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建自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其旅游开发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自贸区非遗产旅游闽台合作存在资源挖掘整合不足、市场运行机制不明显、品牌形象不鲜明等问题。自贸区应通过积极利用政策优惠、举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有关的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合作、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方式来加强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合作。
关键词:福建自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闽台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传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把非遗与旅游相联系,就形成了旅游中的新兴形态——非遗旅游。
福建自贸区是继上海自贸区之后成立的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福建自贸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包括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在福建自贸区福建自贸区非遗资源丰富,非遗旅游作为新兴旅游类型,有助于加强闽台两地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打造两岸文化共同体。
一、福建自贸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闽台合作的必要性
福建自贸区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加强闽台合作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闽台两地近在咫尺,只有一海之隔,这为两地的非遗旅游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二是闽台两地深厚的亲缘关系可以大大加强非遗旅游的吸引力;三是闽台两地同属全国文化区中最独特的闽台文化区,拥有相似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间艺术等非遗旅游资源;四是在非遗旅游合作中,台湾可以利用自贸区的平台增加对大陆其他省份的旅游吸引力,福建自贸区也可以利用台湾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地位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最后是由于闽台两地特殊的历史渊源,相对国内其他自贸区,福建自贸区在接待台湾游客上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这为闽台加强非遗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本文利用RMP(昂谱)分析理论,对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情况分别进行R性分析、M性分析,以及P性分析,即对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进行资源、市场、产品的研究,旨在为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二、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机制构建
建立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机制,是加快自贸区旅游“软件”建设,实现福建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文化共同体,提升闽台两岸旅游合作交流的共同需要。在目前两岸交流存在困境的条件下,构建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机制不仅需要政府机制的创新,还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这种合作机制主要可以从资源、市场、产品等层面上进行构建,充分实现合作的互利共赢。其中,资源是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基石,市场是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导向及动力机制,产品是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合作发展的主线。也就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主线的合作发展框架,这三者是关系紧密、协同一体的。
(一)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资源基础(R性分析)
1.非遗资源丰富
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有深远的合作渊源,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闽台两岸非遗资源丰富。福建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多项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而自贸区中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不少,其中福州地区共有54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则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南音等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厦门中秋博饼、漆线雕技艺、福州评话等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闽台两岸血脉、文脉相承
从闽台两岸的血缘关系来看,两岸同根同源,“闽台一家亲”。早在南宋时期,福建居民便进入台湾,到明末清初,大量从福建迁移到台湾的民众,将自己的文化也带到台湾,现如今在台湾的2300万人口中,以闽南语为主要方言的占据四分之三。台湾社会至今保留鲜明的福建地方文化特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闽台两岸共同特点的闽台区域文化。福建先民勤劳、奋斗的开拓精神和一脉相承的宗亲关系,一直是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的旅游资源。闽台共同的血脉、文脉根源,使得闽台两地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关联性与一致性,类似于马尾一妈祖元宵节俗等涉台非遗项目一共多达97项。这些非遗资源在闽台两地具有相通的文脉和共同的文化传承,是自贸区与台湾进行非遗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石。
在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资源基础分析中,首先需要做好非遗旅游资源的筛选,福建自贸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少,在这些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中,有部分虽然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突出,但从遗传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不宜进入旅游市场,这就需要筛选出可以进行非遗旅游开发的项目以及可以进行闽台非遗旅游合作的项目。其次,需要做好非遗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单一项目的非遗旅游,在吸引力上存在不足,因此要加强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就需要做好多种非遗旅游资源的整合。
