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七大古遗址探幽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兴业,“东临寒山灵水,西靠葵山峻岭,北依大容山脉,南以六万大山环绕……”南朝陈天嘉二年(561年)即置石南郡,唐朝始置兴业县。兴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人文景观以7个古遗址最为有名。
  据《兴业县志》《管林州志》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今广西广东一带建立南海、桂林、象三郡,兴业县属桂林郡。管林县属象郡。公元10年,玉林郡设广玉县。后改玉平县,位于今兴业县西北。唐鳞德二年(665年),设兴业县,辖截平、石南、兴德。次年,设管林州,辖石南、兴业、兴德、潭栗、管平,州治在兴业县铁城山古州肚,距今兴业城区7.5公里。
  铁城山在兴业乃至玉林的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明史《地理志》和《元一统志》诸书记载:此山群峰络绎,鳞叠环连,其色如铁,中间平坦。里中多石窦。泉流不涸。可容数百家,平地屹起一石峰,高百余丈。周围四壁险固如城,故日铁城山。《元一统志·湖广·郁林州山川》载:“铁围山在兴业县南五里。”唐乾封元年(666年),设营林州,州治设在铁围山,古称铁城。作为州治之地的铁城山,曾经风光无限,自古文人墨客惊赞。明兴业知县梁益作《游铁城》诗文:
  踏破苍苔一径幽,
  人间信是有丹丘。
  云开铁障千寻碧,
  泉落岩扉六月秋。
  仙鹤护巢尘不染,
  青牛出峡迹空留。
  遥闻绝顶飞霞珮,
  疑是群真拜玉旒。
  据查,梁益为广东新会人,明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任兴业知县。
  据铁城山古州岩保存的《重修古州岩碑记》和《古州岩常住田碑记》记载,从明朝开始就有僧侣居住于此。古州岩东、南、北三面秀峰环绕,奇石峭壁,林树翠绿,山花斗妍,景观诱人。从古州岩的山峰上。尤其燕山湖燕子山诸峰上。可尽览铁城风光。此风光的山峰、岩洞、湖水、田园,构成了现代版的“桃花源记”的景致。
  宋至道二年(996年)。营林州城迁往南流县,即今玉林市城区。迁州探源,据查为宋至道年間,南流县位据南流江交通要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迅速扩展成为一个岭南都会。经上疏朝廷“恩准”。古管林州城从古州肚迁至南流县,古州肚作为古管林州城从此不复。
  兴业县卖酒镇党州村,古称古党垌,建州于唐永淳元年(682年),迄今1300多年。州治即如今党州村。
  党州历史悠久,唐末期住着古党、古符人,未归皇化。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置党州,失起至年月……天宝元年以党州为宁仁郡,乾元元年复为党州。”据清光绪二十年版《郁林州志》载:唐永淳元年(682年)开古党垌立党州,建立党州、抚安、善文、字仁、安仁、古符、福阳、怀义共8县。7440人,次年析出安仁、怀义、古符、福阳,设“平琴州”,管740户;余下党州四县辖407户。至德二年(757年),抚安、安仁两县改名“抚康”“容山”,建中二年(781年),8县并为4县,两州仍合为党州。宋开宝七年(974年)废党、平二州人南流县,隶属郁林州。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徐霞客由北而南经过本村。
  党州旧址仍存留着遗址,土筑的城池墙基仍存依稀可见。东有寨岭,西有中岭寨,相传为护城兵驻扎地;中岭寨之侧面设有一个养马坡,专门饲养军马,后垦为农田,故叫“养马坡”。党州村人曾在本村庄地下发掘到不少古代的细丝纹银、铜钱、铜条,甚至军用铜鼓(现存自治区博物馆)。
