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良好的“自我专业意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自我专业意识”培养和保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自我专业意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其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个体的教师而言,其在专业方面的“自我意识”对其专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发展,研究领域多把这种自我意识称之为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
所谓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主动地根据外界要求不断地调整自我定位,即作为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并能理性地分析出自身存在的差距,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理念的更新,知识的获取以及行为地调整,使自身具备所担任社会角色的专业知识与素养从而更好履行教师职责的行为。这一行为也就是我们普遍认为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持续有效地进行专业发展是教师走向成熟,最终实现专业化的必要途径,因而教师良好的“自我专业意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经过了规模扩张的阶段后已越来越重视内涵的发展,其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文献的分析和实际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自我专业意识”处在着一些不良现状,其主要体现是年轻教师,尤其是刚入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明和资深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化。
造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明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化的原因很多,其共同原因在于教师们自我意识中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年轻教师上岗之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般都比较宏观,换句话说,他们“角色定位”可能只会是笼统成为“做一名好老师”,如果入职后得不到足够的专业性教育、指导以及目标比较明确的专业实践锻炼,那么其“角色定位”就得不到具体化,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专业意识”进一步模糊化,自然也就谈不是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而大部分资深教师都是职称较高的教师,由于职称升级这一激励因素消失,有些教师就出现了主动的职业倦怠期,其自身的“角色定位”就消极地发生改变,因此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就逐渐淡化,主动进行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就严重不足。
三、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积极影响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建设一门示范性课程”,一支教学队伍在科学的管理体制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并以之为指导,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不断完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为一门课程形成完整的、精良的,有实践成果的教学体系而共同努力的过程。它具有的“团队性”、“长期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保持有这非常积极的影响。
“团队性”的特点表现在精品课程建设者是一个团队,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延续性,团队建设非常注重梯队建设。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英语精读》建设团队为例,在2012年申报江西省精品共享课程时,团队的职称结构是教授3人,占33.3%;副教授2人,占22.2%;讲师3人,占33.3%,助讲1人,占11.1%;年龄结构是:20-30岁1人,占11.1%;30-40岁5人,占55.6%;40-50岁2人,占22.2%;50-55岁1人,占11.1%。因此从青年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来看,这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作为建设团队中的一员,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一目标明确,标准清晰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项目中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而对于资深教师来讲,虽然职称评定已不在考虑之内,但“以老带新”共同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自我专业意识”的保持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长期性”的特点表现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期限通常在五年甚至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课程建设是无期限的。这对于青年教师无论是从他们的“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还是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一个积极因素,因为一名教师走向专业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
“动态性”的特点则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学对象变化等因素,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内容,标准等很多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在建精品课程《英语泛读》的教材建设为例,该课程建设项目于2012年开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根据教学对象分析,课程目标分析,社会需求分析等对教材的选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都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到目前为止,教材已更新了一次,相应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也不断地进行更新。由此,正符合了教师“自我专业意识”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发展性。
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培养和保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它也是一个系统而且长期的过程,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性”、“长期性”和“动态性”正切合了它的需求,而具有良好“自我专业意识”的教师队伍也正好切合了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特点,因此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有着相互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徐湘.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识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
[2]何芳.论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及其专业发展[J].枣庄学院学报,2010.2
[3]寇尚乾.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5
[4]张晓云.精品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刘海云,1974.03,江西宜春,汉族,副教授,本科,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自我专业意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其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个体的教师而言,其在专业方面的“自我意识”对其专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发展,研究领域多把这种自我意识称之为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
所谓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主动地根据外界要求不断地调整自我定位,即作为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并能理性地分析出自身存在的差距,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理念的更新,知识的获取以及行为地调整,使自身具备所担任社会角色的专业知识与素养从而更好履行教师职责的行为。这一行为也就是我们普遍认为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持续有效地进行专业发展是教师走向成熟,最终实现专业化的必要途径,因而教师良好的“自我专业意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经过了规模扩张的阶段后已越来越重视内涵的发展,其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文献的分析和实际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自我专业意识”处在着一些不良现状,其主要体现是年轻教师,尤其是刚入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明和资深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化。
造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明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化的原因很多,其共同原因在于教师们自我意识中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年轻教师上岗之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般都比较宏观,换句话说,他们“角色定位”可能只会是笼统成为“做一名好老师”,如果入职后得不到足够的专业性教育、指导以及目标比较明确的专业实践锻炼,那么其“角色定位”就得不到具体化,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专业意识”进一步模糊化,自然也就谈不是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而大部分资深教师都是职称较高的教师,由于职称升级这一激励因素消失,有些教师就出现了主动的职业倦怠期,其自身的“角色定位”就消极地发生改变,因此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就逐渐淡化,主动进行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就严重不足。
三、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积极影响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建设一门示范性课程”,一支教学队伍在科学的管理体制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并以之为指导,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不断完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为一门课程形成完整的、精良的,有实践成果的教学体系而共同努力的过程。它具有的“团队性”、“长期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保持有这非常积极的影响。
“团队性”的特点表现在精品课程建设者是一个团队,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延续性,团队建设非常注重梯队建设。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英语精读》建设团队为例,在2012年申报江西省精品共享课程时,团队的职称结构是教授3人,占33.3%;副教授2人,占22.2%;讲师3人,占33.3%,助讲1人,占11.1%;年龄结构是:20-30岁1人,占11.1%;30-40岁5人,占55.6%;40-50岁2人,占22.2%;50-55岁1人,占11.1%。因此从青年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来看,这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作为建设团队中的一员,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这一目标明确,标准清晰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项目中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而对于资深教师来讲,虽然职称评定已不在考虑之内,但“以老带新”共同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自我专业意识”的保持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长期性”的特点表现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期限通常在五年甚至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课程建设是无期限的。这对于青年教师无论是从他们的“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还是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一个积极因素,因为一名教师走向专业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
“动态性”的特点则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学对象变化等因素,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内容,标准等很多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在建精品课程《英语泛读》的教材建设为例,该课程建设项目于2012年开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根据教学对象分析,课程目标分析,社会需求分析等对教材的选用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都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到目前为止,教材已更新了一次,相应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也不断地进行更新。由此,正符合了教师“自我专业意识”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发展性。
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培养和保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它也是一个系统而且长期的过程,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性”、“长期性”和“动态性”正切合了它的需求,而具有良好“自我专业意识”的教师队伍也正好切合了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特点,因此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有着相互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徐湘.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识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
[2]何芳.论教师的自我专业意识及其专业发展[J].枣庄学院学报,2010.2
[3]寇尚乾.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5
[4]张晓云.精品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刘海云,1974.03,江西宜春,汉族,副教授,本科,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