(二)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市场机制(M性分析)
1.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闽台两岸自交流以来,从初期的探亲潮,慢慢向会议交流、商务往来、观光等方向不断发展。总体来看,闽台两地更是互为客源市场,这为闽台非遗旅游合作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基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基础不断扩大。
从福建来看,台湾同胞入境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从2007年80.1万人次,上升到2016年的267.1万人次,仅仅在10年时间就增长了将近2.3倍,增长速度飞快。2016年,进入福建旅游的入境游客为6807912人次,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541193人次,占入境人数的37.3%,接待台湾同胞入境旅游人数为2671983人次,占總数的39.2%,接待香港同胞与澳门同胞的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1440834人次和153902人次,分别占总数的21.2%、2.3%。可以看出,在福建省接待的入境游客中,台湾同胞人数最多,所占比重最大,台湾游客构成了福建省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地。另外,从表2-2福州和厦门的入境游客人数来看,2013年入境游客人数占整个福建的入境游客人数比重的59.6%,2014、2015和2016年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9.7%、61.2%和59.0%,福州与厦门两地的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占据了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的近六成。我们可以推断,福州、厦门两地在台湾同胞入境旅游的目的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从福建自贸区角度来看非遗旅游市场,来自台湾的客源市场稳定且不断增长,增长比例较高,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从台湾来看,两岸扩大交流以来,赴台湾游客的数量也是不断增长,大陆游客成为台湾旅游的重要客源。在赴台旅游中,福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11年经福建省口岸赴金马澎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数达到23.5万人次,2015年经福建省口岸赴台旅游人数进一步增长,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长55%以上。福建自贸区与台湾互为客源市场,需求旺盛,且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构成了非遗旅游合作坚实的市场基础。 2.市场供给不足
闽台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由于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一直是以政府为中心,强化政府的合作主导功能。但是,在合作中不能忽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闽台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的努力与支持。目前闽台两地在非遗旅游开发合作上基本还处于初期阶段,许多来自台湾的非遗旅游的参与者很多停留在进香朝圣这一阶段,而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基本是冲着台湾的自然风光去的,双方的游客在非遗旅游的参与上都存在明显不足。这样的产业开发是无法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尤其是非该文化信仰或对该信仰缺乏认知的国内外游客的需要。游客参与非遗旅游,实际上是寻找一种文化认同,获得精神上的抚慰,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光靠政府搭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积极参与,互通有无,把各种分散的、隐形的、各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效的可供选择的市场供给。因此,针对这一市场空缺,闽台两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引入市场资金,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來弥补这一供给上的不足,而在市场机制运作中,闽台旅游企业的作用一定要积极发挥出来。同时,闽台两地可以积极打造非遗整体旅游的形象,通过自贸区与台湾地区在非遗旅游合作的市场开拓,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集聚,充分发挥闽台两地非遗旅游产业的聚集与规模效应。
(三)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产品分析(P性分析)
非遗旅游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向来到目的地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经历和体验,让游客深入体验到不同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能够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新鲜感,满足游客在精神领域的需求,进而提升游客满意度,提高非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也能够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近几年,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遗巡演活动如火如荼,非遗的邀请表演也日益增加,这类表演性质的非遗体验是最为常见的非遗旅游产品。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要有创新,在产品设计安排上,要跳出这一固有框架,充分发挥出闽台非遗独特的文化底蕴。闽台非遗旅游合作要以产品为主线,根据市场需求,在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品质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满足游客精神享受的需求。
福建省在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方面主要是以闽台传统文化为底蕴,主要采用以节事旅游为主的方式,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产品设计,就具有一定特色。2012年的世界闽南文化节是闽台非遗旅游合作的一个典型,活动选择在台南和金门举办,来自各地的闽南人汇聚一堂,以“活化”的文化形式,呈现出闽南文化的特色文化。这犹如一场盛宴,带给游客非同凡响的精神享受。在这一活动中,还安排了学术交流,台湾成功大学和金门大学分别举办了学术研讨活动,通过跨领域的研究和沟通,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桃源县也在文化节中举办了首届桃源闽南文化节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产品设计,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展现闽南文化节的深度、多元与广度。
