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桑曾说,一个美术家在洞察对象时,应该是一个老练的行家,而不是单纯地复制人物。美术家应该有一双敏锐的,具有洞察力的眼睛。对精神层次的捕捉。例如《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的原画,目光犀利,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如果单纯的照抄原物,就是空架子,没有那种有骨有肉的生动之感。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组织引导,观者极隐秘到另一个世界,洞察属于艺术者的精神世界。以自我在生活中的视角,结合笔者的自身阅历,并通过分析西方的画家米勒,委拉斯贵支,维米尔。当代艺术家忻东旺,刘小东,庞茂琨的艺术作品中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把握,对自我创作的启迪。
【关键词】精神;感受力;内心;个性
前言
在西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压制下,人性被隐藏了近乎千年。这是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最终在人们寻求自我,恢复人性的强烈愿望下,展开了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人性冲破了禁欲主义的禁锢,恢复了“人”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曾被压制的欲望被要求解放出来,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总是闪现着一种温暖的光辉,正是因为它是对于人之为人的解读,是人对于生命力量的追求。它蕴含着生命的本质与人之为人的存在,是人性的复现。在此基础上人性才踏上了逐渐完整与丰富的历程。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于欲望的正视,对于实现人的欲望恰到好处的呈现,既非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压制与猴灭,又绝非当代艺术中一些以人性为借口的为所欲为,既非禁欲又非纵欲。但对于其间度的拿裡,正是人性最为恳切的地方。
一、人物精神的思考
(一)何为人物精神
精神分析是一門科学体系,有弗洛伊德所创立,至今它的发展仍与弗洛伊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来自于观察,然后讲这些材料整理和解释。因此,我们把精神分析理论视为人类心理功能及其发展的一系列设想。卢梭曾说过,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人并不是年岁最长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悟的人,米勒用自己质朴真挚的绘画造型描绘他热爱的生活,农民精神世界。文艺复兴的画家的作品中,注重勇于正视生命的力量,忻东旺《相由心生》中提到,面对自然,面对生活中的模特,需要一种创造性,把握人物精神上的意义要比任何系美术技巧都要重要,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画的像。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给人的是一种感染力,在于形象所反映的精神本质。
(二)以中外古代画家的作品感受人物精神
立足于艺术史,在人物、风景、静物题材或其他题材,我们都可以从艺术画作中解读到作者传达的精神。通过这些著作,可以让观者从艺术家的角度了解到作者传达的情感,赏析名家的画作,对于感知人物精神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为了让欣赏者更直白的感受名作中的人物精神上的追求,以人物肖像为例,展开分析。
1、米勒:平民的歌者
米勒在从细小甚微的细节中发现高尚的,纯洁的精神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才能让人从心中得到共鸣,用朴实无华的画笔描绘农民中细小的琐事,有些人会认为农民的生活过于平淡,重复小事,但米勒却在平凡生活中以小见大。农民把土地视做自己的母亲,把农民精神中对土地的崇敬与依靠对话,用画笔描绘了出来。图1,一位妇女正在弯腰在水壶里倒水。不远处,几只鸭子扯着脖子叫着,一只鸭子呼动着翅膀过来,画面安静而美好。现实生活中平淡细微的小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成为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米勒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农民画家,将枯燥简朴的农民生活转换成了不平凡的艺术作品,看到了鲜活的生命,也让人看到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米勒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着悲催的农民以及对农民无限的同情,但是逆来顺受的农民已经习惯听天由命,只能用精神上去依赖宗教的无力之感。米勒艺术语言十分平静,造型概括,具有雕塑般的力量,色彩浑厚,苍茫沉寂,形式上追求浑然一体的效果和画面整体的和谐统一,充满庄重和人道主义精神。
2、委拉斯贵支:灵魂深处的凝视
