它们在嫩绿的柳树枝头做什么?(演示黄鹂动态,理解“鸣”字意思,提示“鸣”是倒置手法的运用,理解全句意思。)
这样的景象你觉得怎样?(引发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怎样读好这一句呢?(指导读出节奏。)
一个“鸣”字把黄鹂写活了,如果“鸣”字换成“啼”或叫”字,可以吗?(懂得用法不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作者用词精辟。)
黄鹂的叫声婉转动听,它好像在歌唱什么呢?还有美的地方吗?(进一步感受春色美,揭示作者写两个黄鹂,增加了美的感受。)
小结:学古诗就要咬文嚼字,让每一句诗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怎样把眼前这幅画描绘好,再有感情地朗读全句。(体会意美、语美、诗美。)
地面上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天上是…… (看投影感知畫面。)
这句诗讲什么?“上”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上”字,提示小结:古诗讲究对仗工整,“上”和“鸣”对仗,“上”在这里表示飞上,不表示方位。)
怎样读出这句诗的节奏?(学生思考后指名在黑板上用竖线表示并读句。)
这句诗中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指导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
再看组合的画面,感受全句诗的美景,上下句连起来读出感情,最后小结:地面上柳枝嫩绿,黄鹂鸣叫,犹如报春,柳树后又有一行白鹫轻飞上天,好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呀!
这样的教法,我觉得不单是让学生理解,而是理解又感受体会,因此学得主动有趣,理解领悟也较深刻。
二、有助于诗情画意的领悟
鲁迅先生论美学时曾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古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怎样使学生从诗的意境、音乐、形美中接受美的熏陶,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创设情境,懂得节奏韵律,感受形象是古诗教学成败的关键。电教是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生动,“可见”的事物,从“可见”的事物中理解语言文字,领会诗的含意,即诗中的画、画中有诗。如果单一的语言描绘是难于达到这个要求的。
例如,我在教《绝句》时,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先让学生观赏草堂附近景色的画面,感知全景,然后随着教学顺序,分别出示天地山水不同侧面的投影,深入领会各自的画面,最后再出示全景,体会诗意,把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完整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以融会贯通全诗,体会作者情感。前面讲到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逐句理解诗句时分镜头出现,使每句诗在形象的景物中理解字词,领会句意,体会情感。全诗教完后,在全景画面的引导下,教师再用语言润色,让学生领会诗人情感。我动情地对他们说:“翠柳黄鹂、青天白鹫、岷山白雪、碧水轻舟,如此美景,怎不叫诗人激情荡漾,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绝句》。今天我们吟诵这美妙的诗句,又怎不叫人深切感受呢?”继而让学生畅谈感受,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情感真切,可见他们有了领会。
为了培养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我在教一首古诗之前或之后,推荐几首名诗让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并安排时间交流,一方面,提高读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提高举一反三的读古诗能力。
三、有助于突破难点
古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炼,意境深远,它反映的是古代风土人情,对现代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理解。虽然小学生学古诗只要求大体领会,会读会背,但是必须建立在理解字句,领会诗意,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的基础上,这不得不承认难度不小。
例如,《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全诗的难点。前句中“含”字要从字意到诗意,用语言表述确非易事。于是,我们特在岷山雪景画面前装上一扇可开启的窗户。讲述这句时,先让学生理解“西岭”指哪里,“千秋”是什么意思,然后理解“窗含”的意思。指导学生懂得“含”的本义后,领会将“含”改成“外”字有什么西样,然后关上窗户观看岷山雪景,学生就较容易领会岷山景色就像是一幅嵌在镜框里的画。最后教师讲述将窗和景融为一体的独特写法,体会“含”字用法的精当。后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诗人的视线从窗转移到门所见到的又一美景,但字句本身并没有体现,这又是一个难点。电教的特殊效果却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学生理解“泊”字后,屏幕上显示了红黄相间的小船停靠地清澈江面的景色,学生面对直观的山水图景,赞美之情油然而生,纷纷用语言讲好这句诗。
由于借助电教的辅助,突破了学生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使学生加深领会诗情画意,我在全诗讲完后,作了这样一个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借坐东吴的小船,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起饱览壮丽山河。啊,那是长江三峡(出示长江三峡图),只听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示“早发白帝城”录象片断),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们终于到了东吴,这里已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个用平时积累的诗句,创设了这样的诗情画意,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运用电教,教学古诗,仅是初步尝试。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以取得更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