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人教版高中教材有35篇文言文(其中必修一至五有17篇文言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18篇文言文),全国高考卷也一直有19分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文言文教学课堂并不理想。客观上,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其语言体系跟日常说话不一致,导致学生惧怕文言文。主观上,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上显得单一,无法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对于文言文教学应精选哪些学习内容?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指出:“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一体”指文言文;“四面”指文言文承载着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在笔者看来,这“四面”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的精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又该以怎样的策略去达成呢?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案例谈谈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首抓“文言”,读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字词、句式,帮助学生读通文意。
首先,梳理字词有程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结合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理文言词句。正如新课标指出的:“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学生自行梳理后,要鼓励学生提出难以解释的词句,由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对于课文的重点、高考高频考点的词句,教师要进行补充、延伸。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课下注释比较详尽,在结合注释梳理后,学生提出的难解词主要有“夫晋,何厌之有?”笔者就将此作为难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重点突破。
其次,点拨字词巧指导。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解决学生难解字词时,不能直接告知文言字词的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应的推断方法(如语境推断、语法推断、成语关联、温故知新、造字方法等)推断字词的意思。这既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帮助其“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其中的造字法,该方法是从字形出发,分析词语的语义和用法,这是高中语文的必备知识。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在对造字法的讲解中,学生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有重要作用。
第三,文言翻译要重视。单个字词落实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翻译句子,翻译全文,读懂文意。课堂上可以采用翻译接龙的形式,让每个同学翻译一句,按次序轮流,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字词。课后,还可以印发无任何批注的原文,让学生在学习组长那里进行翻译,如果学生能准确地翻译出全文,说明学生将文言字词真正落实到位了。
第四,文言知识要整理。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归纳、分类,逐步领悟语文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为了将繁琐的文言知识简明化,分散的文言知识系统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文言知识整理本,将教材、试卷中涉及的文言知识,按照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分类进行整理。比如,对古代文化常识,就可以按照“古代官职”“古代官职迁谪”“古代称谓”“古代科举”“天文历法”“古代地理”“古代礼仪”等分门别类对其进行整理。学生整理的文言知识越多、越丰富,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紧扣“文章”,理清文本
文言文教学,要紧扣“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文本。文章包括文体形式、文章功能和文章结构等。
首先,要明析文体特征。虽然都属于文言文,但具体又有散文、辞赋、骈文之分。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介绍文体知识,还要紧扣文体特征,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鉴赏。例如《张衡传》属于人物传记。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象“永元中”“顺帝初”“阳嘉元年”“永和初”“永和四年”等,让学生了解“以时间为纲,串起人物的经历”是古代人物传记的常见写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术学和善理政四个方面的成就,学生从中就能发现作者详写了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科学成就,从而总结出传记的第二个特点:写人物要突出重点活动,详略得当。
其次,要明确文章功能。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言文的创作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作品的赏析中明确文章的功能。比如,《兰亭集序》主要是言志功能,表达了作者由集会盛事而引发的关于生死的感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直接表達情感的三个词,即乐、痛、悲,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乐、痛、悲的原因,最后领悟作者“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意识,以唤醒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研习章法结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言文重视谋篇布局,要求行文脉络清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行文结构。例如,《六国论》在行文结构方面具有典范性,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教学时,可以设置三个问题支架,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第一,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作者认为六国有没有可以自我保全的方法?并从“六国破灭”的故事中归结了什么历史教训?第三,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作者写《六国论》的意图。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弊在赂秦”这个观点,进而明白文章是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的,“赂者”韩魏楚因“力亏”而亡,对应第二段;“不赂者”齐燕赵因“失援”而亡,对应第三段。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找到对应的段落在第四段,从而总结出苏洵提出的六国保全方法: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即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重视人才,以六国联合兵力对抗秦国。后一问,则对应“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三个问题,根据文章背景,可知作者是以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的不可取,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也正对应了最后一段。通过对结构的梳理,学生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感悟了作者行文的严谨,也领会了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三、聚焦“文學”,感受文采
文学是指文言文的表现形式。学习文言文,在选准文本价值点的基础上,要聚焦精妙处,从文学的角度深入品析,感受文言文的独有魅力。
首先,品析遣词造句的艺术。文言文词句颇为凝练。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通过涵泳、比较、增删、讨论等方法细析含意。如《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怒马独出”中的“怒”颇值得玩味。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怒”换成“策”予以比较,学生能从中体会出“策”仅仅写出了用马鞭驱马、使马快跑的状态,而“怒”还能看到方山子奋起直追、意气风发的勇气,并能与下文“精悍之色”紧密衔接。面对好友苏轼遭遇的不平经历,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一句也很有深意。笔者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讨论,最终在师生对话中凝结了共识:一是方山子为朋友的贬谪而伤感,但又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安慰他;二是方山子想到了自己也有同样的遭遇而伤感,他深知世道浑浊,所以俯而不答。而笑的背后是方山子的豁达乐观,并非嘲笑,否则就没有下文邀请苏轼去家中的情节。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方山子形象的认识,对文章的行文布局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其次,把握文章手法的独到和精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对雍容华贵的阿房宫和宫中的奢靡生活进行了详尽的铺叙和渲染,使文章新颖别致,又精彩动人。比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句比喻,以龙喻桥,以虹喻道。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从而体会长桥与复道的巧夺天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这几句连用了几个“多于”,在排比夸张中写出了阿房宫的华丽,矛头直指秦始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修辞手法中蕴含着的爱憎和褒贬。《滕王阁序》是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名作,引经据典,囊括了历史上众多的名人典故。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体会典故运用的妙处。