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不加一丝美化,表现了教皇的残酷凶狠,不近人情,但双手的无力也暴露出了教皇英诺森精神虚弱的一面,他们把花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又不安,仿佛被人窥探了心中的秘密一般,但又装著一幅大度又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过分的像了”据说这幅画挂到墙上时,人们都需要快走几步,绕开此画,如同教皇在注视着你,委拉斯贵支用他洞查一切万物的眼睛,描绘了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了他心目中的人道精神,用当时人们所敬畏的贵族与宗教势力进行了深刻地揭露。画面上火红的红色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诱人的色调对比,笔触十分自由,展示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3、维米尔:谱写平日里生命的赞歌
维米尔被称为“谜一样的画家”,一位夫人正在窗口平静美好的读者手中的信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前面的玻璃窗映射出她较好的面容,表现出了平静安详的生活精神,生活状态不对外界所城市纷扰。描绘了荷兰资产阶级的平日里的风俗,生活状态,将劳动的女性形象,赋予诗歌一样,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让人沉醉其中。现实生活平淡细微的小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成为绘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当时17世纪的荷兰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自己的言论自由和个人信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让犹如此神的生活。他详细地描绘出中产阶级平淡生活的内在本质和人物个性。维米尔画作中华丽织品和帷幔产生的褶皱。在静默的氛围中,一支酒杯亦隐藏许多寓意,这也是中世纪以来,北方艺术总是使用物品来表达隐喻的特色。
(三)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人物精神的体现
1、忻东旺:人物中的“气势”
忻东旺在画画的时候面对即将要画的模特,他需要与模特交谈一会儿,并观察一下他们的言谈举止,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精神气质,忻东旺说过:“我画画,如同在谈心”,这也就是中国画所讲的“意在笔先”,观察中流露出的微表情,都敏锐地捕捉到,人物中的“气势”,挖掘出精神的“艺味”。忻东旺在《诚城》的作品中,捕捉到农民工心底的惆怅,对讨生活的无奈但又不得不坚持着,用笔的笔触也是类似刮墙腻子的笔触,与油画人物的特点比较切合。 2、刘小东:人性的洞察者
陈丹青说过,绘画需要一种感受力,不是美术知识与熟练,也不是美术的专业素养,是直觉,是本能,是最最鲜活的感受力,甚至是可贵的无知。这也就是他自己评价自己的西藏组画时说,我画这组画时,力求刻画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但现在我已经画不出这样的画了,因为画这幅画时,我的记忆不是很熟练,而是处于一种懵懂的探索,当他看见刘小东的画时心头一震,认为中国可能出了一个天才并急忙找到刘小东,并告诉他。把握住,坚持住这种感受,保持住,这无疑是对刘小东极大的鼓舞,够成了一段佳话。刘小东的《撑着》,一个戴着眼镜,低着头,两只手撑着栏杆,后面是楼房,楼下还有2位老人,描绘了当时时代的青年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刘小东用了一种很“稚拙”的表现手法,油画技巧与油画语言匹配。刘小东的《一公分》中写到,我到哪里喜欢转一转,熟悉一下当地,《金城小子》中写到“我用笔很慢,怕打扰到这里的尘埃”,因为这是刘小东的老家,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他希望能小心翼翼地找到儿时的感觉,当时的精神状态。但是家乡发展得太快,他小心谨慎的画,怕掺有任何不属于老家的“杂质”。
3、庞茂琨:微妙的诗意
在《折叠》系列中,庞茂琨画了一张教皇英诺森在左边,而自己跷着二郎腿坐在右边的画作。这不是对传统的不敬,而是融汇中西文化,明确前进方向,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充分吸收感悟后树立起的民族自信。卡拉瓦乔的《多疑的托马斯》中疑惑的托马斯换成了机器人,对未来全新时代的期盼,表现出了古今之外的精华,在我们吸收后,取其精华之处,加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用优化语言表现出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浮华》的油画作品一个女人的头部,一只手半条鱼,人工制作的娟花,一种随意摆放的形式,放在一片灰白的背景之中,隐喻出商业环境下的各种浮华和不确定,传达出一种麻木游离的精神状态,每一个物品都是一个角色,一个摆件,具有即时性,快餐性。龐茂琨放弃了平日里喜爱的黄金分割式构图的方式,进行了平面二维的沟通,有一种散落的感觉,缥缈荒芜的精神状态。因为鱼是会游动的,是动感的,象征在茫茫世界游离的感觉。庞茂琨敏感地把握描绘对象的情绪和神态变化,如水墨画般的油画语言。庞茂琨的作品,如同无声的哑剧,以形式化的手势和肢体语言,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气氛。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复杂感受,对于现代人生存命运的沉郁悯思,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角度展现了艺术家的内心隐秘和宁静伤感。由于庞茂琨具有心理分析特征的深入描绘,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将穿过时间的隧道,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我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及我的作品分析