自贸区的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在产品设计上,要考虑到两岸所拥有的共同的资源底蕴和市场基础,提供给游客形式种类多样、功能齐全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特色产品。当然,福建自贸区经过多年运作,已经出现了一批成型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节事活动,这些节事活动构成了现有的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主打产品,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
三、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旅游资源挖掘整合不足
虽然福建自贸区的非遗文化资源丰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在非遗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对资源的挖掘整合是不够的。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大量的非遗资源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凋零,自贸区也有部分非遗资源存在传承困难。在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中,对非遗资源的挖掘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其文化深度的挖掘力度不够。2009年在两岸的努力下,“妈祖信仰”申遗成功,这是对两岸非遗资源整合成功的一个典型。但除此之外,闽台两岸的非遗旅游在合作上,双方之间的配合较少,基本都是各自搭台唱戏,许多高度依存的非遗旅游资源,如“保生大帝”信仰、马尾一妈祖元宵民俗等,并未通过两岸整合形成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这无疑削弱了闽台非遗旅游资源的魅力。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明显
福建自贸区在各种非遗节事活动中,政府主导特色鲜明,绝大多数非遗节事活动都是政府“搭台唱戏”,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介入,对于这些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甚至部分濒危非遗文化的保留完全依靠政府的经济补贴与帮扶。但与政府的“热情投入”相对的是“市场的供给不足”。在非遗旅游市场上,各类旅游企业的参与度存在不足,在旅游机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欠缺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宣传的样板化,仅仅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新闻的方式进行宣传,以企业市场营销的方式进行的推广寥寥无几。在福建自贸区旅游市场上,很少出现成规模的非遗旅游的市场推介会、旅游线路产品宣传会、旅游方案促销等各类常见的营销手段,市场上推与拉的作用没有显现。闽台许多非遗活动的参与者基本以工作人员和参访嘉宾为主,境内外游客数量屈指可数,甚至很多活动无人知晓。宣传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不够带来的后果是,游客的需求没有被唤醒,没有被充分满足,由于缺乏游客的参与,举办方的热情也逐渐消退,最后许多活动只能以中断而告终。
(三)非遗旅游产品形式种类有限,品牌形象不鲜明
福建自贸区的现有非遗旅游产品形式种类有限,现有的非遗旅游产品以节事旅游为主,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其品牌形象不鲜明。目前主要的非遗节事活动很多是各地政府各级部门分别统筹安排,各自为政,各个非遗节事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这就导致了非遗旅游产品数量是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也没有给游客带来太多的深刻印象。
四、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自贸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各类优惠政策 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2015年4月,國家旅游局出台支持福建自贸区旅游发展七条意见,分别包括:扩大旅行社业开放、放宽旅游从业人员限制、支持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促进整体开放带动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便利化措施、探索实施区内区外联动、鼓励旅游金融创新等。截至2016年,已有83名台湾导游、领队提交申请,57人通过培训认证。其次,开放旅行社领域。放开台资外资在自贸区设立旅行社的条件。2016年底,已有13家台资合资、外资合资以及台资独资旅行社成立。第三,推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公安部批复福建省试行10项台湾地区临时人闽机动车和驾驶人便利政策,实现了台车入闽和两岸车辆自驾互通。这些政策为福建自贸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发展要不断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要率先开展各类政策实验。
(二)深度挖掘各项非遗旅游资源,大力举办各种与非遗旅游有关的文化活动
非遗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类型,能够调节旅游淡季与旺季的供需矛盾。同时,非遗旅游不仅能够保护在地传统文化,还能够带给游客精神领域的不同体验,这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台两地非遗文化联系紧密,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闽台两岸重要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见证。福建自贸区在设计非遗旅游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深切的纽带关系,深度挖掘非遗旅游内涵,并通过共同举办各种与非遗文化有关的节事活动、学术研究交流活动、非遗传承交流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力争在民俗、宗教、艺术等领域扩大知名度,逐步形成有重大影响力的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平台。民众参与到非遗旅游中,最主要的愿望是获得一种文化体验,寻找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认同。福建自贸区在举办非遗旅游活动时,要大力挖掘文化的深层含义,使自贸区非遗旅游成为闽台文化集中展示的舞台。
(三)强化非遗旅游运作模式的市场化
福建省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知名度与影响力来看,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知名度与影响力一般。同时,非遗旅游在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点,大量的活动从组织到运作,政府相关机构全程参与,民间力量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不足。这对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目前福建自贸区举办的以节事活动为主的非遗活动,有很多停留在表面,呈现出一种“为交流而交流”的状况,没有深入挖掘其潜力,也没有进行深入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福建自贸区在开展非遗旅游合作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引进闽台两岸民间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源,通过与民间团体的进一步合作,也可以考虑加强与台湾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闽台两地非遗旅游的市场化运作,摒弃政府的大包大揽,才能够将整个非遗旅游市场活跃起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次在强化市场运作的同时,政府相关监管机构要做好监管工作。非遗旅游与一般的生态旅游等具有很大的差别,有些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但经济价值可能不够明显,福建自贸区也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非遗旅游进行过度开发。政府要因势利导,尊重非遗文化的原动力和规律性,保持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非遗旅游闽台合作中把握好全局,也能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让游客在非遗旅游中重拾情感的共鸣,促进非遗旅游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基于非遗旅游的文化产业闽台合作
