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备课;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20—01
备课是一项细致、艰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粗细。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同样不理想,与此相反,有的新教师由于认真备课,教学内容充实,教法灵活,课堂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当下的备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照抄照搬。不少教师通过购买《优秀教案选》之类的书籍,对着教材比照参考资料依葫芦画瓢。这些备课手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刚上岗的老师有许多启迪和帮助作用。但这些教案都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对其他学生缺乏指导意义。二是“古为今用”。有的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重新拾起自己往年的备课本。反正教材内容没有多大变动,当年花了很多工夫备的课,现在可以省力了,于是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有人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学期的备课。三是模式统一。有的学校印制了统一模式的教学设计手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条条框框样样俱全,可惜就是没有教师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反思的空间。教师备课不管有效无效,只要完成统一模式的备课任务就行。没有从备课的最初目的出发去思考,没有从实用性、有效性去思考。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备课门类多,教师负担重。这个问题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也是一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武威市凉州区的小学为例,不足百名学生的学校不少,班额小,师资人数少,备课门类多。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品德、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等都要求备课。多数学校每个教师要兼带几门课程,备课教案多达七八本。备一节课按两小时计算,每天至少要备两节课。试想,教师每天要带班、上课、给学生辅导,备课、批改作业大多要加班进行。
二是教师对备课作用的认识太片面。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课文都快背下来了,根本就用不着备课;还有教师认为,这么简单的内容,拿着课本就去上课,也绝对不会出错。
三是教案检查的导向问题。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检查教案时,重点查数量,没有检查质量上的好坏,导致备课时教师只顾形式不顾内容,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把本来一课时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分成两课时、三课时。这种流于形式的备课活动,最终将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解决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学习,提高对备课的认识。认识的提高,要用事实说活,用事例证明。教师要学习身边或者著名教师的备课经验,了解他们对备课的重视情况,学习他们备课的方法。这是为了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自己钻研出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管用的,抄写范例教案是劳而无功、自欺欺人的事。认识端正,思想统一,才会调动其内因,变“要我备课”为“我要备课”。
减轻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从教师的备课情况可以发现,其实他们真正用于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间是在书写教案。教案只是一种教学的设想,是预设,设计得再周详,课堂上也不可能照本宣科。所以,不要在教案书写上有过高的要求,要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真正用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思路上来。教案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只要能起到梳理教学设计、固定教学思路的目的就行了。
改革评价方法,注重备课实效。既然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就应当在课堂上评价备课,将备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课上得好,备课就一定下了工夫;课没有上好,教案写得再好也是一纸空文。对教案的检查,可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判定备课的质量,以课后收交当堂教案检查为方法,判定是否做到了堂堂备课。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20—01
备课是一项细致、艰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粗细。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即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同样不理想,与此相反,有的新教师由于认真备课,教学内容充实,教法灵活,课堂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当下的备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照抄照搬。不少教师通过购买《优秀教案选》之类的书籍,对着教材比照参考资料依葫芦画瓢。这些备课手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刚上岗的老师有许多启迪和帮助作用。但这些教案都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对其他学生缺乏指导意义。二是“古为今用”。有的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重新拾起自己往年的备课本。反正教材内容没有多大变动,当年花了很多工夫备的课,现在可以省力了,于是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有人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学期的备课。三是模式统一。有的学校印制了统一模式的教学设计手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条条框框样样俱全,可惜就是没有教师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反思的空间。教师备课不管有效无效,只要完成统一模式的备课任务就行。没有从备课的最初目的出发去思考,没有从实用性、有效性去思考。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备课门类多,教师负担重。这个问题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也是一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武威市凉州区的小学为例,不足百名学生的学校不少,班额小,师资人数少,备课门类多。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品德、社会、体育、音乐、美术等都要求备课。多数学校每个教师要兼带几门课程,备课教案多达七八本。备一节课按两小时计算,每天至少要备两节课。试想,教师每天要带班、上课、给学生辅导,备课、批改作业大多要加班进行。
二是教师对备课作用的认识太片面。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课文都快背下来了,根本就用不着备课;还有教师认为,这么简单的内容,拿着课本就去上课,也绝对不会出错。
三是教案检查的导向问题。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检查教案时,重点查数量,没有检查质量上的好坏,导致备课时教师只顾形式不顾内容,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把本来一课时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分成两课时、三课时。这种流于形式的备课活动,最终将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要解决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学习,提高对备课的认识。认识的提高,要用事实说活,用事例证明。教师要学习身边或者著名教师的备课经验,了解他们对备课的重视情况,学习他们备课的方法。这是为了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自己钻研出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管用的,抄写范例教案是劳而无功、自欺欺人的事。认识端正,思想统一,才会调动其内因,变“要我备课”为“我要备课”。
减轻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从教师的备课情况可以发现,其实他们真正用于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间是在书写教案。教案只是一种教学的设想,是预设,设计得再周详,课堂上也不可能照本宣科。所以,不要在教案书写上有过高的要求,要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真正用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思路上来。教案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只要能起到梳理教学设计、固定教学思路的目的就行了。
改革评价方法,注重备课实效。既然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就应当在课堂上评价备课,将备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课上得好,备课就一定下了工夫;课没有上好,教案写得再好也是一纸空文。对教案的检查,可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判定备课的质量,以课后收交当堂教案检查为方法,判定是否做到了堂堂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