(一)《写生刘阿姨》的感受
写生刘阿姨是笔者的一张写生,笔者认为写生极其重要,有着创作不可替代的作用,画中的刘阿姨是笔者的一个邻居,在画之前与模特交谈中得知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生意赔钱,生活困窘,初次当模特时有些拘谨,精神不集中,若有所思,但又不得不配合,双手交叠在一起,努力让自己看上去精神些。但是凌乱的头发和已经过时的绿色毛衣以及微蹙的眉毛显示着为生活奔波,岁月的痕迹,双手或脸颊已经变得粗糙,或许她也不知道他放松下来的样子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二)探求精神层面对我油画创作《家人》的影响
亲情的温暖是不可代替的,为了追求这种质朴的表现手法,通过老照片表达出当下的纯朴自然,幸福美满的精神世界,用自己去体会当下照片中人物的各种情绪,渴望去洞察透过相机的一刹那。去把情感在绘画中得以延续,表现手法上,人物形象朴实无华无忧无虑的精神在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不是单纯的照抄生搬,都源于最真实的情感。
一组是两位青年男子在双手揣兜对着镜头微笑的图片,正当美好,对生活充满干劲血气方刚的青年,即使在冰雕中也丝毫不感觉寒冷。第二组是一家三口,母亲与父亲环绕在自己孩子身边,孩子手中拿着玩偶,一家人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歪着头,对周围的一切却充满无穷的好奇。第三组是一对亲姐妹,大姐姐挽着着妹妹,姐姐看上去沉稳自信而大气。妹妹比姐姐比更有些青涩,这组体现了姐妹情深。第四组是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啃着一半的水果,仿佛当时正吃着正尽兴。被父母呼唤到看镜头,忽然抬头望向镜头中,自然不带一丝做作,天真灿烂的微笑,带着孩子的特有的稚嫩。创作家人的油画,主要是用于油画的艺术语言去记录,描绘当时人们内心的活动与精神世界,因为是从小陪伴着笔者成长的亲人们,所以在下笔时有温度,心中常有暖意的脸上,脸上是洋溢着幸福的。
艺术中的技巧很重要,但是精神方面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与观者有精神上的接触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是摩擦出不一样的思想上的火花,真情实感无可取代,真情会触动人心。真情不会伪装,只有真情实感才会让人回味无穷,创作中最打动人的事情竟人的周围环境,人的神态举止,笔者认为情景的构思十分重要,在笔者的创作中,情景是幸福美好淳朴的,这样的氛围打动人,让人有创作的欲望,让笔者把这种感受画下来。
而在创作中,通过人物形象建立自己的画面中,要学会风格和重组,把感受转化为情绪,由自己的绘画语言组织成画面上抓得住的东西,便成为结构组织自己的画面,之前我临摹过忻东旺和弗洛伊德的画,体会“意在笔先”动笔前先思考将眼中所看到的一些“平庸”的事物。而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画面结构,帮助我们的创作,而不是单纯的“复制”“粘贴”,那样也会失去油画创作的初衷,只是一些堆砌的色块而已。在画创作之前,笔者画了大量的家人速写,长时间的学生站在自己的绘画的作品面前,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漫画中的人物选取的代表性的人物特征进行夸张,让人印象深刻,多进行速写练习锻炼,这种概括能力让人看画有兴致的去观赏我表达的人的精神方面,所以有主要刻画人物的表情和神态。面对当代的社会,人们物化的情感需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关切“人”,并从中找回文化中的“人”的记忆;面对当代艺术环境,几近枯萎的艺术更需要人性这一丰富深邃的精神注入,丰富艺术作品内涵的同时也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艺术作品的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都是画家所真正关心的所在。长久以来,笔者都着迷于人的内在精神,通过对于人性的初步探究,笔者更加捋清了心中的脉络,希望在不断地努力下,作品可以无限的靠近心中所感知的人的精神所在。
结语
精神的感知对于人的存在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具备着人作为人的那种伟大力量的存在感,遗憾的是语言在此只显苍白。对于精神的感知是人的一个很珍贵的权利,只有在切实的感悟之下,才能真正的感觉到“人”的意义。这种感悟便要借助艺术的形式,将精神的存在传达给观者。人物精神是绘画永恒的主题,面对当代的社会,人们物化的情感需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关切等。“人”,并从中找回文化中的“人”的记忆;面对当代艺术环境,几近枯萎的艺术更需要人性这一丰富深邃的精神注入,丰富艺术作品内涵的同时也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艺术作品的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都是画家所真正关心的所在。长久以来,笔者都着迷于人的内在精神,通过对于人性的初步探究,笔者更加捋清了心中的脉络,希望在不断地努力下,作品可以无限的靠近心中所感知的人的精神所在。
