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写新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构建2l世纪和谐经济社会的进程中,报纸作为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号的主流媒体,如何推进新闻改革,如何写好新闻,写活新闻,写出有特色的新闻,切实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新闻传播的威力和魅力,是新闻传播界树立为受众着想、为受众服务的观念,重视新闻改革发展的重要话题。此刻,想起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借用他的诗,提出“不拘一格写新闻”的絮语。
  
  不拘一格写新闻:破除条条框框
  
  2l世纪的社会多媒体融合发展,受众获取知识、信息选择的程度和范围自由在延伸,对新闻的阅读已厌烦八股式新闻,而是较有选择地搜索标题,继而进入正文。这样,有现场感、富有文采、感染力强的新闻才能吸引受众眼球。否则,就是白占版面。新闻写作本身就是一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总结的科学。诚然,新闻写作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如消息:导语、主体、结尾。但这是便于教学、便于粗放性理解新闻消息的感性认识。真正从理性上理解消息和去写作消息时,绝不应有任何条条框框。记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采访中,收集、掌握大量素材,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过程,然后酝酿构思,选择恰当的角度,组织文字,安排结构,最后行文成篇,每一次采访都是绝对意义上的“那一个”,而充斥版面的消息大同小异,乏善可陈。自从引进了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便于人们尽快获得战争的种种消息而形成的“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以来,至今不少报纸的新闻作品犹如工厂流水线组装的产品,都是第一段导语,第二段主体,第三段结尾或第一段导语,第二段背景。记者写稿如此,编辑也“尊重”作者,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打乱结构、增添文采,使之令受众可读。
  不拘一格写新闻,令业界人士称道的是1982年7月16日新华社记者郭玲春的“破冰之旅”。她在《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中写道:“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声名远播人士追悼会的报道早已形成一种模式。而郭玲春率先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悼念模式,将追悼大会的现场用白描手法作为导语立体般推至受众面前,甩掉了机械的“消息头”,用简练形象的语言烘托出会场肃穆的气氛,既有情又有景,从写作技巧上还借助了散文的笔调。若将导语写成:“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民艺术家金山同志的追悼会,今天在首都剧场举行,首都各界一千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不拘一格写新闻,还请看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2004年3月4日《苏州日报》。作者:高坡)一文:
  本报讯从昨天起,昆山31万多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
  该文作为基层新闻单位记者采写的消息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真正是实至名归。其突出的看点是导语。该文导语仅一句话,简洁明了,却类似一个传遍四方的大喇叭,在热闹的山村反复传播着一句朴实无华的大白话——昆山31万多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非常形象和纯朴,喊出乡音,喊出民意,喊出记者与受众之间共同的心声,直叙新闻巨大而实在的主旨意义——农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了,这一显示出人权平等、消灭城乡差别,使国人和谐生存的巨大社会变革的意义。
  
  不拘一格写新闻:精心选择角度
  
  所谓角度,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的侧面。角度的选择是写好新闻的一个关键,要使新闻新,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需要反复宣传的长期性主题,就更需研究新的角度。就新闻写作而言,角度选择恰当,要写好消息也就容易得多了。记者往往是在顺利完成对新闻事实及人物的采访过程和在对手中掌握大量的素材进行筛选之后,构思的过程也就成为选择角度、确定切入口的关键环节。一般经验丰富的记者都不会酝酿不成熟就草草动笔。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还有人说,能否精心选择最能表达主题的角度,是衡量记者基本功的一块“试金石”。请看2007年7月4日《光明日报》要闻版《创新引领成功之路》(主题)——郑州歌舞剧院闯市场实现双赢(副题)的导语:
  “我最惬意的时候,是在演出结束后,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分享每一位观众脸上的笑容和表情,感觉就像出版一部小说后,读者对你苦心创作的回应。”郑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兼郑州歌舞剧院院长齐岸青谈起如今已风靡海内外的歌舞剧《风中少林》,依然能让人想起他的经历:青年作家——企业家——文化官员。
  这是著名记者刘先琴的一则角度“刁钻”的导语。读了这则导语,首先,让受众感受到刚性话题——改革创新与当事者柔性独白——创业历程的刚柔相济,体现出一种绚烂之后大将风度般的淡定;其次,让受众具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促膝谈心般的感觉,消除了居高临下的压迫感,自然引发受众了解新闻事实全貌的兴趣;最终,以作者的专业素养,整体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在新闻体裁中并不是“热门话题”传播效果的含金量。试想,若是这样写:“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郑州市歌舞剧院《风中少林》剧组……”又会是什么效果呢?
  
