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白水营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tt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龙海人来讲一般把白水镇说成“白水营”。境内的玳瑁山虽然海拔不及千米,但由于位置特殊,下半县的沿海乡镇民众一抬头便可望见高耸的玳瑁山。更有人把玳瑁山与梁山、皂山、太武山并为闽南沿海的“四大名山”。
  白水营的来历有说是古代屯兵的兵营驻军的说法,有如镇海卫的文字提法。但遍查史料,却没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为此找出片字的注脚。另有一波爱好探寻文史民间人士,却对本地方言中“营”字与“赢”通音的现象,进行诠释和推理,认为是两派互不相容的渔民在一场声势浩大的纷争中,白水一方“赢”了,只是所有的见解与叙述却让“白水营”一词多了几分神秘。现实生活中“白水营”倒是成了茶叶泡了多遍后了无味道的调侃话。白水在明隆庆六年(1572)划归海澄县管辖,清乾隆年间属海澄县城外南路所辖部分保甲,民国28年属海澄县第二区(浮宫)白水营镇和白南乡,1935年5月撤区改为白水镇。建国初期属海澄县第一区(城关),1950年10月划为海澄县第五区。1956年7月回并城关区,复称白水镇。由于航运发达,白水与厦门、石码商贸联系紧密,再加上陆路漳浮公路的开通,白水营的经济贸易一度曾领先于周边乡镇。当然也受传教士及当地华侨的文化影响,陈炯明在漳州城内大兴土木建设的骑楼街道不久也传入白水,并兴起了“米街”“糖街”“新店街”“火烧街”等熙熙攘攘的街市……
  如今,走在白水的老街,店面门上时有灰雕店号一闪而过,只是年代久远,或是店铺后人由于某种原因或覆盖或涂灭,店号的读取便变得扑朔迷离。偶有店家骑楼廊道顶端一反常态地装饰拼图天花,二楼立面窗檐有异域风情造型,上门打探才知原是当年的经营英美烟的公司,其业务鼎盛时还兼售英国壳牌亚细亚的火油洋烛等热门商品。繁盛时,厦门或漳州城内新上柜的时尚洋布与漳缎,也很快能在白水的店铺里一睹精彩。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白水街市人声鼎沸之际。1928年,白水营内著名商家“陆丰”米厂率为人先建起了机器碾米厂,除发电外还供电墟集街内数十家,可谓一家发电照亮了半个白水营。不仅如此,“陆丰”商号还创办了自来水厂,用一己之力开启了白水营现代生活新模式。而同时代的漳州城内大街小巷却还只是木屐声声肩挑手提地担水,或载有水箱的送水车整日忙碌于南门溪取水与市内街巷的卖水中……在某种意义上,白水营的自来水供水时代早了漳州城近五十年(漳州市区一直到1974年才通水)。
  我从小对白水营的记忆来自“玳瑁”茶与贡糖。玳瑁山上有公办茶场,当年盛产茶汤明黄且香气袭人的黄旦茶,据说黄旦茶味有桂花之香并兼具闽南水果黄旦的芬芳韵气。记得小时候白水茶场有亲戚,每次来时总会小心翼翼从人造革皮袋里拿出代购的农场自产的黄旦茶。当年的包装极为简易,就是用两层纸包,里为白色,外为淡紫色,用印章戳上“黄旦”二字,半斤一包且叠压方正。打开包装,满屋芳香。而白水贡糖是当年龙海许多乡镇嫁娶“大定”时分发亲朋好友的指定喜礼。所以邻里间探听男方财声或女方家族大小,一般以打听“吃甜”的贡糖多少便可“点到为此”,百包为少,动不动就常以“吃千二包”贡糖这样的数量为吉祥。
  白水贡糖,其原产地在白水镇楼棣村。其特点是香、酥、醇、美,入口自化,不留渣。相传早在明朝便作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进贡朝廷。但贡糖的“贡”却与闽南语中用力捶打的“扛”字同音,在某种意义上,“扛糖”倒是十分精准到位。因为进贡朝廷一事,在海澄或漳浦县志均无记载。传说是一种很顽强的民间记录,善良与敦厚的闽南民众一定渴望他们最拿得出手的食品能够千里迢迢地被地方官员进贡入朝,哪怕在某次大型宴会上只以餐前甜品的方式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这也是对他们千百年来苦心经营的一种肯定。
  现在的白水贡糖仍是白水对外营销的主要产品,主要成份由花生仁、麦芽糖、上等白糖混合捶炼而成,四块成包。现在的白水贡糖还坚持以红纸为外包装,口味也有了多样化,只是主流产品仍以原味为主。
  走进白水老街,仿佛走进一个努力保持“原味”的小镇,这里的老街骑楼几乎原封不动的等你一探时光深处的印痕,这里的不少小吃店家坚持着当年的传统制作手法或味道,据说有家柴火面每天经营的时间仅为数个小时,那些认定了口味的食客连吃个面点也要赶早市,不然店家卖完就熄火收摊,很有个性。既然店家和食客都认定柴火的燃烧与口感形成了一定的关联,那店家索性就把一大捆的果木散落在店家周边,哪怕店内烟炙如黑也不肯刷净涂白,其实这就是一种无声的高调宣示。镇内的壁荣宫边有一对老夫妻制作的烤鴨也亦如此追求原味,生姜少许,佐料自制,连烤出鸭的颜色都黄澄明亮,与众不同。
  我们尊重食材,所以坚持原味就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正如我们尊重文字,善待文创作品里的原创与坚守。
其他文献