  龙安镇古绿鸦冶炼遗址群,遗址东起六西村,西至绿鸦村,北至柑坡村,南至牟村山底岭,约60平方公里范围内,200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发现古绿鸦冶炼遗址,经考究,该遗址极具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是广西同类型遗址中排第一位的,在全国较有名。据文献记载,遗址始建于唐朝末年,盛于宋,衰于明。据了解。当初相关部门勘察确立的遗址保护点主要为六西村遗址、胜果寺遗址、蕨菜冲遗址、高岭遗址、冲塘岭遗址、大陂头遗址等10处,发现竖炉多座、炉址多座以及大量炉渣堆积,采集到炉渣、铁块、陶片、鼓风管和陶范残片等遗物。冶炼技术水平已达较高水平。2006年,设立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绿鸦冶铁遗址标志亭。
  说到绿鸦冶铁遗址,可以说绿鸦“铁都”冶铁的远销,催生了“岭南都会”。据《大明一统志》载:“绿鸦山在管林西北三十五里,州人于此间淘取青黄泥炼成铁铸成锅。”《舆地纪胜》载:“绿鸦场的南流县,收铁六万四千七百斤往韵州涔水场库交。”冶铁从三山江下船,沿西江而行,最终库交。管林州因冶炼和远销铁及铁产品。至使商贾云集、交易繁忙,这个时候,玉林当时的这座“岭南都会”已经构建而成。
  兴业县城隍镇新村宋朝青瓷器窑址,占地约2400平方米,发现灰坑、柱洞,出土青瓷产品。从作坊遗址考察。了解到古窑布局、烧制技术,烧制时间大约于北宋中期,晚期达到鼎盛。北宋中期,制瓷窑炉已遍布广西各地,兴业也不例外。新村丰富的陶瓷土资源,林产资源和水动力资源造就了独享的发展条件,于岭垌、山溪不少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的水轮车、水碾,蔚为壮观,燃造出大批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青瓷器。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相当精美。现古窑址仍有不少青瓷器碎片出土。从残缺器物中,可以一睹当时的制作工艺。
  在出土的青瓷器碎片中,研究发现,南宋末年制瓷业更追求质量,显示竞争激烈态势。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宋朝新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极具重要研究价值。
  兴业县洛阳镇新忠村的金鸡坪山寨(简称金鸡营)至今300多年。这是一个关于反清复明的故事。现遗址杂草丛生。
  明末崇祯年间,兴业北片旱灾严重,盗贼频现。此间,明将军谢祯奇带兵途中,发现金鸡坪背靠高坡,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于此建立兵营。至今山坡上仍有一条不长草丛的小道,村人说这是当年兵营的跑马道。内外三圈跑马道环绕着金鸡营,可见营地的严固。经明末谢将军治理,当地盗贼尽除,百姓安居乐业。金鸡营一时间闻名八方,因而众多英雄豪杰前来投靠。其中八镇将军甚为乐谈。“八镇将军”的主将叫陈五,又名陈兆典,北市镇万龙村人。至清康熙十三年。清朝派了“皇兵”数千名,开到山鸡坪。围剿金鸡营。清兵以炸药炸毁金鸡营水坝。水泊流尽,金鸡营被攻破。陈兆典等人被俘杀,谢祯奇逃出。金鸡营的遗址所在地,现今种植经济作物,其间散落的砖块和瓦片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离此地不远的一座石蓬庙,庙前的两根柱子所用的石柱墩,正是金鸡营所遗留下来的柱墩。   1979年,于金鸡营一带,村民挖出一枚“平东将军之印”铜制印章。文物古迹从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因该印章出土于金鸡营旧址,且当地曾有八镇将军驻守,当地村民和历史爱好者推测,此印章应是金鸡营被攻破时遗留下来的。现藏于玉林市博物馆。1991年经广西全区馆(所)藏一级文物专家审定会审定,定为一级文物,并定名为“明永历六年款虎钮平东将军铜印”。此印为方形,长宽各10.4厘米,高7厘米,重1460克。三层台式立虎钮,印文为阳文柳叶篆刻有“平东将军之印”。印背上端及左右两侧均有铭文款识。上端款文为“永字四千三百零九号”左侧款为“平东将军印”,右侧款文为“永历六年礼部造”,虎身刻纵向条纹。为南明永历时期的官印。直至现在,对于该印的主人,史学界众说纷纭。
