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25日,青岛世园会圆满闭幕。此前的184个日夜,青岛世园会为所有人呈现了一场“尊重自然”的细节范本,诠释了“让生活走进自然”的真谛。世园会虽已落幕,但是它留给我们关于“自然”的梦想以及让梦想变成现实的智慧并不会离去。
源于自然的命题
2009年9月15日,从西班牙萨拉戈萨传来喜讯,青岛赢得2014世园会承办权。这是继奥帆赛后,青岛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活动。青岛世园会不仅是青岛,也是山东,乃至整个中国的一次机会。在让中国人看见世界最新理念的同时,也要把中国最新的对于园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成就展现给世界。
与2008年奥帆赛上演绎的蓝色豪情不同,这一次,世园会的主会场设在位于主城北部、彼时还鲜为人知的百果山上。纵观整个世园会发展史,像青岛这样在山地上举办园艺博览会的并不多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韩炳越这样评价青岛的选址:“世园会选址百果山确实是一次最佳的选择。从专业角度讲,山水结合是造园佳境,而且展园用地范围的坡度比较平坦,北部山林区又可做背景山林。从园艺专业角度,背山向阳可以形成良好的气候条件,利于各种植物花卉生长。”
但是,熟悉百果山的人都了解,那时的百果山还只是一片处在城市边缘且已“伤痕”累累的荒山,基础设施就像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更少有人想到,这里会在短短几年后演绎出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现实版。“山地造园”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如何在241公顷的园区中集纳古今中外造园艺术,诠释“让生活走进自然”的理念,考验着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智慧。
曾“出战”上海世博会的吴志强应邀担任青岛世园会的总规划师。在他看来,青岛世园会要让大家意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以及绿色文明的价值,充分认识生态对于自然的意义。“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飘带、四季永旺”的总体规划创意汲取中华智慧依山就势,为园区赋予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在世园执委会秘书长李奉利看来,生态环保是筹办世园会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让文化、科技、自然在这里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即建筑不是建出来的,而是从自然界长出来的。这就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力量。”
青岛世园会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作为园艺景观展示的精髓。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到苗木配置、景观营造,世园会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植被,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突出展现青岛世园会“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特色。
这里的动植物都有自己的档案。世园会筹建前,世园会执委会就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对园区周边区域的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普查,并编制《青岛世园会园区树种(花卉)选择和植物配置研究技术报告》、《青岛世园会园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还通过引进适应青岛气候的外地植物种类,丰富、补充和完善园区植物群落系统。
这里的石头上是会长草的。这也是世园会的一处创新。通过采用生态恢复技术——植生混凝土、生物堆袋、高次团粒技术,可以预防山地护坡种植草皮的水土流失。青岛世园会还是竞相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理念的舞台。数百项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打造出一个绿色、节能、智慧的园区。在这里,水是活的,路是透的,场馆是能呼吸的。向远处眺望,许多建筑的屋顶都被草坪覆盖,整个园区内的屋顶绿化率达到60%。就连肆虐青岛的浒苔,都变成了培育植物的良肥。还有七彩幕墙、光导照明以及建筑垃圾再生、雨水收集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示范应用,让游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生活走进自然,科技就在身边的和谐统一。
贴近与自然的距离
不管是乘坐2010米长、30米高的空中索道俯瞰世园美景,还是漫步山路欣赏沿途景观,总会发现世园的独特之美。
站在百果山之巅,南区,“五洲聚会、中华团圆”的百个展园浓缩国内外的园艺精华;北区,创意源自月季花瓣的主题馆“绽放”在百果山中,树叶形状的植物馆“舒展”在山脚下;南北区之间,万花盛开的鲜花大道铺展在眼前,一条绿荫覆盖的“绿轴”横贯园区,大大小小的展园如大珠小珠般散落在由鲜花和绿树编织的锦带上……
青岛世园会首次实现了“五洲聚会、中华团圆”,国内展园涵盖了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级行政区、省内地级以上城市和青岛市各区市,35个国际展园全部由参展方自行组织设计,各个展园都体现出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上天入海”是最值得国人骄傲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国跻身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最重要的标志。青岛世园会首次集中展示“上天入海”带来的园艺成果,真正实现了“海陆空”全领域物种展示。在世园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置的海洋植物展区,除了能看到“蛟龙号”深潜器携带到海底的植物种子的繁育情况,还能看到在内地首个室内人工模拟海水循环系统下建造的海底森林。陆地展区集中展示各种新、特、异的植物,如百年的和平树——油橄榄、百年的南美洲风情树——加拿利海枣等。游客还能欣赏到通过不同育种方法繁育的植物花卉新品种,像高山杜鹃等多个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品种。200平方米的太空植物展示区,则向游客展示通过搭载“神舟”系列飞船,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发生变异的“太空作物”,特别是太空特大南瓜等30多个有明显外观变化的新品系。