  不拘一格写新闻:在求新中求变
  
  新闻必须讲求一个“新”字,这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和谐共舞中更显重要。不拘一格追求新闻的“新”,体现在“以变促新”的层次上有两点:
  首先,以“短”保新,即时效性要强。在今年6月初世界报业第60届年会上,《参考消息》以近320万的日均发行量居世界第五位。这份报纸为什么那么“热捧”,与其广采世界传播报道之长有关,也与它长与短的有机结合报道重大新闻有关。这里仅举短的一例,《总统总理同迎贵客》(《参考消息》2006年11月22日第一版):
  [印度-亚洲新闻社新德里11月21日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1日参加了在印度总统府举行的欢迎仪式。
  当胡主席的车队在总统卫队骑兵的护卫下开进总统府时,礼炮在空中鸣响。印度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和总理曼莫汉·辛格都在场迎接到访的尊贵客人。
  他登上了一个专门为尊贵客人准备的有遮篷的高台,接受内卫队仪仗队的敬礼。印度和中国的国歌响起,胡主席对仪仗队进行了检阅。
  回首中印可追溯到许多个世纪前的友谊,胡主席说他很兴奋地看到印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人数众多的代表团和那些在场的媒体人士可能难以忘记这一欢迎仪式,尤其是整个场面之壮观。许多中国来客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拍照留念,其中最受欢迎的背景是总统卫队和总统府壮丽的圆顶。
  这篇消息连标题和讯头仅310字符,却将中印两国首脑级的会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受众如听到礼炮的轰鸣,看到隆重的场面,感受这一历史时刻。该文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简洁利用几个动词的描述,将这一典型的令世人瞩目的新闻事件展现给受众,凝聚了这历史一瞬。短的重大消息报道不排除长的深度报道,而是给深度报道留下了空间,争取了时效性,将受众急需了解的新闻事实第一时间、第一方位抢发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极为简洁的报道也类似网媒的即时新闻,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
  其次,以“体裁新”促新,大胆借用感染力强的散文等其他文学手法写新闻。前新华社社长穆青说:“赞成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我国有良好的散文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穆青论新闻》第81页)。新闻改革必须强调一个“变”字,在遵守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不仅要讲求时间新、内容新,还要讲求体裁新。一段时期以来新闻不耐看不可读,正是因袭固定的模式和框框:新华体、公告体、倒金字塔式一统天下,记者的个性不能很好地发展。尽管至今人们对散文式新闻仍有争议,但散文式新闻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成功的,这方面的实例不胜枚举,请看《光明日报》2007年6月30日《一样真情暖香江》的开头:
  夏日的香江,草木葱茏,繁华似锦。随着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到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活动在香港浓墨重彩地展开。此时的香港,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祖国人民对香港的深深情意,香港同胞对祖国的浓浓情感。
  一样的真情,一样的祝福,伴着香江的暖风暖潮扑面而来,回归祖国1 0周年之际的香港,沉浸在激动和欢乐之中……
  当你读到这则报道,开头的优美就已经使你醉入弥漫香江的“回归10周年”的绚丽花海。这难道不是散文的魅力吗?!
  不拘一格写新闻,不仅是新闻改革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要。让我们谨记改革、创新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代最迫切的话题。同时,也是在“阅读革命”“阅读享受”,选择性阅读率急剧上升的当代,受众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一块“魔方”。
  (作者为《郑州轻院报》主任编辑)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指由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