作者简介:
于欣冉,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 美术,研究方向油画写实。
【关键词】精神;感受力;内心;个性
前言
在西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压制下,人性被隐藏了近乎千年。这是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最终在人们寻求自我,恢复人性的强烈愿望下,展开了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人性冲破了禁欲主义的禁锢,恢复了“人”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曾被压制的欲望被要求解放出来,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总是闪现着一种温暖的光辉,正是因为它是对于人之为人的解读,是人对于生命力量的追求。它蕴含着生命的本质与人之为人的存在,是人性的复现。在此基础上人性才踏上了逐渐完整与丰富的历程。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于欲望的正视,对于实现人的欲望恰到好处的呈现,既非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压制与猴灭,又绝非当代艺术中一些以人性为借口的为所欲为,既非禁欲又非纵欲。但对于其间度的拿裡,正是人性最为恳切的地方。
一、人物精神的思考
(一)何为人物精神
精神分析是一門科学体系,有弗洛伊德所创立,至今它的发展仍与弗洛伊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来自于观察,然后讲这些材料整理和解释。因此,我们把精神分析理论视为人类心理功能及其发展的一系列设想。卢梭曾说过,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人并不是年岁最长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悟的人,米勒用自己质朴真挚的绘画造型描绘他热爱的生活,农民精神世界。文艺复兴的画家的作品中,注重勇于正视生命的力量,忻东旺《相由心生》中提到,面对自然,面对生活中的模特,需要一种创造性,把握人物精神上的意义要比任何系美术技巧都要重要,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画的像。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给人的是一种感染力,在于形象所反映的精神本质。
(二)以中外古代画家的作品感受人物精神
立足于艺术史,在人物、风景、静物题材或其他题材,我们都可以从艺术画作中解读到作者传达的精神。通过这些著作,可以让观者从艺术家的角度了解到作者传达的情感,赏析名家的画作,对于感知人物精神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为了让欣赏者更直白的感受名作中的人物精神上的追求,以人物肖像为例,展开分析。
1、米勒:平民的歌者
米勒在从细小甚微的细节中发现高尚的,纯洁的精神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才能让人从心中得到共鸣,用朴实无华的画笔描绘农民中细小的琐事,有些人会认为农民的生活过于平淡,重复小事,但米勒却在平凡生活中以小见大。农民把土地视做自己的母亲,把农民精神中对土地的崇敬与依靠对话,用画笔描绘了出来。图1,一位妇女正在弯腰在水壶里倒水。不远处,几只鸭子扯着脖子叫着,一只鸭子呼动着翅膀过来,画面安静而美好。现实生活中平淡细微的小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成为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米勒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农民画家,将枯燥简朴的农民生活转换成了不平凡的艺术作品,看到了鲜活的生命,也让人看到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米勒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着悲催的农民以及对农民无限的同情,但是逆来顺受的农民已经习惯听天由命,只能用精神上去依赖宗教的无力之感。米勒艺术语言十分平静,造型概括,具有雕塑般的力量,色彩浑厚,苍茫沉寂,形式上追求浑然一体的效果和画面整体的和谐统一,充满庄重和人道主义精神。
2、委拉斯贵支:灵魂深处的凝视
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不加一丝美化,表现了教皇的残酷凶狠,不近人情,但双手的无力也暴露出了教皇英诺森精神虚弱的一面,他们把花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又不安,仿佛被人窥探了心中的秘密一般,但又装著一幅大度又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过分的像了”据说这幅画挂到墙上时,人们都需要快走几步,绕开此画,如同教皇在注视着你,委拉斯贵支用他洞查一切万物的眼睛,描绘了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了他心目中的人道精神,用当时人们所敬畏的贵族与宗教势力进行了深刻地揭露。画面上火红的红色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诱人的色调对比,笔触十分自由,展示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3、维米尔:谱写平日里生命的赞歌
