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绿色湖南”,就是要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不以损害和降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危害和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互动和谐、共生共赢为目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湖南”。建设“绿色湖南”,就是要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不以损害和降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危害和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低碳、节约、循环、创新、责任、平衡、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互动和谐、共生共赢为目标,最终实现湖南生态健康、经济绿化、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
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绿色湖南”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总趋势。上世纪70年代以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共识。80年代绿色经济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一些发达国家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此后,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国家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实现长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实施“绿色新政”,以发展绿色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从短期看发展绿色经济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长远看则是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和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在有利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本质和内涵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并且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面临资源环境日益严重的约束,绿色发展可以破除湖南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全国敏锐而适时地提出“绿色湖南”发展战略,把“绿色湖南”作为“两型社会” 第一张名片来打造,既符合省情,更是对中央“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准确领悟和创新实施。湖南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湖南的青山绿水”,一定要彰显湖南个性特色,敢于担负绿水青山的保护责任,也勇于承担可持续的发展责任。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青山绿水是湖南的一大优势。据统计,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林地、湿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52%,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淡水资源占全国的10%;活立木蓄积量4.01亿立方米,森林固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8140.34亿元,其中森林储碳总量达到7.4亿吨。辖有“一湖”(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水、澧水)“三山五岭”(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罗霄山脉、五岭山脉)。低碳环保绿色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湖南拥有丰富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绿色经济水平早已走在全国前列。
湖南一直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节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湖南省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3.39%、4.43%、6.72%、5.1%,共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90.5%。减排方面,截止2010年上半年,经环保部核定,湖南省“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累计净削减10.24万吨,较2005年下降11.14%,完成“十一五”任务;化学需氧量累计净削减7.36万吨,较2005年下降8.22%,完成“十一五”任务的81.3%。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8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38万吨,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9.56%,县城以上城镇无害化处理率为44.8%,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全覆盖。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顺利推进。投入174亿元巨资,采取“五个一批”组合整治措施,截止2010年6月底,流域内共完成整治项目1148个,流域内共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目标。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已列入全国重金属重污染治理的试点,实施方案正上报国务院审批,共规划项目18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第一批治理项目已启动实施。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典范。关停了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新上了一批环保生产线,纸浆造纸企业由33家减少到9家,局部水域水质已由原来的Ⅴ类、劣Ⅴ类上升到Ⅲ类,多年未见的江豚多次在洞庭湖出现,湖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绿色国土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工造林1543.1万亩,封山育林1400万亩,低产林改造1153.8万亩,中幼林抚育2150万亩,义务植树6.15亿株,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
建设“绿色湖南”一直是全省重要发展战略和共识。建设“四个湖南”,第一个就是“绿色湖南”。为了保护好绿色,湖南一手抓发展方式转变,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发展战略,坚持守住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四条底线”,注重调大调强与调绿相结合,全面启动“四千工程”建设,制定实施“9+3”重点产业振兴方案,大力推动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产业发展,使湖南工业逐步告别“傻、大、黑、粗”,加快向“高、精、尖、特”华丽变身。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为绿色产业。如新能源产业从勘探、规划、研发、设计,到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国际工程承包,已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湖南的电动客车研发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低碳经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不断崛起和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初步成型。6家国家级、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展顺利,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逐步成型。清洁生产逐步推广,一批技术成熟、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模式得到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资源能源利用系统和机制初步建立,汩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大胆先行先试,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资源交易、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方面探索实践。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采用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先确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再确定开发区域”的“反规划”建设理念,保证了大河西近2/3的面积被保护起来。
建设“绿色湖南”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绿色湖南是适合省情的发展战略,要节约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引进开发高端的知识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一条彰显湖南特色、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制定规划。以国际视野和现代理念,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坚持“四化两型”战略,制定高标准、超前性、务实性的绿色发展规划。一是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全省经济功能和绿色功能、绿色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布,实现绿色规划全覆盖。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规范生态保护的红线范围,土地面积及其土地用途等。特别是要加强长株潭、张家界、湘西等地原有地形植被和景观保护,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取避让、绕道或地下隧道等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保存山水河道、古树名木、村落民居,以发挥它们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坚持城乡统筹,把城市、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绿色空间网络格局。城市依山就水,山水洲城相融,城镇和农村则突出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特色,逐步实现生态人文交融互补,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三是统筹绿色经济区域合作。绿色没有县界,没有市界,也没有省界。条件相近的行政区域应当形成各自特色的同时,应当以开放式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加强资源、技术、人才协作和联合,实现优势共享、避免产业雷同、发挥综合效益。