第三,感知或体认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正是最易动人处。教学文言文,一定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知思想感情。《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表现了作者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祭”,体会作者对侄子十二郎的哀悼之情;再引导学生逐段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从悲哀到无涯之戚,再到无意于人世的情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逐段寻找表示时间、年龄的句子,分析数字背后隐含的信息,体会韩愈流露出的亲人早逝、聚少离多、痛失老成、宦海浮沉、儿女成立、死期未知之悲。还可以聚焦第五段,抓住文中的虚词,将虚词删去,与原文作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借虚词传递出的浓烈的悲哀之情。当然,文言文的鉴赏不仅要抓住情感,还要抓住思想内涵。如教学《陈情表》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会李密“忠孝不能两全,先尽孝后尽忠”的巧妙表达。
四、挖掘“文化”,传承文道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谈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中国人之所以是今人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和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学习才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教学时就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言文中所蕴藏的文化精髓,从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赏析形象,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文言文中,塑造了一些典型的形象,这些形象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如教学《方山子传》,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山子保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本心,和“赴世之困厄”的侠义精神。教学《大铁椎传》,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大铁椎豪爽坦诚的处事风范,和惩恶扬善的侠义品质。教学《张衡传》,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张衡潜心治学、从容淡静的治学精神,和质朴谦逊、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博大胸襟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尚境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
其次,结合故事,学习古人做事的方法。文言文的故事性强,在一些故事中也蕴含着古人的做事方法。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挖掘古人做事的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执教《庖丁解牛》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领悟庄子的人生智慧,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的问题,人也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情表》这三篇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蔺相如、李密在言语辩驳、沟通中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为人处世当中。
第三,观照全文,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既要引导学生通过曾皙描绘的一幅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的“暮春咏归图”,理解儒家以“仁政”“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也要通过孔子对弟子的臧否和评价,体会孔门教育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时,既要引导学生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也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胸有成竹、随物赋形、身与物化等美学思想。教学《归去来兮辞》,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领悟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精神。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立足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方面,开展有效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价值和魅力,并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重庆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对于文言文教学应精选哪些学习内容?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指出:“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一体”指文言文;“四面”指文言文承载着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在笔者看来,这“四面”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的精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又该以怎样的策略去达成呢?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案例谈谈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首抓“文言”,读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字词、句式,帮助学生读通文意。
首先,梳理字词有程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结合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理文言词句。正如新课标指出的:“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学生自行梳理后,要鼓励学生提出难以解释的词句,由师生共同想办法解决。对于课文的重点、高考高频考点的词句,教师要进行补充、延伸。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课下注释比较详尽,在结合注释梳理后,学生提出的难解词主要有“夫晋,何厌之有?”笔者就将此作为难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重点突破。
其次,点拨字词巧指导。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解决学生难解字词时,不能直接告知文言字词的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应的推断方法(如语境推断、语法推断、成语关联、温故知新、造字方法等)推断字词的意思。这既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帮助其“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其中的造字法,该方法是从字形出发,分析词语的语义和用法,这是高中语文的必备知识。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在对造字法的讲解中,学生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有重要作用。
第三,文言翻译要重视。单个字词落实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翻译句子,翻译全文,读懂文意。课堂上可以采用翻译接龙的形式,让每个同学翻译一句,按次序轮流,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字词。课后,还可以印发无任何批注的原文,让学生在学习组长那里进行翻译,如果学生能准确地翻译出全文,说明学生将文言字词真正落实到位了。
第四,文言知识要整理。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归纳、分类,逐步领悟语文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为了将繁琐的文言知识简明化,分散的文言知识系统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文言知识整理本,将教材、试卷中涉及的文言知识,按照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分类进行整理。比如,对古代文化常识,就可以按照“古代官职”“古代官职迁谪”“古代称谓”“古代科举”“天文历法”“古代地理”“古代礼仪”等分门别类对其进行整理。学生整理的文言知识越多、越丰富,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紧扣“文章”,理清文本
文言文教学,要紧扣“文章”,整体感知、理清文本。文章包括文体形式、文章功能和文章结构等。
首先,要明析文体特征。虽然都属于文言文,但具体又有散文、辞赋、骈文之分。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介绍文体知识,还要紧扣文体特征,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鉴赏。例如《张衡传》属于人物传记。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象“永元中”“顺帝初”“阳嘉元年”“永和初”“永和四年”等,让学生了解“以时间为纲,串起人物的经历”是古代人物传记的常见写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术学和善理政四个方面的成就,学生从中就能发现作者详写了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科学成就,从而总结出传记的第二个特点:写人物要突出重点活动,详略得当。