无论什么人都得吃饭,无论哪个年代,人们都需要阅读。籴米入粮站,购书到书店,这已是老辈人的记忆了。  早年,只有县城才有书店,上高中后我学会骑自行车,每次途经县城车站远远就能看见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四个红色大字“新华书店”。透过大大的玻璃窗就能看到里面排满书本的书架占据整个墙面,我不由自主地转身推开书店的門走了进去。进门处,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长条的书桌,在柔和的灯光下,捧一本自己挑选的书,与书对话,
期刊
晨起的新华东路,秋意甚浓,三三两两的金边落叶随意地点缀在街道上,好玩的小学生跳方格似的踩着一片,跳到另一片,风有节奏的配合着游戏的进行,直到远处传来妈妈催促上学的声音。傲娇的落叶,等着下一个玩童。不经意瞥见的成年人,被唤醒内心的俏皮玩心,踩上一片,小心翼翼跳向另一片。行色匆匆的路人似乎只顾低头赶路,跳方格的欢乐更加有恃无恐。  一叶知秋,一叶也知童心。  闽南的七八月可以闹出春节的欢腾,一整年的欢
期刊
暑假的家访面对面活动,风雨兼程,我们一直在路上。每次家访都是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风雨交加,可我们的家访热情一点都没减退,反而脚步更加轻快,因为我们知道:家长在等着我们,已约好不能失信啊!  因为我们的真心、用心,家访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感动。有的男同学,别看他在校学习总是一副吊儿啷当的样子,在家里却是“超级暖男”,舍不得妈妈太辛苦,总抢着活儿干,不是晾衣服就是打扫卫生;有的女同学一听说老师要来,
期刊
金师傅的理发店就在菜市场一隅,那里经常会有一些丝竹发烧友,咿咿呀呀地演奏芗剧曲调,来理发的人可以一边理发一边欣赏奏乐。我路过那里,也常常坐一会儿,聊聊天。  金师傅每次见到我,总会提起我的父亲,说他曾经也是那里的常客,而且,壳弦、三弦演奏芗剧曲调水平不低,还带个老徒弟(我叫他阿智兄),却老是弹不好三弦,我父亲很耐心地指导他。我父亲人缘好,乐友们对他印象颇佳。  金师傅还说,有一天,我父亲的老徒弟,
期刊
非洲鳄是当之无愧的水中霸主,连形体硕大的羚牛都能成为它的腹中物,它捕获猎物的看家本领就是“无敌翻滚术”,只要翻上几圈,就是再凶猛的动物也被折腾得没气了。  然而,当地狩猎人却能把非洲鳄的优势转变成它束手被擒的劣勢,捕获凶猛鳄鱼的工具很简单,一根带鱼钩的丝线足矣。  猎人远远地把带线的鱼钩投向水中的鳄鱼,鳄鱼身体的鳞片非常结实也很容易挂上,鱼钩挂住了,鳄鱼自然而然地像往常那样施展起“无敌翻滚术”来,
期刊
话说有这样一幅画:一条鱼,鱼头以下部分画了几条横波纹,让你猜两种食品。你会在几秒钟之内猜出来呢?这样的谜语对于一个猜谜高手来说,只能算是小菜一碟。但十多年前第一次猜灯谜的我却因为猜出这一则灯谜而无比激动,至今记忆犹新。  那時的我还在读龙溪师范,第一次在漳州城过元宵节。那天晚上我和舍友结伴去中山公园看花灯。公园里彩灯闪亮、五光十色,煞是好看。而我却无心流连,一处人头攒动的灯谜竞猜点勾住了我的脚。只
期刊
古时,闽南算是一个偏远闭塞之处。但是,这不代表它愚昧蛮荒。偏远闭塞是对于当时的大环境而言的,内在里,闽南人却因此更加勤劳,更加懂得创造。至少作为地道吃货,土生土长在闽南,我很幸运。  闽南有很多特色吃食,那些吃食都是智慧的闽南人因地制宜发明出来的,而闽南的灶就是制作美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灶,最初人们将由三块石头垒成,上面架上一口锅,称之为灶。几经演变,灶变得越来越规范。以食为天的人民,开动脑
期刊
儿时,常喝茶,大碗大碗的粗茶,特别是砍柴回家的那一刻。茶,是母亲从山上摘回来的,是奶奶用锅揉捻出来的。成年后,常常参加一些茶聚,然而却不知茶,即好坏分不出,不为味蕾,不为解渴,只为感受一下清雅的气氛,图个放松自在的嗑聊,拉呱吹牛茶配话,如入无我。  独自在家,仍改变不了咕噜两声即见碗底的喝茶习惯。偶尔也会改变一下喝法,蛋茶是最温馨的一种。前不久,妻子生日,等我记起时,晚餐已经过半。我建议找一家餐馆
期刊
民间有这么一道猜日用品的谜语:“颈长嘴小肚子大,水深火热受煎熬。咸酸苦咸全尝到,病魔见了拔腿跑。”这道妙趣横生谜语的谜底,便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药锅。每个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头热肚疼的,对中医药特别有感情的家庭几乎都置备有陶瓷药锅。  提起药锅的历史,离不开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再者就是与古今的服中药习惯有关。在中草药发明之初,先人们服用中草药是放在口中咬嚼吞咽的,这种服药方法不仅不科学,而且口感不
期刊
时序进入三月,南高的枳实花就开了,十里春风,花香浮動,那树上宛若苍穹撒下的鹅毛雪般的花瓣,密密匝匝,重重叠叠,堆银砌玉,宛若一幅“雪海嵌蓝天”的自然风景画,给人浓浓的诗意。  向往中的南高,在青翠山谷中,可爱的小鸟和清澈的山涧不停地鸣叫,细雨迷雾,那份神秘,伴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走进我的心田。  清晨,阳光闪闪烁烁,满目的五彩缤纷,我沿着山间蜿蜒的小路,去探访这个神往已久的革命老区村。来到村口,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