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生命比之他置身其间的客观世界总是显得十分短促和渺小的,譬如东坡先生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故而古往今来每每会听到人们发出境在人散、物是人非的慨叹。
在人生的途程中,有时也会逢着主客关系的常规颠覆,而那种人在境迁,人是物非的际遇,同样会引发人们无尽的感喟。
不久前,老家一堂叔为幺儿完婚,应邀回乡贺喜,有幸与儿时的一帮村哥聚首。久违的亲友,自然少不了一通追昔抚今的热侃漫谈。席间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竟然牵动我的心:“假如村旁那些树林不被砍掉,保留到现在,搞生态旅游一定大受欢迎。”
他的话才一出口,大家纷纷附和,记忆中的树林立刻在我眼前闪现,苍翠,宁静,缠绵,幽深。说真的,若以区位和环境两方面的综合条件来评价宜居指数,在历史上的昨天,坐落在滇西北剑川坝子东北角狮子山麓我家乡的一溜村落,不仅在全县,甚至在全省都堪称翘楚。这里面临千顷良田,背依十里青山,溪泉密布,农牧两宜。尤其是我老家所在的东凤村,距村五十米便进入原始阔叶林,一百五十米便进入原始针叶林。村南则有一眼涌流不息的龙潭,汇聚半亩清波,资村民们以汲水漂浣之利,真是名符其实的“门临碧水观鱼跃,户枕青山听鹿鸣”。
那时节,村里的田地全被山上取之不尽的树叶松毛滋养着,肥得流油。一个劳动力一天可掳一千到二千斤松毛,甚至晚炊的甑子上了气还可去抢一背松毛回来。那是不知农药化肥为何物的年代,家乡人享用的五谷米粮、鸡鸭肉蛋真正是百分之百的有机食品。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吃过的饵块、元宵、鸡蛋羹和过年的猪头肉,那醇香的滋味是那样的独特,至今仍留在我的舌尖上,味蕾里,任凭当今五花八门的各种美食怎样疯狂肆虐,也不能把它们挤兑置换出去。
良好的生态植被成就了物种群落的丰富。故乡的山林间,狼熊獐狐、鸠雉鹰兔应有尽有。虽说没有当年开发北大荒的先驱者遇到的“狍子钻进灶洞,野鸡飞进窗户”的奇观,但家犬与山狸对吼,家猫和山猫结伴,家鸡偕野雉交游则是经常发生的事。记得有一年夏天,跟着四叔上山拾菌子,在狮子山顶,我亲眼目睹了一条碗口粗的大蛇箭一般地冲到山腰的树丛中去的场景。我不无固执地相信,更早的时候山上一定还有老虎,因为村后的狮子山是近代才产生的汉语地名,源于山形像一只卧伏的雄狮;而这座山最早的白语名称叫“总娄姆奎”,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藏虎山”。虽然我们这代人已无缘与老虎结识了,但熊豹之类的猛兽还清晰地连接着我们的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经常看到后山的山民们不时会抬着猎获的黑熊到坝子里来兜售熊肉、熊掌和熊胆。与我村相紧邻的东营村村后就有几处豹子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东营村人每年都要猎获两三头豹子。他们猎豹的办法很原始也很独特:听到豹子的叫声,捕猎者一路跟踪,发现豹子进洞后立即邀集几个同伴,用荆棘和刺棵迅捷堵住洞口。然后在洞外燃起辣椒烟,把火烟煽进洞去,让豹子在一阵阵无可奈何的吼叫声中窒息而死。在我印象里,邻村人还给东营村人取了一个白语绰号“吾榜吼”,意为“熏豹人”。公元1970年,随着一阵凄厉的吼叫声落下,狮子山上最后一只豹子在呛人的辣椒烟中毙命。“熏豹人”也结束了传袭久远的熏豹史。不用说,山上的黑瞎子也同样地跟着绝迹了。随后的若干年里,在越演越烈的斧斫声中,所有的针叶林、阔叶林统统被剃了光头。如今的狮子山怕是连一只山猫也无法藏身了。
回乡的当天,特意去了趟村南的小龙潭。原先的半亩清波被挤剩下一分左右,而且没有了先前的粼粼碧波,水面上覆满了浮萍和杂草,还有触目的垃圾和塑料袋……讲起故乡的过去,我发现一些年轻乡人的脸上只是茫然,他们一定认为家乡的生态面貌生来就是现在的样子,自然不会有人生的沧桑之慨,也无须设置沉重的“假如”。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一位同乡,他不以为然,说这些年轻人其实不过是精神贫乏的一代,连家乡那段美好生态的记忆也有不起。谁是谁非,姑且置之吧!
