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气驱替不同粒径煤体中氧气的实验研究

来源 :工矿自动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揭示不同惰气预防煤自燃的效果及阻燃规律,通过开展惰气等温动态驱替不同粒径煤体中氧气实验,分析了He,N2,CO2驱替出氧气浓度、驱替时间、驱替量及驱替速率等表征驱替过程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①惰气驱替出的氧气浓度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首先,惰气驱替出的是气体检测仪内管路中的氧气,体积分数为21%左右;然后,惰气驱替出煤样罐中游离态和部分吸附态氧气,氧气浓度保持平稳;最后,惰气已经全部驱替出煤样罐中游离态氧气,氧气浓度呈负指数变化.②不同惰气驱替煤体中氧气的时间总体上随着粒径增大而下降;CO2驱替氧气的总时间最长,He次之,N2最短.③对于同一粒径,氧气驱替量呈现出明显的拐点,拐点出现前氧气驱替量基本上呈线性增加,拐点出现后氧气驱替量随时间增加缓慢增加并最终保持平稳;不同惰气作用下氧气累计驱替量均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少,CO2对氧气的累计驱替量最大,He次之,N2最小.④不同惰气作用下氧气驱替速率均呈先紊乱后稳定下降的特征,其中CO2驱替氧气的速率紊乱阶段尤为明显;在氧气驱替速率稳定下降阶段,同一时间内氧气驱替速率随着粒径增大基本上呈减小趋势.
其他文献
现有的矿井通风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大多采用常权权重,评价结果易与实际背离,无法反映系统真实状态,同时选取的指标较多,各指标权重较低,导致部分指标异常对系统整体健康程度的影响难以发现.基于矿井通风系统实际运行状况及健康评价要求,选取21项影响因素作为健康评价指标,构建矿井通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变权理论,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即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基于隶属度的Hardarmard乘积变权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变权计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评定准则
采用正交试验探究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宽度以及激光能量密度对304L奥氏体不锈钢SLM成形试样相对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能量密度对零件相对密度影响较大,合金SLM成形最佳激光能量密度范围为35~60 J/mm3;工艺参数对试样相对密度有一定影响,其中扫描速度对零件相对密度影响最大,激光功率次之,扫描宽度对零件相对密度影响最小;正交试验最优工艺组合为激光功率90 W,扫描速度700 mm/s,扫描宽度0.08 mm,激光能量密度为64.29 J/mm3,所
针对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的对比分析,采用Coats-Redfern法、q/m法及Starink等转化率法3种测试方法分别计算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并以煤氧化自热反应时间和自燃临界堆积厚度作为对比参量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通过绝热氧化装置和同步热分析仪进行了煤样在纯氧和贫氧条件下的绝热氧化实验、多升温速率实验和恒温实验.根据热分析实验结果,分别采用3种方法计算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依据获得的动力学参数计算煤氧化自热反应时间和自燃临界堆积厚度.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的煤氧化自热反应时间和采
现有研究已得出重力热管的数量、插入深度和角度、充液率、工质液等会影响煤堆内部温度场的分布,但对重力热管在煤堆中的最佳布置方式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基于重力热管传热理论模型,将热源等效为球体,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重力热管布置方式对煤堆高温点的影响,并得出重力热管的最佳布置方式.基于Comsol软件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重力热管插入深度对煤堆内部高温热源点温度的影响大于重力热管插入倾角的影响;在相同角度下,重力热管布置深度越大越好,即距离热源越近越好;在相同深度下,重力热管布置角度为60,9
现有研究未考虑采空区中不同粒径煤会受到垮落煤岩和遗留煤柱产生的轴向应力的作用,致使煤的渗透率、裂隙结构等参数发生较大改变,进而影响煤自燃氧化升温进程.为研究热应力耦合作用下不同粒径煤自燃氧化升温特性,利用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装置和气相色谱仪,测定不同粒径煤的升温速率、耗氧速率和产热速率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①不同粒径煤样在不同单轴应力下的升温速率随温度升高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整体上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当单轴应力为2,4,6,8 Mpa时,随着煤样粒径增大,最大升温速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当单轴应
煤矿安全智能化技术是指与煤矿安全相关的智能化技术,是实现煤矿典型灾害智能感知和精准预警的必要技术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分析了煤矿安全智能化对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煤矿安全智能化的研究现状及成果.针对我国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技术体系不明、信息融合交互少、技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构建了煤矿安全智能化体系架构,包括智能传感数字化、设备物联网络化、安全融合智能化等层次,明确了依托煤炭工业互联网实现安全智能化体系建设与信息融合的思路.以传感器的数字化、可靠性等关键技术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安全
现有通风系统优化设计大多是针对普通矿井通风系统,很少有针对分区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针对该问题,为实现井下风网的均衡通风,以新疆乌鲁木齐乌东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通风阻力测定及通风网络解算方法对其分区通风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乌东煤矿在南北分区主要通风机对拉及自然风压变化作用下,+400 m水平轨道大巷风量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少风甚至风流反向的情况.②主要通风机效率低,南区为42%,北区为38%,工况点对应的矿井通风阻力值低于高效区阻力值.③乌东煤矿秋冬两季自然风压变化较大,北区自然风压最大波
火灾区域隔离是有效控制火灾发展和蔓延的主要方法,能够切断次生事故的反应链,缩小火灾影响范围.针对常用的火灾密闭隔离措施无法对密闭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预报的问题,设计了矿井火灾环境信息动态感知与应急隔离系统.在预先判定的危险区域布置监测节点,通过多参数传感器和红外摄像仪对多个测点的环境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并传输至地面监控平台.当监测到异常数据时,系统报警并通过远程控制方式控制密闭隔离装置开启,实现密闭囊袋充填,囊袋通过预设滑轨传动系统从存储仓扩展至整个断面,实现应急密闭隔离.通过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对囊袋内部气压
为进一步研究花岗岩变形破坏的前兆特征,采用自主研发的电荷感应监测系统,获得了花岗岩变形破坏全过程时-频域信息,并设计数字滤波器降噪。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在变形破坏过程中伴随着电荷信号产生,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能量积聚加快,岩石破裂所需积累能量时间越短,产生高幅值电荷信号越提前,应力调整次数增多,高幅值脉冲数量增多。对信号傅里叶变换并进行频谱分析,发现信号主频分布在0~100 Hz。岩石变形破坏频域特征总体表现为主频幅值在岩石产生应力降时急剧增加,且在岩石完全破坏时主频幅值增幅最大,主频幅值与电荷感应幅值增高
煤矿井下巷道内分布的金属结构可等效为接收天线吸收电磁波能量,并在特定条件下以放电火花形式释放能量,积聚的能量存在点燃爆炸性气体的风险.针对该问题,分析了金属结构等效为接收天线时放电火花点燃瓦斯气体的条件,推导出放电火花作为负载可吸收最大功率的计算表达式,得出瓦斯气体体积分数为8.5%时,金属结构等效为接收天线情况下放电火花不会点燃瓦斯气体的最大允许功率为2.8 W.通过Wireless Insite电磁仿真软件对射频设备不同工作条件下放电火花作为负载可吸收最大功率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射频设备输出功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