游览世园,观众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感悟。新疆园特色风情舞蹈,广西园蜡染、绣球的现场制作,让游客情不自禁参与。法国布雷斯特的风笛和韩国陶瓷文化展示等,更让游客大饱眼福。东方园林园《透明的音符-绿色愿望》主题活动,国际休闲园的徒步行活动等,带给游客健康的体验。青岛世园会也成为全世界多元文化和谐相聚、交流共享的一次盛会。
本届世园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园区,首次在世界园艺展会中使用的自助移动智慧导游系统,让游客仅持一部移动终端就可以轻松游览世园会。国内领先的虚拟世园会、三网融合的全光纤网络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几乎能满足游客对于世园会智慧引领的所有需求,就连入园的小小门票,也有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智能“芯”。
凭借优秀的策划、组织和运营,青岛世园会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在由加拿大花园协会主办的“花园无极限国际会议”、“北美花园旅游会议”上,青岛世园会荣获国际花园旅游奖年度最佳展会。而在由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世界生态城镇协会(美国)举办的“ 2014青岛·世界生态城市与屋顶绿化大会”上,世园会更一举斩获包括“世界设计建造金奖”在内的八项大奖。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主席维克·克朗在游览过青岛世园会后评价说,青岛是一个因海而著名的城市,植物和海洋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青岛世园会,自然、文化、科技相互联系,你不能被其中之一的力量所震惊,但是你会惊讶于自然、文化、科技共同的力量。
是结束,更是开始
世园会对于青岛的意义远不止举办了一次节庆活动那么简单,而是为这座城市认识绿色和营造绿色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坐标。
5年的筹备历程,184天的世园会,已经让很多青岛市民在期盼与见证中,充分理解了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特别是通过绿化、美化、亮化这座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将绿色与生态融入每个青岛市民的生活中。
而在世园会设计者的心目中,青岛世园会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考虑展后的会址利用。这是青岛的“远见”,也是留下的“世园财富”。
当被问及园区和场馆的后续使用,李奉利表示,世园会闭幕后将闭园修整,明年开春后树木返青季节,世园会园区将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届时将作为公园景点向市民有偿开放。今后,世园会将作为园艺性公园市场化经营。
其实,早在世园会规划设计之初,青岛市委、市政府就规划提出在园区及其周边延续世园会“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按照“园、林、城、区”的战略时序展开,高水平规划建设194平方公里的世园生态新区,作为带动青岛北部发展的新引擎,并将世园生态新区与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新机场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四大重点区域。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还将世园生态新区与红岛经济区、中德生态园列为三大重点战略地区。
“要为青岛北部增加一处高端生态旅游景区,形成‘南有八大关,北有百果山’、‘南有奥帆中心,北有世园景区’蓝绿呼应的旅游新格局。”李奉利道出了青岛“后世园”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目标。
源于自然的命题
2009年9月15日,从西班牙萨拉戈萨传来喜讯,青岛赢得2014世园会承办权。这是继奥帆赛后,青岛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活动。青岛世园会不仅是青岛,也是山东,乃至整个中国的一次机会。在让中国人看见世界最新理念的同时,也要把中国最新的对于园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成就展现给世界。
与2008年奥帆赛上演绎的蓝色豪情不同,这一次,世园会的主会场设在位于主城北部、彼时还鲜为人知的百果山上。纵观整个世园会发展史,像青岛这样在山地上举办园艺博览会的并不多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韩炳越这样评价青岛的选址:“世园会选址百果山确实是一次最佳的选择。从专业角度讲,山水结合是造园佳境,而且展园用地范围的坡度比较平坦,北部山林区又可做背景山林。从园艺专业角度,背山向阳可以形成良好的气候条件,利于各种植物花卉生长。”
但是,熟悉百果山的人都了解,那时的百果山还只是一片处在城市边缘且已“伤痕”累累的荒山,基础设施就像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更少有人想到,这里会在短短几年后演绎出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现实版。“山地造园”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如何在241公顷的园区中集纳古今中外造园艺术,诠释“让生活走进自然”的理念,考验着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智慧。
曾“出战”上海世博会的吴志强应邀担任青岛世园会的总规划师。在他看来,青岛世园会要让大家意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以及绿色文明的价值,充分认识生态对于自然的意义。“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飘带、四季永旺”的总体规划创意汲取中华智慧依山就势,为园区赋予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在世园执委会秘书长李奉利看来,生态环保是筹办世园会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让文化、科技、自然在这里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即建筑不是建出来的,而是从自然界长出来的。这就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力量。”
青岛世园会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作为园艺景观展示的精髓。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到苗木配置、景观营造,世园会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植被,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突出展现青岛世园会“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特色。