福建的非遗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福州和厦门,也就是说,福建自贸区的非遗文化产业较全省其他地区发达。但与台湾地区相比较,非遗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从产业结构来看,福建自贸区在地方戏曲等方面的相关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其他方面,如工艺美术、文化传媒等方面基本不具备品牌竞争力,也没有在其生产、营销和提供的服务上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来参加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的游客在精神领域的体验需求还未能充分得到满足,多种独特的非遗项目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台湾地区的非遗文化在较早时期就被重视,台湾地区注重对非遗文化的无形资产和无形价值中可以进行市场化、商业化的部分进行深入挖掘,并重视这种资源向市场价值的转换。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已经在多年的开发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态势,但由于台湾受资源限制,市场较为狭小,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其产业链条延伸后劲不足,发展存在不可逾越的瓶颈。福建省在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时,应该以自贸区为平台,加强基于非遗旅游的文化产业闽台合作,将自贸区的非遗旅游与文化产业相联系,加大与台湾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闽台合作模式的创新积极构建基于非遗旅游的闽台文化产业集群。
(五)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构建闽台区域非遗旅游的品牌
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旅游品牌的树立已经成为获取游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打造一个精品非遗旅游品牌,将非遗旅游的核心理念鲜明展现,已经成为非遗旅游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福建自贸区的非遗旅游虽然有大量的节事活动,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令人广泛接受的品牌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外的宣传渠道和宣传模式。因此福建自贸区在非遗品牌建设上要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首先,可以考虑在“清新福建”这一品牌下面构建与非遗旅游紧密联系的子品牌,借助主品牌的影响力来充分做好子品牌的宣传力度;其次,充分利用传统非遗节事活动的时间安排,统一口径,将各种不同的非遗节事活动进行统筹联合,充分构建闽台区域品牌;最后,充分运用各种宣传途径,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扩大非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塑造主题突出、印象深刻、文化底蕴浓厚的自贸区非遗旅游品牌。
[责任编辑 罗雪]
关键词:福建自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闽台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传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把非遗与旅游相联系,就形成了旅游中的新兴形态——非遗旅游。
福建自贸区是继上海自贸区之后成立的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福建自贸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包括平潭、厦门、福州3个片区。在福建自贸区福建自贸区非遗资源丰富,非遗旅游作为新兴旅游类型,有助于加强闽台两地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打造两岸文化共同体。
一、福建自贸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闽台合作的必要性
福建自贸区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加强闽台合作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闽台两地近在咫尺,只有一海之隔,这为两地的非遗旅游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二是闽台两地深厚的亲缘关系可以大大加强非遗旅游的吸引力;三是闽台两地同属全国文化区中最独特的闽台文化区,拥有相似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间艺术等非遗旅游资源;四是在非遗旅游合作中,台湾可以利用自贸区的平台增加对大陆其他省份的旅游吸引力,福建自贸区也可以利用台湾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地位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最后是由于闽台两地特殊的历史渊源,相对国内其他自贸区,福建自贸区在接待台湾游客上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这为闽台加强非遗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本文利用RMP(昂谱)分析理论,对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情况分别进行R性分析、M性分析,以及P性分析,即对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进行资源、市场、产品的研究,旨在为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二、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机制构建
建立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机制,是加快自贸区旅游“软件”建设,实现福建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文化共同体,提升闽台两岸旅游合作交流的共同需要。在目前两岸交流存在困境的条件下,构建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机制不仅需要政府机制的创新,还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这种合作机制主要可以从资源、市场、产品等层面上进行构建,充分实现合作的互利共赢。其中,资源是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基石,市场是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导向及动力机制,产品是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合作发展的主线。也就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主线的合作发展框架,这三者是关系紧密、协同一体的。