坚持基础先行。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一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全省环保、旅游、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城市备用水源、水质监测、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清洁能源工程。例如探索绿色快捷交通运营模式、在原140亿城镇污水处理计划上继续扩大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打造中国的“莱茵河”等。二是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要加大“绿色湖南”的宣传力度,党委政府部门要深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使全省上下一心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保护绿色生态。完善的生态体系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全省森林储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8140亿元。要把绿色自然资源作为核心资源优先保护。一是守住森林覆盖率这条底线。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加大保护绿色资源力度。制定全省绿色资源数字地图,明确保护范围、重点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三是重点打造长株潭生态示范区。突出“绿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亮点和特色。四是建设城乡一体绿色生态网络。把生态网络从城市范围拓展到城市郊区和山区森林、农田林网、丘陵果园、河流湖泊等,让乡村变得更加清洁秀美。
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强势推进节能减排。从高把关项目准入、从严淘汰落后产能、从快发展循环经济,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关掉不达标的“五小企业”,从快建设污水处理、废物处置、废气控制、污染物减排工程。二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湖南省新能源资源丰富。全省风能经济可开发量约100万千瓦时;太阳能主要原材料硅的储量达2亿吨以上,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总量约每年3150万吨标准煤,纤维生物质资源年产5000万吨,已探明铀矿储量2.6万吨。拥有一批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风电叶片制造、燃料乙醇制备等居国际领先水平,兆瓦级直驱永磁发电装备制造等居国内领先。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研究制订有色、建材、冶金、化工、石化、造纸等传统高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机关办公用耗能限额标准、商业用耗能限额标准、居民生活耗能限额标准,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并配套出台阶梯电价等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办法。利用节能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应当成为湖南未来经济的主力引擎,占领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实现中部崛起的王牌。要发展高新科技、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旅游文化、高端服务等绿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完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基地+企业的模式,确保绿色资源的适度合理开发。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二是打造领先品牌。围绕湖南省资源、科技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粮食、水产品、机械制造、绿色照明、新能源、文化旅游等6个优势行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知名度的“湘”字品牌。三是组建产业集群。加大中小企业重组兼并力度,重点组建资源再生、污染治理、新能源、机械制造等绿色工业产业群。打造产业航母,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四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工业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五是打造绿色核心科技。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是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围绕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组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重点企业、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与百万重奖的同时,还要加大在湘企业知识产权力度,发明专利总量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力争全国领先。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加强国土、财税、户籍、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政策引导。建议每年确定10件绿色技改项目,推动机械、食品、有色、轻工业等湖南传统主导工业转变成为绿色工业。
强化考核监督。制定绿色指标考核体系,提高绿色发展指标在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实施绿色GDP核算,完善地方立法监督。
(执笔人:粟志远 唐超雄 皮立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湖南”。建设“绿色湖南”,就是要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不以损害和降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危害和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低碳、节约、循环、创新、责任、平衡、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互动和谐、共生共赢为目标,最终实现湖南生态健康、经济绿化、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
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绿色湖南”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总趋势。上世纪70年代以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共识。80年代绿色经济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一些发达国家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此后,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国家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实现长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实施“绿色新政”,以发展绿色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从短期看发展绿色经济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长远看则是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和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在有利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本质和内涵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并且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面临资源环境日益严重的约束,绿色发展可以破除湖南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全国敏锐而适时地提出“绿色湖南”发展战略,把“绿色湖南”作为“两型社会” 第一张名片来打造,既符合省情,更是对中央“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准确领悟和创新实施。湖南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湖南的青山绿水”,一定要彰显湖南个性特色,敢于担负绿水青山的保护责任,也勇于承担可持续的发展责任。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青山绿水是湖南的一大优势。据统计,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林地、湿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52%,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淡水资源占全国的10%;活立木蓄积量4.01亿立方米,森林固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8140.34亿元,其中森林储碳总量达到7.4亿吨。辖有“一湖”(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水、澧水)“三山五岭”(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罗霄山脉、五岭山脉)。低碳环保绿色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湖南拥有丰富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绿色经济水平早已走在全国前列。
湖南一直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节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湖南省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3.39%、4.43%、6.72%、5.1%,共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90.5%。减排方面,截止2010年上半年,经环保部核定,湖南省“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累计净削减10.24万吨,较2005年下降11.14%,完成“十一五”任务;化学需氧量累计净削减7.36万吨,较2005年下降8.22%,完成“十一五”任务的81.3%。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8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38万吨,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9.56%,县城以上城镇无害化处理率为44.8%,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全覆盖。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顺利推进。投入174亿元巨资,采取“五个一批”组合整治措施,截止2010年6月底,流域内共完成整治项目1148个,流域内共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目标。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已列入全国重金属重污染治理的试点,实施方案正上报国务院审批,共规划项目18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第一批治理项目已启动实施。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典范。关停了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新上了一批环保生产线,纸浆造纸企业由33家减少到9家,局部水域水质已由原来的Ⅴ类、劣Ⅴ类上升到Ⅲ类,多年未见的江豚多次在洞庭湖出现,湖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绿色国土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工造林1543.1万亩,封山育林1400万亩,低产林改造1153.8万亩,中幼林抚育2150万亩,义务植树6.15亿株,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
