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注意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做到有趣味、有快乐,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和音乐审美素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身心特点;音乐教育
【分类号】G613.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能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意识,是向他们幼小的心田中种下人道主义向善种子的一种行为。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必须充分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偏重技能训练,而忽略审美能力培养。不少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时,往往注意幼儿对歌曲的演唱技巧、音准等方面的训练,而不太重视对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音乐技能是伴随着音乐欣赏能力的成长而成长的。一个人音乐欣赏水平提升了,在技能上的提升也就会相应地跟进。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技能训练,忽略了欣赏水平的提升,只会培养出模仿音乐的人,而不会培养出创造音乐的人。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这种问题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显然不利的。
二是教法上模仿成分多,创新内容少。不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喜于教给幼儿一些程式化的动作和唱法,让幼儿中规中矩地学习演唱或舞蹈。这种方式看起来固然很规范,但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却会起着反作用。虽然模仿是创新的开始,但反复的模仿却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所以教法上的模仿对幼儿的发展也并非好事。
三是教材内容死板缺少新意。目前的幼儿音乐教材的内容编排也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特點,显得过于死板,教师如果严格按教材执教,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也容易让幼儿失去应有的兴趣。
以上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应当予以避免,要结合幼儿身心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给幼儿一顿适合他们需求的音乐教学“大餐”。那么如何才能给幼儿这样的“大餐”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抓住幼儿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幼儿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兴趣为支撑,失去兴趣,也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紧紧抓住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放。如何抓呢?适时更新内容和形式。幼儿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对新鲜的夸张的事物感兴趣,如对鲜艳的颜色、对夸张的动作等,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来。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成功开展教学。
内容上,要选取生动活泼的,略带故事情节的音乐,并可以适当改编。教学环节上,要注意考虑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的特点,不能一个内容持续过长时间。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增加表演性和参与性。比如我们可以选取《走路》这首歌曲来教学,这首歌曲的旋律本身已经体现了小兔子、小猫等小动物走路的不同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根据旋律进行表演,让幼儿在旋律中体会不同的走路动作的状态。如小兔子走路时的蹦蹦跳跳的样子,旋律是是以短促跳跃的节奏来表现的,而小猫走路时静悄悄的状态,旋律上是以下行渐弱的节奏来表现的。教师在演示时,就要注意把这些状态给体现出来,而且还应有相应的表情表演。
第二,抓住幼儿情感细腻的特点,加强教学的情感输入。
音乐一定要靠情感来理解,所以音乐家达尔克说:“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 故此,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显得很重要。教师一方面要用情感打动幼儿,另一方面还要让幼儿体会音乐情感,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让他们的情感可以因音乐而启动。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呢?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给他们无私的、博大的爱,让他们感觉到你的可亲可近,让他们愿意听你的,愿意模仿你,愿意向你表达。其次,教师在音乐中真性表达,要让音乐感动孩子,不妨先让音乐感动自己。再次,教师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比如带他们一同看春色,一同体会春天带来的喜悦,一同体会音乐中表现的春天的那种优美,一起闻音乐中飘然而出的春天的花香,一起闭上眼睛想像春姑娘的到来,等等。这些情感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感。
第三,抓住幼儿单纯而喜好玩乐的心理特点,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快乐因子。
音乐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娱乐活动,因此,教学中让幼儿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很重要。针对幼儿的特点,教师要多让他们听欢畅而轻快的旋律,让他们在这样的旋律中情绪受到快乐感染。
第四,抓住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
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故事性的音乐,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这种时候,教师不要程式化地教给他们特定的动作,而要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行为和表情。比如在《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中,可以让他们想象乌鸦喝水的各种状态并做相应的表演,不管表演什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或引导,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大胆的发挥。
第五,抓住幼儿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幼儿教育最忌不管个性地实施集体教育。每个幼儿出生和成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因此个性特征也就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的一些手段来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比如对于好动焦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听舒缓的音乐,注意培养他们静静地听音乐的习惯;而对于好静而内向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们多听欢快明亮的音乐,让他们随着旋律积极活动,可以培养他们敢于表达的性格。
总之,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注意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做到有趣味、有快乐,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和音乐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程英.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刘喜彦. 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关键词】幼儿教育;身心特点;音乐教育