维米尔被称为“谜一样的画家”,一位夫人正在窗口平静美好的读者手中的信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前面的玻璃窗映射出她较好的面容,表现出了平静安详的生活精神,生活状态不对外界所城市纷扰。描绘了荷兰资产阶级的平日里的风俗,生活状态,将劳动的女性形象,赋予诗歌一样,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让人沉醉其中。现实生活平淡细微的小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成为绘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当时17世纪的荷兰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自己的言论自由和个人信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让犹如此神的生活。他详细地描绘出中产阶级平淡生活的内在本质和人物个性。维米尔画作中华丽织品和帷幔产生的褶皱。在静默的氛围中,一支酒杯亦隐藏许多寓意,这也是中世纪以来,北方艺术总是使用物品来表达隐喻的特色。
(三)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人物精神的体现
1、忻东旺:人物中的“气势”
忻东旺在画画的时候面对即将要画的模特,他需要与模特交谈一会儿,并观察一下他们的言谈举止,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精神气质,忻东旺说过:“我画画,如同在谈心”,这也就是中国画所讲的“意在笔先”,观察中流露出的微表情,都敏锐地捕捉到,人物中的“气势”,挖掘出精神的“艺味”。忻东旺在《诚城》的作品中,捕捉到农民工心底的惆怅,对讨生活的无奈但又不得不坚持着,用笔的笔触也是类似刮墙腻子的笔触,与油画人物的特点比较切合。 2、刘小东:人性的洞察者
陈丹青说过,绘画需要一种感受力,不是美术知识与熟练,也不是美术的专业素养,是直觉,是本能,是最最鲜活的感受力,甚至是可贵的无知。这也就是他自己评价自己的西藏组画时说,我画这组画时,力求刻画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但现在我已经画不出这样的画了,因为画这幅画时,我的记忆不是很熟练,而是处于一种懵懂的探索,当他看见刘小东的画时心头一震,认为中国可能出了一个天才并急忙找到刘小东,并告诉他。把握住,坚持住这种感受,保持住,这无疑是对刘小东极大的鼓舞,够成了一段佳话。刘小东的《撑着》,一个戴着眼镜,低着头,两只手撑着栏杆,后面是楼房,楼下还有2位老人,描绘了当时时代的青年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刘小东用了一种很“稚拙”的表现手法,油画技巧与油画语言匹配。刘小东的《一公分》中写到,我到哪里喜欢转一转,熟悉一下当地,《金城小子》中写到“我用笔很慢,怕打扰到这里的尘埃”,因为这是刘小东的老家,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他希望能小心翼翼地找到儿时的感觉,当时的精神状态。但是家乡发展得太快,他小心谨慎的画,怕掺有任何不属于老家的“杂质”。
3、庞茂琨:微妙的诗意
在《折叠》系列中,庞茂琨画了一张教皇英诺森在左边,而自己跷着二郎腿坐在右边的画作。这不是对传统的不敬,而是融汇中西文化,明确前进方向,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充分吸收感悟后树立起的民族自信。卡拉瓦乔的《多疑的托马斯》中疑惑的托马斯换成了机器人,对未来全新时代的期盼,表现出了古今之外的精华,在我们吸收后,取其精华之处,加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用优化语言表现出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浮华》的油画作品一个女人的头部,一只手半条鱼,人工制作的娟花,一种随意摆放的形式,放在一片灰白的背景之中,隐喻出商业环境下的各种浮华和不确定,传达出一种麻木游离的精神状态,每一个物品都是一个角色,一个摆件,具有即时性,快餐性。龐茂琨放弃了平日里喜爱的黄金分割式构图的方式,进行了平面二维的沟通,有一种散落的感觉,缥缈荒芜的精神状态。因为鱼是会游动的,是动感的,象征在茫茫世界游离的感觉。庞茂琨敏感地把握描绘对象的情绪和神态变化,如水墨画般的油画语言。庞茂琨的作品,如同无声的哑剧,以形式化的手势和肢体语言,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气氛。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复杂感受,对于现代人生存命运的沉郁悯思,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角度展现了艺术家的内心隐秘和宁静伤感。由于庞茂琨具有心理分析特征的深入描绘,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将穿过时间的隧道,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我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及我的作品分析
