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1978年引进概念算起,中国现代物流业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由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物流企业群体加速成长,物流集聚区逐步形成,物流运作的设施设备、信息化水平、行业基础工作和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出现了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
物流业需求扩张与结构调整趋势
考虑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惯性难以减速,各地政府换届后发展的“冲动”更为强劲,2008年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应该超过8%的预期目标。再加上中国经济总量基数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外贸依存度较强等因素,必将带来物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据预测,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不会低于20%,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可达18%左右,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基本可以保持2007年的水平。
目前,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国际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必将推动物流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对物流需求“质”的提升要大于“量”的扩张。
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
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将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100多家企业提供了书面材料,400多人出席会议,12对著名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当场签署了合作协议。
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不少的企业特别是商贸企业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强化自身物流功能,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一些具有强势品牌的生产企业,如海尔、联想、双汇等已发展了大批连锁专卖店,并相应发展自身的物流配送网络。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总体来看,制造企业的外包意向强于流通企业。
物流企业规模化与个性化趋势
据《2007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高速增长,物流企业物流业务量上升较快。2006年调查的综合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37.9%,仓储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22%,运输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了10.3%。本次调查推出了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前50名物流企业名单,与上年名单对比,主营业务收入在30亿元以上的由13家上升到18家; 20亿元以上的由18家上升到24家;10亿元以上的由34家上升到35家;排序第50位企业由3.55亿元提高到6.22亿元。其中虽有统计范围逐步扩大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物流市场集中度提高,物流企业规模扩大的发展趋势。
物流企业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趋势
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从各行业物流费用率的差异来看,工业生产行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流通企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纺织服装日用品零售、文体用品零售、综合零售和食品饮料烟草零售行业。相对来说,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较高的行业,采用现代物流方式的压力和动力就会比较强。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全球化配置资源的推进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减弱,国外企业也会把产业转移的目标选择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国际化竞争的中国物流市场,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加快资源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随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物流业的国际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趋势
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有: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除传统的“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地以外,处于海峡西岸的厦门港、处于欧亚大陆桥最东端的连云港,特别是处于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都有大动作。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武汉周边的“两型社会”试点,辽宁中部城市群,黑龙江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等。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
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有:一是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稳步提升,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带来现代物流方式由城入乡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地向沿海外迁,以优化产业布局,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区域间物流合作逐步加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和海峡两岸的物流合作可望有实质性推动。
政策环境更加宽松的趋势
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将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提出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商务部已经出台《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各有关部门将会研究解决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交通、税收、土地和融资等现实问题,新一批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企业将获批;四是有关部门将会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化建设;五是进一步研究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推进区域间物流合作;六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品种的物流发展将得到政策扶持;七是物流标准、统计、人才教育培训及理论研究等行业基础性工作,物流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将会进一步完善。
物流经营成本的上升趋势
2008年有可能是物流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最多的一年。物流资源要素全面紧缺,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平均利润率将会进一步下降。现有的仓储能力已显不足,新建物流设施取得土地难度加大,所需费用大增;铁路运力持续偏紧,部分海运航线订舱困难,公路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车源紧张的状况;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高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操作性员工成本持续上升,稳定性下降。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性普通服务,同行间“价格战”有增无减。油价不断攀升,油价已占据运输企业总成本的35-40%,而且还不时出现加油受限的问题。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挤压,物流行业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有企业反映,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仓储企业只有3-5%,运输企业只有2-3%。在运营成本持续上升,主营业务“要价”很难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市场主体重组“洗牌”的趋势将会加速。
物流基础设施整合与规模化趋势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2007年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8万公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系统计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设18个物流中心。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按照《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将整合与建设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我国拥有1400多个港口,各类生产性泊位3575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公里。全国运输机场总数从2006年底的147个增加至152个。物流园区建设各地普遍制定了规划,已有一批投入运营。
2008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政府有关部门将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加上新一届地方政府开始工作,预计2008年各地将根据国家物流规划,制定或修订本地规划,更好地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物流优先发展的趋势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将促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便捷通道;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将支持发展关系民生的食品、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发生在2008年春节前后的雨雪冰冻灾害,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脆弱。总结抗冰救灾的经验,国家必然重视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物流信息集成化与移动化趋势
公共信息平台在经过几年探索后逐步走向成熟。一是电子商务物流平台。2007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250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25.5%;B2C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达到52.2亿元人民币,增长33.5%。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技术,发展势头很猛。二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一种是在园区内建立信息平台,让进驻企业共享信息,另一种是以园区复制的模式,即把成功的园区模式复制到其它区域,并开展联网经营。三是电子口岸平台。可以实现一个门户入网、一站式通关服务、统一用户管理,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多功能、全方位的口岸通关服务。四是政府监管物流平台。
网络运营商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纷纷将服务和竞争的触角伸向物流信息化应用市场。中国联通推出了专业服务品牌——“物流新时空”,中国移动推出了物流行业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国网通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定制整合成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推出“一站式”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移动与物流的结合,显示了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作者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民建中央物流工作小组成员、《中国物流发展报告》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