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in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阅读提示就强调了散文学习要注意其“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特点,文章既回忆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又回忆了和文与可交往的诸多趣事,还叙写了见到文与可赠画时自己的失态之状,以及联想到孟德与桥公的故事,内容繁杂,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但散文“形散神聚”“气贯中脉”的特点却十分鲜明。因而,可以从散文常见的行文思路入手,设计文本的教学流程,这样就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使问题简明又富有层次性,重点突出又富有纵深性,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苏轼悼友伤己的思想与情怀。
  目标定位:
  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艺术特征。
  2.梳理概括文与可的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形象导入
  上课之前,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农历7月7日是什么日子吗?除“七夕节”“乞巧节”,唐代还是“晒书节”“晒衣节物”呢。公元939年的7月7日,文艺全才、年已过四十的苏轼苏大学士和家人们将一摞摞书画摆到院中的几案上晾晒,突然,他的手顿住了,他紧紧地盯着案上正徐徐摊开的一幅画卷,喃喃道:“这……这不是与可的墨竹画吗?……”他兴奋地举起来,仔细地端详着,旋即,他颓然地放下画,掩面失声痛哭了起来。
  这文与可是谁呢?他跟苏轼有什么关系呢?
  2.预习检测、解读题目
  (1)大家知道快速读懂文章的方法有哪些吗?
  明确:看题目、读作者、看文体(回顾与梳理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2)解读题目,获取信息。
  题目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记”的文体特征(题目往往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特点,培养学生从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①并筛选信息。
  文与可: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后世“湖州竹派”,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筼筜(yún dāng)谷: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
  偃竹:仰斜的竹子。
  教師补充:文与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画竹为主的画家,对后代的郑板桥影响很大,他是“诗文书画”的全能文豪,比苏轼大18岁,31岁考中进士。他为官30年,为民解困,为君分忧,刚真不阿,直言敢谏,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廉吏,清贫太守(补充内容既是文与可的真实情况,更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引导学生压缩题目:文与可画竹。
  行文线索为:竹(师板书)。
  (3)梳理行文思路。
  提示:散文一般思路:缘起—叙事(写景)—联想—感悟。
  明确:此文的写作思路:叙事(学竹—戏竹—赠竹)—(缘起)忆竹—(联想)孟德忆桥公—(感悟)二人亲厚无间。
  总结: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都是在表达对文与可的怀念与哀悼,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此环节既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又可引导学生借助文体特点快速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此文的目的)。
  3.合作学习,把握形象
  (1)在苏子对文与可的深情追忆中,你认为文与可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画技高超、(美而不自知)清高有节、淡泊名利、憨厚可爱率真、坦率淳厚、廉洁自守、志趣高雅、爱竹成癖、品行高洁(率性而为)、清新脱俗、襟怀开阔(以学生能够总结出的词语做板书内容)。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抓住写人散文的核心人物形象,又是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渡:斯人已逝,独留画卷,对他的怀念是正常的,正如归有光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到了妻子;史铁生每到地坛,就会想起他自己的母亲一样,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但是苏子对文与可是“废卷而哭失声”啊,因为他们的感情是“亲厚无间”的。
  (2)你认为苏子与文与可的“亲厚无间”体现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聚焦在第二段关于万尺竹的争辩一节:看出两人情趣高雅、性情相投、亲密无间、相知相契,是感情深厚的挚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调侃自己兄长、老师、朋友的语句“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苏轼在这里用“二百五十”极言多,但是古人常常用“三”“六”“九”言数量之多,如“覆压三百余里”“会须一饮三百杯”“大战三百回合”,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苏轼是用“二百五十”调侃文与可的憨厚、纯真与率性,二人至深感情、莫逆情谊已跃然纸上了。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聚焦第一段:
  “学竹”一段除写出二人的师生关系外,从此段后四句反复出现了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词语,“岂独竹乎?”“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看出,文与可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抓住规律的“道”对苏子不仅是在画竹上,而且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都有极大的帮助与引导,文与可可以说是苏子学习上、生活上甚至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这段也是苏轼与文与可“亲厚无间”的体现。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聚焦“赠画”的描写,可以追问“为什么偏偏赠送‘偃竹’与我,而不送剑拔十寻之竹呢?”
  (出示ppt)偃:僵也。“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说文》)”。文与可在苏轼仕途不顺时送偃竹画是希望苏轼像偃竹一样“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啊!由此可见,文与可不仅是苏轼的老师,亲戚,更是与苏轼情趣相投、精神共通的知己,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鼓励与不屈的同道者(对貌似平淡语言的细细涵泳,触摸潜入其中丰富的情愫恰是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3)你认为苏子文与可的关系同孟德桥公的关系一样吗?
  典故“曹孟德祭桥公”的作用。
  明确:结合课下注释可知,孟德桥公仅是知遇之恩、忘年之交,但是苏轼与文与可不仅是亲戚、忘年交、知音,还是志同道合、情志节操相投者,他们身上都有竹所赋予的君子之气。宋朝徐庭筠在《咏竹》中有言“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同时代的王珪在《竹》中也说“天地得正气,四时无易心”。受文与可墨竹影响较大的清朝竹画家郑板桥在《题竹石》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苏轼自己也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君子的虚心有节、正直坚贞、昂扬不屈、清高脱俗都与竹有相似之处。
  4.小结
  苏子与文与可,不仅是知己、挚友,还是志同道合者,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特点:凌然有节、志趣高雅、淡泊名利,他们都是仕途坎坷,刚正奋发、视天下为己任、仁政爱民,他们就是挺立天地间的修竹,即使饱受打击,也将自己站成了偃竹,郁郁青青、昂然向上,站成历史上一幅幅绝美的风景,可以说:
  孟德祭桥公,知遇交友情。苏子忆文可,岂独亲厚意?惺惺相惜处,飒飒偃竹生。浩然天地气,由来君子风。
  文学亦是人学,引导学生领悟经典作品背后鲜活而灵动的人文关照,既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也收获了一定的精神养料。
  ★作者通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今年的上半年,我去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担任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所学校的学生基础还不错,都是高中生。所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但教学设备有些欠缺,教学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单片机
【正】沪港通打破了一扇阻挡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玻璃门"9月4日,随着上交所和港交所正式签订沪港通《四方协议》,港交所市场演习、上交所全网测试也都在按部就班地进
【正】从投资机构的参与情况来看,多数机构还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国资改革投资策略,在实际操作上更倾向于以具体项目合作形式来进行前期的尝试、探索与准备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
介绍了光电码盘的工作原理,分析自然二进制编码的不足以及采用格雷码的优点,并提出与单片机数字控制系统的连接方案
在上海国资各区县中,徐汇并不是最早探索国资改革的试点地区,却在监管方面成效卓越,堪称样本。2001年,徐汇区国资办开始尝试国资经营预算的试收缴,健全国企考核制度,并于2003年起自
本文研究了氨水介质中,1,10-菲咯啉加速过氧化氢氧化茜素褪色的新指示反应及其动力学条件,建立了动力学直接光度法测定微量1,10-菲咯啉的新方法。其灵敏度为6.80×10~(-9
本文报道了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光声光谱(PAS)测量系统,测定(Zn,Cd)(S,Se)粉末固溶体的带隙与组分的关系;观测ZnS:Mn粉末发光材料的光声谱,确定出Mn~(2+)五个激发态能级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逐渐开始注重生活环境的好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城市绿化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发
【正】东浩新贸易的内部组织构架别有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运行效率10年之间,河东河西。当初,东浩新贸易公司仅以1000万元注册资本侧身于实力雄厚的各大专业外贸公司
父亲去世十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