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其中的新理念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应从人的高度出发,把数学课堂看作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园,让数学学习也能充满“诗情画意”。
一、真实的课堂
一节好课首先要真实,要摒弃演练和作假,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上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譬如,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情境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很多水果。”这个时候有孩子在底下嘀咕说:“假的,老师骗我们的。”或者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春游。你们愿意吗?”课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个孩子终于熬不住了,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郊游啊?”你看,教师平时不经意的“作秀”被我们的学生戳破了,学生已经深深地了解我们。孩子那一声纯真的问话,也让我们作为老师的尴尬到极点,是呀,我们什么时候真地带孩子去郊游呢?
真实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是,教师只有有了把自己真实的课堂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勇气,才能不断走向真实。
二、有效的课堂
案例1:当教师花了足足25分钟的时间教学生认识了纸币、硬币后。
师:现在你们认识了吧!
学生插话:早就认识了!
这25分钟是有效的教学时间吗?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
案例2:难点元、角、分的进率处理。
师:我们来将人民币进行分类。
学生动手。
师:按元、角、分可以分为3类。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一元錢的牛奶,我们可以怎么样付钱呢?
生1:1个1元。
生2:2个5角。
师:就是10角。所以,1元=10角。
师:那么1角等于多少分?
生:1角=10分。
这个部分对学生来说是抽象难懂的,岂是我们用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这节课获得了什么发展呢?
因此,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
三、互动的课堂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对话的情境。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引导、研究,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在互动中得到保护,想法和建议在互动中得到尽情流露,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飞扬,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一位女教师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个细节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深深感动。在让学生试做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在下边巡视,做完后,老师挑了两份学生的作业上台展示。教师着重评讲了错误的一份,让学生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学生指出除数划去小数点扩大了100倍,而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只扩大了10倍,没有在被除数后添一个0。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了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扫清了学生作业的障碍。一般来说,教师会就此打住,开始新一环节的教学。但是这位教师关注和尊重了这位错误学生的内心情感。在众多老师和学生的注视下,这位学生几乎无地自容,女教师满面笑容地走过去,对着那位学生真诚地说:“来,我们握个手吧,感谢你的错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怎么做小数除法,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的话,让那位学生的神情顿时轻松起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更积极主动了。
互动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和谐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只有在融洽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学得自信,学得主动。
四、生成的课堂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尽管如此,课前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就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会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课堂的精彩越来越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无论是课堂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我们都应该沉下心来,不要怕学生出错,也许错就是精彩,彰显的就是智慧。
案例3:无人售票车投币1元。
师:怎样付1元呢?
生1:1个1元。
生2:100个1分。
师:这位同学想得很好,怎样想的?
生:10分=1角,10角=1元。
师大力赞扬这个同学想得好。
也许很多人认为,对于学生的独特发言要给予大力表扬,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还要和生活实际联系,数学更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存在的。1元=100分的确不错,可是在无人售票车中,这样运用恰当吗?既然我们创造了生活的情境,就应该想到每种答案的可行性。我们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优化方法。数学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又是我们生活的指导。
数学课堂并不应局限于教室这个小课堂,还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延续的舞台。理想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应该是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从而在探索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
一、真实的课堂
一节好课首先要真实,要摒弃演练和作假,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上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譬如,我们的一位老师在情境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很多水果。”这个时候有孩子在底下嘀咕说:“假的,老师骗我们的。”或者说:“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春游。你们愿意吗?”课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个孩子终于熬不住了,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郊游啊?”你看,教师平时不经意的“作秀”被我们的学生戳破了,学生已经深深地了解我们。孩子那一声纯真的问话,也让我们作为老师的尴尬到极点,是呀,我们什么时候真地带孩子去郊游呢?
真实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是,教师只有有了把自己真实的课堂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勇气,才能不断走向真实。
二、有效的课堂
案例1:当教师花了足足25分钟的时间教学生认识了纸币、硬币后。
师:现在你们认识了吧!
学生插话:早就认识了!
这25分钟是有效的教学时间吗?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
案例2:难点元、角、分的进率处理。
师:我们来将人民币进行分类。
学生动手。
师:按元、角、分可以分为3类。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一元錢的牛奶,我们可以怎么样付钱呢?
生1:1个1元。
生2:2个5角。
师:就是10角。所以,1元=10角。
师:那么1角等于多少分?
生:1角=10分。
这个部分对学生来说是抽象难懂的,岂是我们用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这节课获得了什么发展呢?
因此,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
三、互动的课堂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对话的情境。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引导、研究,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在互动中得到保护,想法和建议在互动中得到尽情流露,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飞扬,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一位女教师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个细节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深深感动。在让学生试做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在下边巡视,做完后,老师挑了两份学生的作业上台展示。教师着重评讲了错误的一份,让学生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学生指出除数划去小数点扩大了100倍,而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只扩大了10倍,没有在被除数后添一个0。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了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扫清了学生作业的障碍。一般来说,教师会就此打住,开始新一环节的教学。但是这位教师关注和尊重了这位错误学生的内心情感。在众多老师和学生的注视下,这位学生几乎无地自容,女教师满面笑容地走过去,对着那位学生真诚地说:“来,我们握个手吧,感谢你的错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怎么做小数除法,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教师的话,让那位学生的神情顿时轻松起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更积极主动了。
互动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和谐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只有在融洽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学得自信,学得主动。
四、生成的课堂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尽管如此,课前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就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会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课堂的精彩越来越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无论是课堂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我们都应该沉下心来,不要怕学生出错,也许错就是精彩,彰显的就是智慧。
案例3:无人售票车投币1元。
师:怎样付1元呢?
生1:1个1元。
生2:100个1分。
师:这位同学想得很好,怎样想的?
生:10分=1角,10角=1元。
师大力赞扬这个同学想得好。
也许很多人认为,对于学生的独特发言要给予大力表扬,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还要和生活实际联系,数学更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存在的。1元=100分的确不错,可是在无人售票车中,这样运用恰当吗?既然我们创造了生活的情境,就应该想到每种答案的可行性。我们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优化方法。数学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又是我们生活的指导。
数学课堂并不应局限于教室这个小课堂,还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延续的舞台。理想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应该是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从而在探索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