这里的动植物都有自己的档案。世园会筹建前,世园会执委会就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对园区周边区域的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普查,并编制《青岛世园会园区树种(花卉)选择和植物配置研究技术报告》、《青岛世园会园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还通过引进适应青岛气候的外地植物种类,丰富、补充和完善园区植物群落系统。
这里的石头上是会长草的。这也是世园会的一处创新。通过采用生态恢复技术——植生混凝土、生物堆袋、高次团粒技术,可以预防山地护坡种植草皮的水土流失。青岛世园会还是竞相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理念的舞台。数百项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打造出一个绿色、节能、智慧的园区。在这里,水是活的,路是透的,场馆是能呼吸的。向远处眺望,许多建筑的屋顶都被草坪覆盖,整个园区内的屋顶绿化率达到60%。就连肆虐青岛的浒苔,都变成了培育植物的良肥。还有七彩幕墙、光导照明以及建筑垃圾再生、雨水收集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示范应用,让游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生活走进自然,科技就在身边的和谐统一。
贴近与自然的距离
不管是乘坐2010米长、30米高的空中索道俯瞰世园美景,还是漫步山路欣赏沿途景观,总会发现世园的独特之美。
站在百果山之巅,南区,“五洲聚会、中华团圆”的百个展园浓缩国内外的园艺精华;北区,创意源自月季花瓣的主题馆“绽放”在百果山中,树叶形状的植物馆“舒展”在山脚下;南北区之间,万花盛开的鲜花大道铺展在眼前,一条绿荫覆盖的“绿轴”横贯园区,大大小小的展园如大珠小珠般散落在由鲜花和绿树编织的锦带上……
青岛世园会首次实现了“五洲聚会、中华团圆”,国内展园涵盖了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级行政区、省内地级以上城市和青岛市各区市,35个国际展园全部由参展方自行组织设计,各个展园都体现出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上天入海”是最值得国人骄傲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国跻身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最重要的标志。青岛世园会首次集中展示“上天入海”带来的园艺成果,真正实现了“海陆空”全领域物种展示。在世园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置的海洋植物展区,除了能看到“蛟龙号”深潜器携带到海底的植物种子的繁育情况,还能看到在内地首个室内人工模拟海水循环系统下建造的海底森林。陆地展区集中展示各种新、特、异的植物,如百年的和平树——油橄榄、百年的南美洲风情树——加拿利海枣等。游客还能欣赏到通过不同育种方法繁育的植物花卉新品种,像高山杜鹃等多个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品种。200平方米的太空植物展示区,则向游客展示通过搭载“神舟”系列飞船,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发生变异的“太空作物”,特别是太空特大南瓜等30多个有明显外观变化的新品系。
游览世园,观众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感悟。新疆园特色风情舞蹈,广西园蜡染、绣球的现场制作,让游客情不自禁参与。法国布雷斯特的风笛和韩国陶瓷文化展示等,更让游客大饱眼福。东方园林园《透明的音符-绿色愿望》主题活动,国际休闲园的徒步行活动等,带给游客健康的体验。青岛世园会也成为全世界多元文化和谐相聚、交流共享的一次盛会。
本届世园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园区,首次在世界园艺展会中使用的自助移动智慧导游系统,让游客仅持一部移动终端就可以轻松游览世园会。国内领先的虚拟世园会、三网融合的全光纤网络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几乎能满足游客对于世园会智慧引领的所有需求,就连入园的小小门票,也有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智能“芯”。
凭借优秀的策划、组织和运营,青岛世园会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在由加拿大花园协会主办的“花园无极限国际会议”、“北美花园旅游会议”上,青岛世园会荣获国际花园旅游奖年度最佳展会。而在由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世界生态城镇协会(美国)举办的“ 2014青岛·世界生态城市与屋顶绿化大会”上,世园会更一举斩获包括“世界设计建造金奖”在内的八项大奖。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主席维克·克朗在游览过青岛世园会后评价说,青岛是一个因海而著名的城市,植物和海洋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在青岛世园会,自然、文化、科技相互联系,你不能被其中之一的力量所震惊,但是你会惊讶于自然、文化、科技共同的力量。
是结束,更是开始
世园会对于青岛的意义远不止举办了一次节庆活动那么简单,而是为这座城市认识绿色和营造绿色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坐标。
5年的筹备历程,184天的世园会,已经让很多青岛市民在期盼与见证中,充分理解了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特别是通过绿化、美化、亮化这座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将绿色与生态融入每个青岛市民的生活中。
而在世园会设计者的心目中,青岛世园会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考虑展后的会址利用。这是青岛的“远见”,也是留下的“世园财富”。
当被问及园区和场馆的后续使用,李奉利表示,世园会闭幕后将闭园修整,明年开春后树木返青季节,世园会园区将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届时将作为公园景点向市民有偿开放。今后,世园会将作为园艺性公园市场化经营。
其实,早在世园会规划设计之初,青岛市委、市政府就规划提出在园区及其周边延续世园会“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按照“园、林、城、区”的战略时序展开,高水平规划建设194平方公里的世园生态新区,作为带动青岛北部发展的新引擎,并将世园生态新区与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新机场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四大重点区域。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还将世园生态新区与红岛经济区、中德生态园列为三大重点战略地区。
“要为青岛北部增加一处高端生态旅游景区,形成‘南有八大关,北有百果山’、‘南有奥帆中心,北有世园景区’蓝绿呼应的旅游新格局。”李奉利道出了青岛“后世园”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