(一)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资源基础(R性分析)
1.非遗资源丰富
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有深远的合作渊源,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闽台两岸非遗资源丰富。福建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多项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而自贸区中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不少,其中福州地区共有54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则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南音等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厦门中秋博饼、漆线雕技艺、福州评话等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2.闽台两岸血脉、文脉相承
从闽台两岸的血缘关系来看,两岸同根同源,“闽台一家亲”。早在南宋时期,福建居民便进入台湾,到明末清初,大量从福建迁移到台湾的民众,将自己的文化也带到台湾,现如今在台湾的2300万人口中,以闽南语为主要方言的占据四分之三。台湾社会至今保留鲜明的福建地方文化特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闽台两岸共同特点的闽台区域文化。福建先民勤劳、奋斗的开拓精神和一脉相承的宗亲关系,一直是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的旅游资源。闽台共同的血脉、文脉根源,使得闽台两地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高度关联性与一致性,类似于马尾一妈祖元宵节俗等涉台非遗项目一共多达97项。这些非遗资源在闽台两地具有相通的文脉和共同的文化传承,是自贸区与台湾进行非遗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石。
在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资源基础分析中,首先需要做好非遗旅游资源的筛选,福建自贸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少,在这些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中,有部分虽然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突出,但从遗传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不宜进入旅游市场,这就需要筛选出可以进行非遗旅游开发的项目以及可以进行闽台非遗旅游合作的项目。其次,需要做好非遗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单一项目的非遗旅游,在吸引力上存在不足,因此要加强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就需要做好多种非遗旅游资源的整合。
(二)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市场机制(M性分析)
1.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闽台两岸自交流以来,从初期的探亲潮,慢慢向会议交流、商务往来、观光等方向不断发展。总体来看,闽台两地更是互为客源市场,这为闽台非遗旅游合作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基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基础不断扩大。
从福建来看,台湾同胞入境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从2007年80.1万人次,上升到2016年的267.1万人次,仅仅在10年时间就增长了将近2.3倍,增长速度飞快。2016年,进入福建旅游的入境游客为6807912人次,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541193人次,占入境人数的37.3%,接待台湾同胞入境旅游人数为2671983人次,占總数的39.2%,接待香港同胞与澳门同胞的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1440834人次和153902人次,分别占总数的21.2%、2.3%。可以看出,在福建省接待的入境游客中,台湾同胞人数最多,所占比重最大,台湾游客构成了福建省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地。另外,从表2-2福州和厦门的入境游客人数来看,2013年入境游客人数占整个福建的入境游客人数比重的59.6%,2014、2015和2016年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9.7%、61.2%和59.0%,福州与厦门两地的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占据了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的近六成。我们可以推断,福州、厦门两地在台湾同胞入境旅游的目的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从福建自贸区角度来看非遗旅游市场,来自台湾的客源市场稳定且不断增长,增长比例较高,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从台湾来看,两岸扩大交流以来,赴台湾游客的数量也是不断增长,大陆游客成为台湾旅游的重要客源。在赴台旅游中,福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11年经福建省口岸赴金马澎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数达到23.5万人次,2015年经福建省口岸赴台旅游人数进一步增长,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长55%以上。福建自贸区与台湾互为客源市场,需求旺盛,且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构成了非遗旅游合作坚实的市场基础。 2.市场供给不足
闽台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由于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一直是以政府为中心,强化政府的合作主导功能。但是,在合作中不能忽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闽台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的努力与支持。目前闽台两地在非遗旅游开发合作上基本还处于初期阶段,许多来自台湾的非遗旅游的参与者很多停留在进香朝圣这一阶段,而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基本是冲着台湾的自然风光去的,双方的游客在非遗旅游的参与上都存在明显不足。这样的产业开发是无法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尤其是非该文化信仰或对该信仰缺乏认知的国内外游客的需要。游客参与非遗旅游,实际上是寻找一种文化认同,获得精神上的抚慰,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光靠政府搭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积极参与,互通有无,把各种分散的、隐形的、各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效的可供选择的市场供给。因此,针对这一市场空缺,闽台两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引入市场资金,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來弥补这一供给上的不足,而在市场机制运作中,闽台旅游企业的作用一定要积极发挥出来。同时,闽台两地可以积极打造非遗整体旅游的形象,通过自贸区与台湾地区在非遗旅游合作的市场开拓,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集聚,充分发挥闽台两地非遗旅游产业的聚集与规模效应。