返城的当天,回首遥望童年的村庄,又想起了那句关于“假如”的话,心情变得有些沉重,忽然记起曾经从书上读到过的一段话,说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最大天敌其实就是人类,而人类最大的天敌则是人类自己。联系家乡半世纪的生态嬗变,深感此话一点不假。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时是极端愚蠢的,疯狂起来连“兔儿不吃窝边草”的生存法则也弃之不顾。
对于过去,已无“假如”可言,而对于未来,我们却可以有很多美妙的“假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故乡渐渐远去的时候,心头跳出古人的这两句话。我想起了去冬今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本身就隐藏着很多对未来的“假如”: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不是取得成效了吗?遏制地球生态的恶化不是成为所有国家的共识了吗?公元2010年春,从“两会”上不是听到了“不但要金色的GDP,也要绿色的GDP”的口号了吗?不久前的亚洲博鳌论坛不是也令人心情振奋地亮出了鲜明的主题——绿色复苏了吗?由此看来,对人类的未来似乎又无须失望的。人类毕竟是地球上唯一能自觉意识自己的历史和自觉规划自己未来的生物。
但愿在全国、全球涌动的绿色大潮能持久地澎湃下去,但愿位于东半球中国云南西北一隅的我的家乡父老们也能把慨叹历史的沉重“假如”,重新设定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假如”……
【作者简介】杨益均:白族,笔名小鹏,云南省作协会员、大理州作协会员,著有散文诗歌集《感慨剑湖》,并有散文、诗歌、民间文学等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责任编辑 张乃光
在人生的途程中,有时也会逢着主客关系的常规颠覆,而那种人在境迁,人是物非的际遇,同样会引发人们无尽的感喟。
不久前,老家一堂叔为幺儿完婚,应邀回乡贺喜,有幸与儿时的一帮村哥聚首。久违的亲友,自然少不了一通追昔抚今的热侃漫谈。席间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竟然牵动我的心:“假如村旁那些树林不被砍掉,保留到现在,搞生态旅游一定大受欢迎。”
他的话才一出口,大家纷纷附和,记忆中的树林立刻在我眼前闪现,苍翠,宁静,缠绵,幽深。说真的,若以区位和环境两方面的综合条件来评价宜居指数,在历史上的昨天,坐落在滇西北剑川坝子东北角狮子山麓我家乡的一溜村落,不仅在全县,甚至在全省都堪称翘楚。这里面临千顷良田,背依十里青山,溪泉密布,农牧两宜。尤其是我老家所在的东凤村,距村五十米便进入原始阔叶林,一百五十米便进入原始针叶林。村南则有一眼涌流不息的龙潭,汇聚半亩清波,资村民们以汲水漂浣之利,真是名符其实的“门临碧水观鱼跃,户枕青山听鹿鸣”。
那时节,村里的田地全被山上取之不尽的树叶松毛滋养着,肥得流油。一个劳动力一天可掳一千到二千斤松毛,甚至晚炊的甑子上了气还可去抢一背松毛回来。那是不知农药化肥为何物的年代,家乡人享用的五谷米粮、鸡鸭肉蛋真正是百分之百的有机食品。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吃过的饵块、元宵、鸡蛋羹和过年的猪头肉,那醇香的滋味是那样的独特,至今仍留在我的舌尖上,味蕾里,任凭当今五花八门的各种美食怎样疯狂肆虐,也不能把它们挤兑置换出去。