【分类号】G613.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能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意识,是向他们幼小的心田中种下人道主义向善种子的一种行为。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必须充分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偏重技能训练,而忽略审美能力培养。不少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时,往往注意幼儿对歌曲的演唱技巧、音准等方面的训练,而不太重视对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音乐技能是伴随着音乐欣赏能力的成长而成长的。一个人音乐欣赏水平提升了,在技能上的提升也就会相应地跟进。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技能训练,忽略了欣赏水平的提升,只会培养出模仿音乐的人,而不会培养出创造音乐的人。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这种问题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显然不利的。
二是教法上模仿成分多,创新内容少。不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喜于教给幼儿一些程式化的动作和唱法,让幼儿中规中矩地学习演唱或舞蹈。这种方式看起来固然很规范,但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却会起着反作用。虽然模仿是创新的开始,但反复的模仿却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所以教法上的模仿对幼儿的发展也并非好事。
三是教材内容死板缺少新意。目前的幼儿音乐教材的内容编排也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特點,显得过于死板,教师如果严格按教材执教,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也容易让幼儿失去应有的兴趣。
以上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应当予以避免,要结合幼儿身心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给幼儿一顿适合他们需求的音乐教学“大餐”。那么如何才能给幼儿这样的“大餐”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抓住幼儿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幼儿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兴趣为支撑,失去兴趣,也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紧紧抓住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放。如何抓呢?适时更新内容和形式。幼儿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对新鲜的夸张的事物感兴趣,如对鲜艳的颜色、对夸张的动作等,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来。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成功开展教学。
内容上,要选取生动活泼的,略带故事情节的音乐,并可以适当改编。教学环节上,要注意考虑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的特点,不能一个内容持续过长时间。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增加表演性和参与性。比如我们可以选取《走路》这首歌曲来教学,这首歌曲的旋律本身已经体现了小兔子、小猫等小动物走路的不同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根据旋律进行表演,让幼儿在旋律中体会不同的走路动作的状态。如小兔子走路时的蹦蹦跳跳的样子,旋律是是以短促跳跃的节奏来表现的,而小猫走路时静悄悄的状态,旋律上是以下行渐弱的节奏来表现的。教师在演示时,就要注意把这些状态给体现出来,而且还应有相应的表情表演。
第二,抓住幼儿情感细腻的特点,加强教学的情感输入。
音乐一定要靠情感来理解,所以音乐家达尔克说:“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 故此,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显得很重要。教师一方面要用情感打动幼儿,另一方面还要让幼儿体会音乐情感,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让他们的情感可以因音乐而启动。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呢?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给他们无私的、博大的爱,让他们感觉到你的可亲可近,让他们愿意听你的,愿意模仿你,愿意向你表达。其次,教师在音乐中真性表达,要让音乐感动孩子,不妨先让音乐感动自己。再次,教师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比如带他们一同看春色,一同体会春天带来的喜悦,一同体会音乐中表现的春天的那种优美,一起闻音乐中飘然而出的春天的花香,一起闭上眼睛想像春姑娘的到来,等等。这些情感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感。
第三,抓住幼儿单纯而喜好玩乐的心理特点,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快乐因子。
音乐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娱乐活动,因此,教学中让幼儿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很重要。针对幼儿的特点,教师要多让他们听欢畅而轻快的旋律,让他们在这样的旋律中情绪受到快乐感染。
第四,抓住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
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故事性的音乐,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这种时候,教师不要程式化地教给他们特定的动作,而要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行为和表情。比如在《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中,可以让他们想象乌鸦喝水的各种状态并做相应的表演,不管表演什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或引导,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大胆的发挥。
第五,抓住幼儿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幼儿教育最忌不管个性地实施集体教育。每个幼儿出生和成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因此个性特征也就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的一些手段来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比如对于好动焦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听舒缓的音乐,注意培养他们静静地听音乐的习惯;而对于好静而内向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们多听欢快明亮的音乐,让他们随着旋律积极活动,可以培养他们敢于表达的性格。
总之,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注意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做到有趣味、有快乐,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和音乐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程英.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刘喜彦. 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