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
一、问在课题处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挖掘。
在引導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比如:看到课题《可贵的沉默》,学生就会从:“谁沉默?”“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这沉默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梦想的力量》,学生就会发问:“谁的梦想”“梦想的力量是什么”“他是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
二、问在关键处
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如教学《彩色的非洲》,课文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了非洲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三、问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课文《最后一头战象》中这样写道:“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教师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并提问“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好像在凝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也许这块龟形礁石……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好像在说……”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从而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对“善良、忠实”的战象嘎羧有了更深的印象。
四、问在写法处
教师提问不但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些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比较多地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帮助学生提炼文章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较少见到有教师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组织教学。即备课时,要看看文章在写作上与其他文章有何不同,要变换角度,从写作的角度去提问或引导学生发问。如: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品词品句,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我们可以学习?
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第五段写道:“长期以来,塞特凯达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在教学时这样设计:
提问:这一段描写中没有第三段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词语,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这一段中描写的是人,从人们的表现中衬托出大瀑布的雄伟。教师告诉同学们:这就叫作侧面描写。
一、问在课题处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挖掘。
在引導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比如:看到课题《可贵的沉默》,学生就会从:“谁沉默?”“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这沉默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梦想的力量》,学生就会发问:“谁的梦想”“梦想的力量是什么”“他是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
二、问在关键处
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如教学《彩色的非洲》,课文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了非洲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三、问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课文《最后一头战象》中这样写道:“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教师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并提问“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好像在凝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也许这块龟形礁石……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好像在说……”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从而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对“善良、忠实”的战象嘎羧有了更深的印象。
四、问在写法处
教师提问不但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些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比较多地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帮助学生提炼文章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较少见到有教师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组织教学。即备课时,要看看文章在写作上与其他文章有何不同,要变换角度,从写作的角度去提问或引导学生发问。如: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品词品句,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我们可以学习?
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第五段写道:“长期以来,塞特凯达斯瀑布一直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感受着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在教学时这样设计:
提问:这一段描写中没有第三段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词语,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这一段中描写的是人,从人们的表现中衬托出大瀑布的雄伟。教师告诉同学们:这就叫作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