其次,要明确文章功能。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言文的创作都是有特定功能的。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作品的赏析中明确文章的功能。比如,《兰亭集序》主要是言志功能,表达了作者由集会盛事而引发的关于生死的感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直接表達情感的三个词,即乐、痛、悲,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乐、痛、悲的原因,最后领悟作者“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意识,以唤醒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研习章法结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言文重视谋篇布局,要求行文脉络清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行文结构。例如,《六国论》在行文结构方面具有典范性,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教学时,可以设置三个问题支架,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第一,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作者认为六国有没有可以自我保全的方法?并从“六国破灭”的故事中归结了什么历史教训?第三,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作者写《六国论》的意图。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弊在赂秦”这个观点,进而明白文章是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的,“赂者”韩魏楚因“力亏”而亡,对应第二段;“不赂者”齐燕赵因“失援”而亡,对应第三段。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找到对应的段落在第四段,从而总结出苏洵提出的六国保全方法: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即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重视人才,以六国联合兵力对抗秦国。后一问,则对应“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三个问题,根据文章背景,可知作者是以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的不可取,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也正对应了最后一段。通过对结构的梳理,学生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感悟了作者行文的严谨,也领会了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三、聚焦“文學”,感受文采
文学是指文言文的表现形式。学习文言文,在选准文本价值点的基础上,要聚焦精妙处,从文学的角度深入品析,感受文言文的独有魅力。
首先,品析遣词造句的艺术。文言文词句颇为凝练。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通过涵泳、比较、增删、讨论等方法细析含意。如《方山子传》中,“方山子怒马独出”中的“怒”颇值得玩味。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怒”换成“策”予以比较,学生能从中体会出“策”仅仅写出了用马鞭驱马、使马快跑的状态,而“怒”还能看到方山子奋起直追、意气风发的勇气,并能与下文“精悍之色”紧密衔接。面对好友苏轼遭遇的不平经历,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一句也很有深意。笔者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讨论,最终在师生对话中凝结了共识:一是方山子为朋友的贬谪而伤感,但又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安慰他;二是方山子想到了自己也有同样的遭遇而伤感,他深知世道浑浊,所以俯而不答。而笑的背后是方山子的豁达乐观,并非嘲笑,否则就没有下文邀请苏轼去家中的情节。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方山子形象的认识,对文章的行文布局也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其次,把握文章手法的独到和精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对雍容华贵的阿房宫和宫中的奢靡生活进行了详尽的铺叙和渲染,使文章新颖别致,又精彩动人。比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句比喻,以龙喻桥,以虹喻道。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从而体会长桥与复道的巧夺天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这几句连用了几个“多于”,在排比夸张中写出了阿房宫的华丽,矛头直指秦始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修辞手法中蕴含着的爱憎和褒贬。《滕王阁序》是一篇文化底蕴深厚的名作,引经据典,囊括了历史上众多的名人典故。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体会典故运用的妙处。
第三,感知或体认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正是最易动人处。教学文言文,一定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知思想感情。《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表现了作者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祭”,体会作者对侄子十二郎的哀悼之情;再引导学生逐段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从悲哀到无涯之戚,再到无意于人世的情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逐段寻找表示时间、年龄的句子,分析数字背后隐含的信息,体会韩愈流露出的亲人早逝、聚少离多、痛失老成、宦海浮沉、儿女成立、死期未知之悲。还可以聚焦第五段,抓住文中的虚词,将虚词删去,与原文作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借虚词传递出的浓烈的悲哀之情。当然,文言文的鉴赏不仅要抓住情感,还要抓住思想内涵。如教学《陈情表》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会李密“忠孝不能两全,先尽孝后尽忠”的巧妙表达。
四、挖掘“文化”,传承文道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谈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中国人之所以是今人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和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学习才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教学时就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言文中所蕴藏的文化精髓,从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赏析形象,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文言文中,塑造了一些典型的形象,这些形象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如教学《方山子传》,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山子保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本心,和“赴世之困厄”的侠义精神。教学《大铁椎传》,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大铁椎豪爽坦诚的处事风范,和惩恶扬善的侠义品质。教学《张衡传》,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张衡潜心治学、从容淡静的治学精神,和质朴谦逊、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博大胸襟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尚境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
其次,结合故事,学习古人做事的方法。文言文的故事性强,在一些故事中也蕴含着古人的做事方法。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挖掘古人做事的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执教《庖丁解牛》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领悟庄子的人生智慧,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的问题,人也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情表》这三篇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蔺相如、李密在言语辩驳、沟通中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为人处世当中。
第三,观照全文,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既要引导学生通过曾皙描绘的一幅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天下太平的“暮春咏归图”,理解儒家以“仁政”“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也要通过孔子对弟子的臧否和评价,体会孔门教育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时,既要引导学生挖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竹文化”,也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胸有成竹、随物赋形、身与物化等美学思想。教学《归去来兮辞》,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领悟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精神。
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立足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方面,开展有效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价值和魅力,并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重庆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