(一)《写生刘阿姨》的感受
写生刘阿姨是笔者的一张写生,笔者认为写生极其重要,有着创作不可替代的作用,画中的刘阿姨是笔者的一个邻居,在画之前与模特交谈中得知因为今年疫情的原因,生意赔钱,生活困窘,初次当模特时有些拘谨,精神不集中,若有所思,但又不得不配合,双手交叠在一起,努力让自己看上去精神些。但是凌乱的头发和已经过时的绿色毛衣以及微蹙的眉毛显示着为生活奔波,岁月的痕迹,双手或脸颊已经变得粗糙,或许她也不知道他放松下来的样子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二)探求精神层面对我油画创作《家人》的影响
亲情的温暖是不可代替的,为了追求这种质朴的表现手法,通过老照片表达出当下的纯朴自然,幸福美满的精神世界,用自己去体会当下照片中人物的各种情绪,渴望去洞察透过相机的一刹那。去把情感在绘画中得以延续,表现手法上,人物形象朴实无华无忧无虑的精神在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不是单纯的照抄生搬,都源于最真实的情感。
一组是两位青年男子在双手揣兜对着镜头微笑的图片,正当美好,对生活充满干劲血气方刚的青年,即使在冰雕中也丝毫不感觉寒冷。第二组是一家三口,母亲与父亲环绕在自己孩子身边,孩子手中拿着玩偶,一家人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歪着头,对周围的一切却充满无穷的好奇。第三组是一对亲姐妹,大姐姐挽着着妹妹,姐姐看上去沉稳自信而大气。妹妹比姐姐比更有些青涩,这组体现了姐妹情深。第四组是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啃着一半的水果,仿佛当时正吃着正尽兴。被父母呼唤到看镜头,忽然抬头望向镜头中,自然不带一丝做作,天真灿烂的微笑,带着孩子的特有的稚嫩。创作家人的油画,主要是用于油画的艺术语言去记录,描绘当时人们内心的活动与精神世界,因为是从小陪伴着笔者成长的亲人们,所以在下笔时有温度,心中常有暖意的脸上,脸上是洋溢着幸福的。
艺术中的技巧很重要,但是精神方面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与观者有精神上的接触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是摩擦出不一样的思想上的火花,真情实感无可取代,真情会触动人心。真情不会伪装,只有真情实感才会让人回味无穷,创作中最打动人的事情竟人的周围环境,人的神态举止,笔者认为情景的构思十分重要,在笔者的创作中,情景是幸福美好淳朴的,这样的氛围打动人,让人有创作的欲望,让笔者把这种感受画下来。
而在创作中,通过人物形象建立自己的画面中,要学会风格和重组,把感受转化为情绪,由自己的绘画语言组织成画面上抓得住的东西,便成为结构组织自己的画面,之前我临摹过忻东旺和弗洛伊德的画,体会“意在笔先”动笔前先思考将眼中所看到的一些“平庸”的事物。而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画面结构,帮助我们的创作,而不是单纯的“复制”“粘贴”,那样也会失去油画创作的初衷,只是一些堆砌的色块而已。在画创作之前,笔者画了大量的家人速写,长时间的学生站在自己的绘画的作品面前,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漫画中的人物选取的代表性的人物特征进行夸张,让人印象深刻,多进行速写练习锻炼,这种概括能力让人看画有兴致的去观赏我表达的人的精神方面,所以有主要刻画人物的表情和神态。面对当代的社会,人们物化的情感需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关切“人”,并从中找回文化中的“人”的记忆;面对当代艺术环境,几近枯萎的艺术更需要人性这一丰富深邃的精神注入,丰富艺术作品内涵的同时也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艺术作品的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都是画家所真正关心的所在。长久以来,笔者都着迷于人的内在精神,通过对于人性的初步探究,笔者更加捋清了心中的脉络,希望在不断地努力下,作品可以无限的靠近心中所感知的人的精神所在。
结语
精神的感知对于人的存在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具备着人作为人的那种伟大力量的存在感,遗憾的是语言在此只显苍白。对于精神的感知是人的一个很珍贵的权利,只有在切实的感悟之下,才能真正的感觉到“人”的意义。这种感悟便要借助艺术的形式,将精神的存在传达给观者。人物精神是绘画永恒的主题,面对当代的社会,人们物化的情感需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关切等。“人”,并从中找回文化中的“人”的记忆;面对当代艺术环境,几近枯萎的艺术更需要人性这一丰富深邃的精神注入,丰富艺术作品内涵的同时也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艺术作品的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都是画家所真正关心的所在。长久以来,笔者都着迷于人的内在精神,通过对于人性的初步探究,笔者更加捋清了心中的脉络,希望在不断地努力下,作品可以无限的靠近心中所感知的人的精神所在。
作者简介:
于欣冉,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 美术,研究方向油画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