  清乾隆年间,兴业县蓝靛产业,极为盛名,外销量非常大。远销广州、香港及南洋等地。民国初期,尤其吸引了不少广东客商投资兴业,大力发展蓝靛产业。年收入超100万银元,曾是兴业县官府税收的主要产业。
  葵阳镇铁南村长其塘自然村的一片玉米地,安静地隐藏着一排排完整的蓝靛染缸。染缸约50个。现今基本保存完好。这些染缸形状跟以前农家用的大水缸一样,它的中间略大于缸口与缸底,显得很有容量,原来的深度至少有两米,这是一般染缸的规格。
  据93岁的村民吴水永讲述。这些染缸至今已200多年历史。至今不少染缸坚固无损。这些染缸基本是由石灰、粘土、黄沙、黄糖、鸡蛋清和糯米搅匀后做成的,非常坚硬。观察染缸,只见染缸口、缸底较小,中间较大,染缸工艺精美、简朴。染缸的设置非常科学。从排水到放料,很有讲究。
  蓝草茎高不及1米,叶互生,7月开花,9月间收割。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色材料。收割靛叶后将其放人缸内,加冷水适量,每隔两天翻动一下,浸泡六七天,然后将靛叶捞出,将生石灰置内,再注以缸内蓝靛水,待石灰溶化后倒入缸内,不时搅动,一夜后靛凝结沉淀,除掉上面的水即成。约5公斤靛叶用石灰1公斤。可出干靛1公斤。
  染缸的作用是将一种叫蓝的植物放入缸中发酵过滤而成靛蓝,经过手工操作。将布染蓝色,色彩深蓝,不易褪色。当时的兴业靛蓝兴盛。染缸林林总总,主要的不是染了多少匹布。而是生产蓝靛这种染布的材料来销售。这种土法靛染工艺在兴业一带沿袭至上世纪70年代。
  《兴业县志》记载:“在县西南20里今铁城乡属,民元前蓝靛业兴盛,商业颇称发达,附近所产石灰,数量亦颇巨,即集散于此。民元后蓝靛业颓废。石灰滞销(此处石灰最佳,为制造蓝靛所必要)商业因之衰落已不成圩。”石灰是制造蓝靛的材料,兴业蓝靛业的发达,自然衍生出了石灰业的商机。安东村石灰山圩现仍遗留数面墙壁和几间商铺的轮廓,已残破不堪,但从残留石灰山圩的轮廓看,依稀可见当年繁荣。
  李宗仁当初的崛起与玉林极为密切。1920年8月,在第一次粤桂战争中,桂军战败,粤桂第一路边防军司令黄业兴驻防謦林(玉林),营长李宗仁驻防兴业城隍圩。1921年夏,在第二次粤桂战争中,桂军战败,粤桂第一路边防军统领李宗仁率部二次驻防城隍圩,开进六万山麓驻扎休整。不久,粤军陈炯明收编李宗仁部,驻防北流。12月李宗仁部从北流移防管林。1922年4月移防贵县,5月回防穆林,取消“粵桂边防军第三路”番号,改称“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以管林为中心,辖管林五属和贵县、桂平。现今,该遗址位于城隍镇鹿峰山,鹿峰山上构筑的防御工事和驻军营房梁氏宗祠保存较完好。李宗仁在休整期间,获当地乡绅的经济支持,为其日后崛起奠定了基业。
  城隍镇鹿峰山作为李宗仁屯兵的一个遗址,其实是由一大一小两个山谷组成,在当地。大的山谷叫姜姐寨,小的山谷叫和气山肚。两座山谷中隔着芙蓉峰。都在半山腰上。民国初年,二次粤桂战争,李宗仁兵败率残部屯兵此山,休养生息,后转败为胜,并以此为发迹点,连升“三级”。现存房屋10多间。寨内莺飞草长,杂树生花。竹树掩映间透露出石头垒成的断墙残壁,墙上用于射击的枪眼清晰可见。在山寨南边有一块高不足2米,宽却有2米见方的大石,为“点将台”。屯兵遗址被四座山峰包围着,同时也有四处隘口。其中最险峻的就是北隘谷口处。碉堡下是绝壁深渊,要上这个隘口必须经过一条有120多级石阶的古栈道,实为险绝的“一线天”。并且从下向上爬“一线天”,又必要先经一个需要弯腰才能通过一人的天然石门。现在,山上仍保留着多处哨堡、营房等旧址。古堡残墙正在重修。
  登上鹿峰山最高峰莲花山,站在山顶平台上俯视鸟瞰,六万大山绵延起伏,一望无际。莲花山顶曾是烽火台,一有敌情,一柱狼烟,座座群山,无不响应。当年李宗仁屯兵时,通往山外的只有西、北两个隘口,皆设哨卡、碉堡。只有一条可一人通过的石阶小道与和气山肚相通,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北隘谷口,有一个回音壁,极为神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