良好的生态植被成就了物种群落的丰富。故乡的山林间,狼熊獐狐、鸠雉鹰兔应有尽有。虽说没有当年开发北大荒的先驱者遇到的“狍子钻进灶洞,野鸡飞进窗户”的奇观,但家犬与山狸对吼,家猫和山猫结伴,家鸡偕野雉交游则是经常发生的事。记得有一年夏天,跟着四叔上山拾菌子,在狮子山顶,我亲眼目睹了一条碗口粗的大蛇箭一般地冲到山腰的树丛中去的场景。我不无固执地相信,更早的时候山上一定还有老虎,因为村后的狮子山是近代才产生的汉语地名,源于山形像一只卧伏的雄狮;而这座山最早的白语名称叫“总娄姆奎”,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藏虎山”。虽然我们这代人已无缘与老虎结识了,但熊豹之类的猛兽还清晰地连接着我们的记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经常看到后山的山民们不时会抬着猎获的黑熊到坝子里来兜售熊肉、熊掌和熊胆。与我村相紧邻的东营村村后就有几处豹子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东营村人每年都要猎获两三头豹子。他们猎豹的办法很原始也很独特:听到豹子的叫声,捕猎者一路跟踪,发现豹子进洞后立即邀集几个同伴,用荆棘和刺棵迅捷堵住洞口。然后在洞外燃起辣椒烟,把火烟煽进洞去,让豹子在一阵阵无可奈何的吼叫声中窒息而死。在我印象里,邻村人还给东营村人取了一个白语绰号“吾榜吼”,意为“熏豹人”。公元1970年,随着一阵凄厉的吼叫声落下,狮子山上最后一只豹子在呛人的辣椒烟中毙命。“熏豹人”也结束了传袭久远的熏豹史。不用说,山上的黑瞎子也同样地跟着绝迹了。随后的若干年里,在越演越烈的斧斫声中,所有的针叶林、阔叶林统统被剃了光头。如今的狮子山怕是连一只山猫也无法藏身了。
回乡的当天,特意去了趟村南的小龙潭。原先的半亩清波被挤剩下一分左右,而且没有了先前的粼粼碧波,水面上覆满了浮萍和杂草,还有触目的垃圾和塑料袋……讲起故乡的过去,我发现一些年轻乡人的脸上只是茫然,他们一定认为家乡的生态面貌生来就是现在的样子,自然不会有人生的沧桑之慨,也无须设置沉重的“假如”。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一位同乡,他不以为然,说这些年轻人其实不过是精神贫乏的一代,连家乡那段美好生态的记忆也有不起。谁是谁非,姑且置之吧!
返城的当天,回首遥望童年的村庄,又想起了那句关于“假如”的话,心情变得有些沉重,忽然记起曾经从书上读到过的一段话,说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最大天敌其实就是人类,而人类最大的天敌则是人类自己。联系家乡半世纪的生态嬗变,深感此话一点不假。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时是极端愚蠢的,疯狂起来连“兔儿不吃窝边草”的生存法则也弃之不顾。
对于过去,已无“假如”可言,而对于未来,我们却可以有很多美妙的“假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故乡渐渐远去的时候,心头跳出古人的这两句话。我想起了去冬今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本身就隐藏着很多对未来的“假如”: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不是取得成效了吗?遏制地球生态的恶化不是成为所有国家的共识了吗?公元2010年春,从“两会”上不是听到了“不但要金色的GDP,也要绿色的GDP”的口号了吗?不久前的亚洲博鳌论坛不是也令人心情振奋地亮出了鲜明的主题——绿色复苏了吗?由此看来,对人类的未来似乎又无须失望的。人类毕竟是地球上唯一能自觉意识自己的历史和自觉规划自己未来的生物。
但愿在全国、全球涌动的绿色大潮能持久地澎湃下去,但愿位于东半球中国云南西北一隅的我的家乡父老们也能把慨叹历史的沉重“假如”,重新设定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假如”……
【作者简介】杨益均:白族,笔名小鹏,云南省作协会员、大理州作协会员,著有散文诗歌集《感慨剑湖》,并有散文、诗歌、民间文学等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责任编辑 张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