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再现小学语文文本之美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但对课文中蕴涵的美,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因此我们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巧用多媒体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魅力,更具实效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体味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体味语言。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我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再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二、巧用多媒体,再现情境美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符合课文目标要求的CAI课件,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就在此情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不仅可以引情人景,还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出教师创设的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逼真、具体。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借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地震后的画面,配上音樂,把学生带进震后的特定环境中;再把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怎样进行救援的场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的情感就是对埋在废墟下面的孩子的担忧,对父亲的执着的惊叹。借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幅父亲在废墟下挖掘的画面,配上文字、声音以及动画,这样跨越时空的播放,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坚忍不拔、坚守信念的父亲和在绝境中与死神搏斗的儿子的感人场面再现学生的面前。
  三、巧用多媒体,再现人物形象品格美
  语文课本中所塑造的优秀人物形象是人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思想品质、崇高精神对人的思想起着净化作用,通过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教《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准确把握住五位战士的人物形象,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前把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英勇跳崖的片段进行了截取制作成了课件在课堂上播放。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的情感就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文中人物形象真实地进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让学生也设身处地理解五位战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正是由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唤起了学生潜在的审美情感,学生被英雄五壮士伟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以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就能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大容量、更准确、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总而言之,多媒体以形象的直观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知识的密集性以及对学生感受的多元性等特点备受教师的青睐,巧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从而达到再现文本的美。
其他文献
自主学习过程是主动、自愿的,它是一种内在建构的过程,是源自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学习,或是基于内心需求的学习。它不完全是依赖教师的教,而是学生自我阅读、思考和探究来进行的。这种学习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高明的老师也不能越俎代庖,代办学生的探究体验,代替学生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自悟自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质疑中自
期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有客观的认识自己,才能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我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了几点反思的经验,我也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  一、反思课堂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能促使我们的备课更加仔细、周全。  1.对导语进行反思。有时候上课前设计几种导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及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素养、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和方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总目标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华经典古诗文意韵幽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我们在孩子们中间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既利于孩子修身养性,又能使他们的语言流畅练达,又引导孩子喜爱吟诵古诗,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丰
期刊
习作时,缺乏素材,这可能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学生在习作中,因缺少素材呈现出的问题:①胡编乱造,这类作文,小作者往往胡乱编造一些事,这些事不合乎逻辑,没有前因后果;②老调重弹,这种题材的作文最为常见,“雨天送伞”“生病送医院”“做好事不留名”之类的文章,可以说在学生的习作中“经久不衰”,我曾和学生开玩笑说“当年你的爸爸也曾写过相同的文章,这难道是祖传秘方吗”;③东拼西凑,这种文章的素材
期刊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吴中豪教授主编出版的行动研究成果集,具有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思考力和行动研究实践,是阅读教学前进的方向。预学,是学生在教学前学习,应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能力,那么预学就是阅读能力的“新兵训练”,预学的准备也应从教学文本预学到教学阅读能力的预生成,只有做好这个“新兵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才可以做到更长远的发展性研究。  一、预学方案和阅读能力的内联  学生可以在生活经
期刊
蓝天守望着白云,大海守望着风帆,青山守望着绿林……生活,因守望而深刻;生命,以守望而感人!  叮零零——考试终于结束了,装好书包,我和同学们在热烈地讨论着,走出校门。我看見了一个人——我的妈妈,在等待着我,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期待着我,守望着我。  守望,让生命有了期待。  千里迢迢地从北京赶来,带回了喜讯,带回了荣誉,在大巴上,我注视着外面,寻找着他们的身影——我的爸爸妈妈。“到了!”终于回来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高校课堂必须有一个简洁清晰、设计新颖的开场白,只有开好头,才能很快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从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中,摘取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温故导入法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期刊
掐指一算当班主任已经十年了,由最初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青涩,到现在的淡定自如,有感慨也有些肤浅的认识,下面就如何与家长沟通,与科任老师和学生相处谈些体会。  一、班主任與家长沟通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关系着家庭幸福指数的高低,自知任务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以求用真心实意,赢得家长的配合,以督促孩子的正常发展。比如,此次分班后,看到成绩差的远比没分班时还要多,内心有些惶恐。他们大多不是学习能力问
期刊
现在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而那些需要沉潜心灵、慢慢阅读的文化名著无法适应人们的阅读方式,或被束之高阁彻底遗忘,或被肢解进行娱乐化解读得面目全非。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阅读方式如何变迁,人类尤其是中学生都需要文化的滋养,名著正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因此,名著导读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中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  首先,名著导读的“短路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