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iti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组成及景观格局特征决定了污染物的来源和地表景观的拦截消纳潜力,地表坡降会加剧土壤侵蚀,坡地景观特征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基于长江上游重庆段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和30 m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提取河岸带100 m、200 m、300 m、500 m、1000 m和子流域6种空间尺度上景观格局和景观组成,并进一步将景观组成分为总地类、缓坡地类和陡坡地类三种不同坡度尺度,再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定量探讨了坡地景观特征(坡地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多时空尺度影响。结果表明:坡地景观特征对2015年长江上游重庆段河流水质的影响具有空间尺度效应;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在河岸带尺度强于子流域尺度,其中关键尺度为河岸带100 m至300 m,最有效尺度为河岸带200 m。坡地景观特征影响水质的季节差异随空间尺度不同而变化,在河岸带100 m至300 m尺度为汛期强于非汛期,在河岸带1000 m尺度相反,在子流域尺度无季节差异。建设用地面积比与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正相关,耕地面积百分比与氨氮(NH+4-N)参数正相关,两者为水质污染“源景观”,且缓坡耕地对水质的解释率高于总地类耕地;林地与水质参数呈负相关,对缓解水质恶化具有积极作用;集聚度(COHESION)、聚合度(AI)指标与NH+4-N参数及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与DO、CODMn参数均呈正相关。在集水区尤其是河岸带300 m范围内,严格把控建设用地污水收集与处理,种植河岸带防护林,采取横坡耕种方式,并通过优化景观结构(如种植植物篱)以增强景观拦截力以减少污染物的集中输出,从而改善河流水质。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个自追踪摄像头云台控制机器人实验。文章从人体的检测定位及云台控制方面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得到了人体目标在视角中的坐标,又对舵机进行了目标控制。追踪目标的过程最终以Mobile Net-SSD网络模型为基础,通过深度可分离的整合设计,改善了现有整合网络的复杂参数问题,从而优化了网络结构。后期将引导学生从改进本实验模型结构和图像预处理等方面提高最终算法的检测速度、检测准确率、
<正> 1.研究对象和方法以AO2定子铁心作为研究对象。铁心按重量堆迭,并用槽样棒理齐。被试铁心沿轭部在两个径向相对位置进行焊接,模拟扣片的影响。测量单位损耗、磁化曲线和迭压系数时,定子铁心在5--200公斤/厘米~2范围内以
期刊
<正>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对全国经济贡献大概是30%,但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是66%左右,工业碳排放占中国总碳排放的68%。以前,单个企业的净零排放,无外乎是某个产品,一家企业的脱碳,但是如果放在整个园区角度实现零碳,则是一片区域,多家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都可以实现净零排放,这解决了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也解决了企业因为拿不到能耗指标而限电限产,以及因为脱碳不达标拿不到订单的烦恼。
期刊
采用特殊的3段式发射脉冲串以在回波信号中形成明显凹坑,设计了一种超精密超声波测距装置,并提出了一种适合嵌入式系统实时处理的包络提取简化算法,通过寻找回波包络的凹坑位置实现超声波飞行时间的准确测量,利用ARM+FPGA架构的SoC作为处理核心完成了样机研发。测试结果表明:在500 mm量程下典型测量误差小于0.1 mm,且在-30~65℃范围内测量精度保持稳定。
在当前通信施工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受企业内部交易频繁和人力、物力、资源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因内部交易成本过高而出现亏损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企业的稳定发展。文章介绍了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通信施工企业创新划小核算管理模式的意义与方法,以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核算工作的质量,降低亏损概率。文章的研究不仅为当前通信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支持和有益参考,还为当前各企业优化管理模式
新能源汽车优点突出,成为各国近来新车发展的主流。电机转速的提高使得工作频率不断升高,容易与定子发生高频共振。定子铁芯的加工工艺会影响定子的模态频率,直接对定子进行数值分析会耗费大量计算资源与时间成本。因此,针对粘接定子的动力学建模运用叠片理论、针对焊接定子的简化建模基于半有限元方法,然后利用定子的模态实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最后针对焊接定子提出了减振降噪的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固结方式直接影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地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地区,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研究对于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景观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保护理论和数理统计分析原理,通过ArcGis、Fragstats和R语言分析三江源国
随着高速公路使用年限的增加,路面不仅会出现裂缝、坑槽、龟裂等病害,也会出现松散、层间黏结不良等隐性病害。为研究高速公路路面隐性病害的无损检测技术,在研究对比传统探地雷达及高动态探地雷达数据采集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2种探地雷达在高速检测状态下对于隐性病害识别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合适的探地雷达检测方法,并结合大量雷达检测及验证的实践经验,以雷达数据的三振相要素为基础提出了隐性病害识别4步法,该方法简单实
西南喀斯特地区属于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地区既是我国维持粮食安全、阻控土地退化、构建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稳定的重要践行区,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和经济地位。该地区通过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资供给、环境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已成为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资源来源和环境基础,也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石。现有的生态系统
长江三角洲圩区的快速城市化加剧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亟需对传统圩田景观系统的空间组织法则及其未来的保护和转型策略进行探讨。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圩田景观的形态生成、类型及其适应性转型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公元八世纪至今,圩田景观系统经历了从大圩体系的解体、小圩体系的合并与标准化到城市化的三次重大空间转型,圩田系统的体量、标准化程度、水系的连通性及可渗透下垫面的面积共同决定了其洪涝适应性;以圩田基本形态和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