(三)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产品分析(P性分析)
非遗旅游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向来到目的地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经历和体验,让游客深入体验到不同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能够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新鲜感,满足游客在精神领域的需求,进而提升游客满意度,提高非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也能够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近几年,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遗巡演活动如火如荼,非遗的邀请表演也日益增加,这类表演性质的非遗体验是最为常见的非遗旅游产品。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要有创新,在产品设计安排上,要跳出这一固有框架,充分发挥出闽台非遗独特的文化底蕴。闽台非遗旅游合作要以产品为主线,根据市场需求,在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品质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满足游客精神享受的需求。
福建省在非遗旅游闽台合作方面主要是以闽台传统文化为底蕴,主要采用以节事旅游为主的方式,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产品设计,就具有一定特色。2012年的世界闽南文化节是闽台非遗旅游合作的一个典型,活动选择在台南和金门举办,来自各地的闽南人汇聚一堂,以“活化”的文化形式,呈现出闽南文化的特色文化。这犹如一场盛宴,带给游客非同凡响的精神享受。在这一活动中,还安排了学术交流,台湾成功大学和金门大学分别举办了学术研讨活动,通过跨领域的研究和沟通,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桃源县也在文化节中举办了首届桃源闽南文化节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产品设计,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展现闽南文化节的深度、多元与广度。
自贸区的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在产品设计上,要考虑到两岸所拥有的共同的资源底蕴和市场基础,提供给游客形式种类多样、功能齐全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特色产品。当然,福建自贸区经过多年运作,已经出现了一批成型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节事活动,这些节事活动构成了现有的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主打产品,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
三、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旅游资源挖掘整合不足
虽然福建自贸区的非遗文化资源丰厚,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在非遗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对资源的挖掘整合是不够的。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大量的非遗资源由于各种原因,逐渐凋零,自贸区也有部分非遗资源存在传承困难。在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中,对非遗资源的挖掘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其文化深度的挖掘力度不够。2009年在两岸的努力下,“妈祖信仰”申遗成功,这是对两岸非遗资源整合成功的一个典型。但除此之外,闽台两岸的非遗旅游在合作上,双方之间的配合较少,基本都是各自搭台唱戏,许多高度依存的非遗旅游资源,如“保生大帝”信仰、马尾一妈祖元宵民俗等,并未通过两岸整合形成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这无疑削弱了闽台非遗旅游资源的魅力。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明显
福建自贸区在各种非遗节事活动中,政府主导特色鲜明,绝大多数非遗节事活动都是政府“搭台唱戏”,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介入,对于这些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甚至部分濒危非遗文化的保留完全依靠政府的经济补贴与帮扶。但与政府的“热情投入”相对的是“市场的供给不足”。在非遗旅游市场上,各类旅游企业的参与度存在不足,在旅游机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欠缺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宣传的样板化,仅仅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以新闻的方式进行宣传,以企业市场营销的方式进行的推广寥寥无几。在福建自贸区旅游市场上,很少出现成规模的非遗旅游的市场推介会、旅游线路产品宣传会、旅游方案促销等各类常见的营销手段,市场上推与拉的作用没有显现。闽台许多非遗活动的参与者基本以工作人员和参访嘉宾为主,境内外游客数量屈指可数,甚至很多活动无人知晓。宣传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不够带来的后果是,游客的需求没有被唤醒,没有被充分满足,由于缺乏游客的参与,举办方的热情也逐渐消退,最后许多活动只能以中断而告终。
(三)非遗旅游产品形式种类有限,品牌形象不鲜明
福建自贸区的现有非遗旅游产品形式种类有限,现有的非遗旅游产品以节事旅游为主,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其品牌形象不鲜明。目前主要的非遗节事活动很多是各地政府各级部门分别统筹安排,各自为政,各个非遗节事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这就导致了非遗旅游产品数量是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也没有给游客带来太多的深刻印象。