建设“绿色湖南”一直是全省重要发展战略和共识。建设“四个湖南”,第一个就是“绿色湖南”。为了保护好绿色,湖南一手抓发展方式转变,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发展战略,坚持守住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四条底线”,注重调大调强与调绿相结合,全面启动“四千工程”建设,制定实施“9+3”重点产业振兴方案,大力推动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产业发展,使湖南工业逐步告别“傻、大、黑、粗”,加快向“高、精、尖、特”华丽变身。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为绿色产业。如新能源产业从勘探、规划、研发、设计,到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国际工程承包,已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湖南的电动客车研发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低碳经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不断崛起和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初步成型。6家国家级、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展顺利,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逐步成型。清洁生产逐步推广,一批技术成熟、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模式得到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资源能源利用系统和机制初步建立,汩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大胆先行先试,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资源交易、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方面探索实践。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采用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先确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再确定开发区域”的“反规划”建设理念,保证了大河西近2/3的面积被保护起来。
建设“绿色湖南”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绿色湖南是适合省情的发展战略,要节约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引进开发高端的知识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一条彰显湖南特色、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制定规划。以国际视野和现代理念,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坚持“四化两型”战略,制定高标准、超前性、务实性的绿色发展规划。一是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全省经济功能和绿色功能、绿色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布,实现绿色规划全覆盖。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规范生态保护的红线范围,土地面积及其土地用途等。特别是要加强长株潭、张家界、湘西等地原有地形植被和景观保护,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取避让、绕道或地下隧道等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保存山水河道、古树名木、村落民居,以发挥它们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坚持城乡统筹,把城市、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绿色空间网络格局。城市依山就水,山水洲城相融,城镇和农村则突出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特色,逐步实现生态人文交融互补,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三是统筹绿色经济区域合作。绿色没有县界,没有市界,也没有省界。条件相近的行政区域应当形成各自特色的同时,应当以开放式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加强资源、技术、人才协作和联合,实现优势共享、避免产业雷同、发挥综合效益。
坚持基础先行。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一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全省环保、旅游、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城市备用水源、水质监测、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清洁能源工程。例如探索绿色快捷交通运营模式、在原140亿城镇污水处理计划上继续扩大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打造中国的“莱茵河”等。二是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要加大“绿色湖南”的宣传力度,党委政府部门要深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使全省上下一心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保护绿色生态。完善的生态体系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全省森林储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8140亿元。要把绿色自然资源作为核心资源优先保护。一是守住森林覆盖率这条底线。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加大保护绿色资源力度。制定全省绿色资源数字地图,明确保护范围、重点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三是重点打造长株潭生态示范区。突出“绿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亮点和特色。四是建设城乡一体绿色生态网络。把生态网络从城市范围拓展到城市郊区和山区森林、农田林网、丘陵果园、河流湖泊等,让乡村变得更加清洁秀美。
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强势推进节能减排。从高把关项目准入、从严淘汰落后产能、从快发展循环经济,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关掉不达标的“五小企业”,从快建设污水处理、废物处置、废气控制、污染物减排工程。二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湖南省新能源资源丰富。全省风能经济可开发量约100万千瓦时;太阳能主要原材料硅的储量达2亿吨以上,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总量约每年3150万吨标准煤,纤维生物质资源年产5000万吨,已探明铀矿储量2.6万吨。拥有一批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风电叶片制造、燃料乙醇制备等居国际领先水平,兆瓦级直驱永磁发电装备制造等居国内领先。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研究制订有色、建材、冶金、化工、石化、造纸等传统高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机关办公用耗能限额标准、商业用耗能限额标准、居民生活耗能限额标准,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并配套出台阶梯电价等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办法。利用节能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应当成为湖南未来经济的主力引擎,占领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实现中部崛起的王牌。要发展高新科技、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旅游文化、高端服务等绿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完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基地+企业的模式,确保绿色资源的适度合理开发。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二是打造领先品牌。围绕湖南省资源、科技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粮食、水产品、机械制造、绿色照明、新能源、文化旅游等6个优势行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知名度的“湘”字品牌。三是组建产业集群。加大中小企业重组兼并力度,重点组建资源再生、污染治理、新能源、机械制造等绿色工业产业群。打造产业航母,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四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工业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五是打造绿色核心科技。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是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围绕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组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重点企业、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与百万重奖的同时,还要加大在湘企业知识产权力度,发明专利总量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力争全国领先。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加强国土、财税、户籍、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政策引导。建议每年确定10件绿色技改项目,推动机械、食品、有色、轻工业等湖南传统主导工业转变成为绿色工业。
强化考核监督。制定绿色指标考核体系,提高绿色发展指标在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实施绿色GDP核算,完善地方立法监督。
(执笔人:粟志远 唐超雄 皮立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