四、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自贸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各类优惠政策 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的闽台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2015年4月,國家旅游局出台支持福建自贸区旅游发展七条意见,分别包括:扩大旅行社业开放、放宽旅游从业人员限制、支持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促进整体开放带动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便利化措施、探索实施区内区外联动、鼓励旅游金融创新等。截至2016年,已有83名台湾导游、领队提交申请,57人通过培训认证。其次,开放旅行社领域。放开台资外资在自贸区设立旅行社的条件。2016年底,已有13家台资合资、外资合资以及台资独资旅行社成立。第三,推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公安部批复福建省试行10项台湾地区临时人闽机动车和驾驶人便利政策,实现了台车入闽和两岸车辆自驾互通。这些政策为福建自贸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发展要不断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要率先开展各类政策实验。
(二)深度挖掘各项非遗旅游资源,大力举办各种与非遗旅游有关的文化活动
非遗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类型,能够调节旅游淡季与旺季的供需矛盾。同时,非遗旅游不仅能够保护在地传统文化,还能够带给游客精神领域的不同体验,这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台两地非遗文化联系紧密,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闽台两岸重要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见证。福建自贸区在设计非遗旅游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深切的纽带关系,深度挖掘非遗旅游内涵,并通过共同举办各种与非遗文化有关的节事活动、学术研究交流活动、非遗传承交流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力争在民俗、宗教、艺术等领域扩大知名度,逐步形成有重大影响力的闽台两岸文化交流平台。民众参与到非遗旅游中,最主要的愿望是获得一种文化体验,寻找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认同。福建自贸区在举办非遗旅游活动时,要大力挖掘文化的深层含义,使自贸区非遗旅游成为闽台文化集中展示的舞台。
(三)强化非遗旅游运作模式的市场化
福建省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知名度与影响力来看,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知名度与影响力一般。同时,非遗旅游在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点,大量的活动从组织到运作,政府相关机构全程参与,民间力量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不足。这对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闽台合作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目前福建自贸区举办的以节事活动为主的非遗活动,有很多停留在表面,呈现出一种“为交流而交流”的状况,没有深入挖掘其潜力,也没有进行深入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福建自贸区在开展非遗旅游合作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引进闽台两岸民间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源,通过与民间团体的进一步合作,也可以考虑加强与台湾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闽台两地非遗旅游的市场化运作,摒弃政府的大包大揽,才能够将整个非遗旅游市场活跃起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次在强化市场运作的同时,政府相关监管机构要做好监管工作。非遗旅游与一般的生态旅游等具有很大的差别,有些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但经济价值可能不够明显,福建自贸区也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非遗旅游进行过度开发。政府要因势利导,尊重非遗文化的原动力和规律性,保持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非遗旅游闽台合作中把握好全局,也能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让游客在非遗旅游中重拾情感的共鸣,促进非遗旅游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基于非遗旅游的文化产业闽台合作
福建的非遗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福州和厦门,也就是说,福建自贸区的非遗文化产业较全省其他地区发达。但与台湾地区相比较,非遗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从产业结构来看,福建自贸区在地方戏曲等方面的相关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其他方面,如工艺美术、文化传媒等方面基本不具备品牌竞争力,也没有在其生产、营销和提供的服务上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来参加福建自贸区非遗旅游的游客在精神领域的体验需求还未能充分得到满足,多种独特的非遗项目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台湾地区的非遗文化在较早时期就被重视,台湾地区注重对非遗文化的无形资产和无形价值中可以进行市场化、商业化的部分进行深入挖掘,并重视这种资源向市场价值的转换。台湾地区的文化产业已经在多年的开发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态势,但由于台湾受资源限制,市场较为狭小,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其产业链条延伸后劲不足,发展存在不可逾越的瓶颈。福建省在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时,应该以自贸区为平台,加强基于非遗旅游的文化产业闽台合作,将自贸区的非遗旅游与文化产业相联系,加大与台湾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闽台合作模式的创新积极构建基于非遗旅游的闽台文化产业集群。
(五)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构建闽台区域非遗旅游的品牌
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旅游品牌的树立已经成为获取游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打造一个精品非遗旅游品牌,将非遗旅游的核心理念鲜明展现,已经成为非遗旅游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福建自贸区的非遗旅游虽然有大量的节事活动,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令人广泛接受的品牌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外的宣传渠道和宣传模式。因此福建自贸区在非遗品牌建设上要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首先,可以考虑在“清新福建”这一品牌下面构建与非遗旅游紧密联系的子品牌,借助主品牌的影响力来充分做好子品牌的宣传力度;其次,充分利用传统非遗节事活动的时间安排,统一口径,将各种不同的非遗节事活动进行统筹联合,充分构建闽台区域品牌;最后,充分运用各种宣传途径,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扩大非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塑造主题突出、印象深刻、文化底蕴浓厚的自贸区非遗旅游品牌。
[责任编辑 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