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教师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有各种教学任务要完成,语文教师普遍觉得教学进度紧,为了赶进度,某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急躁,根本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这一块的教学就如蜻蜓点水,不少教师都将宝贵的时间留给教参中提到的“知识点”,留给自认为很有可能考到的“重点”。因此,课堂上就出现老师忙分析、讲解,学生忙记考试“要点”,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训练代替教学
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语文“实践性”,常常匆忙结束课文教学,为的就是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练习,自以为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却不知这些训练占用多少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把原本非常富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变成一潭死水,大大地挫伤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课堂活动过于饱满
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很难看到孩子们静静地品读、细细地思考……原因就是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太多的教学活动,又是小组讨论,又是角色扮演,又是师生交流。真的看不到孩子思考的表情。
那么,在语文课上,到底该做什么才能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在取舍之间培养语感
教师如果面面俱到,见到什么就教什么,必然会糊成一团。崔峦老师提出:“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读、运用语言上。”我很是赞同他的观点。一篇课文对于孩子来说,要读懂并不困难,教师也只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而教这篇课文。课文仅仅是一个范本,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孩子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我以前听过两位教师上同样的课文,第一位教师花很多时间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教师不管是过渡语还是课堂语言设计都很精心,的确是充满个人独特的魅力。但再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不太能理解,反应不积极,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达不到教师期望达到的那种学习效果。而另一位教师则有取有舍,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认为美得句子或词语,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轻轻地读,细细地品味,让他们自己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最后教师再点拨分析孩子不理解的词句,并让学生明白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效果。还要告诉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特别是在写作中,如果运用修辞手法,那句子就更生动形象,写作水平就得到提升。整节课下来,教师的语言虽然算不上精彩,但课堂氛围很好,学生表现很积极、很活跃,给所有听课教师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对这两节课认真地进行思考,课堂效果如此之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第二位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小学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还要安排一些练习,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收获呢?那就应该舍去学生已经懂得的内容,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这些内容上,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品味课文里的好词好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上。所以,第二节课获得学生的认可,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这节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像这样高效率的课堂,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感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朗读过程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朗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熏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我常常从孩子朗读时的专注、投入,从孩子们朗读时写在脸上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孩子们对朗读的热爱,而多种形式的读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想,语文教师怎能剥夺他们对朗读的热爱呢?同时,孩子们的语感也在朗读声中悄然而生,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有意义得多。
三、揣摩、品味是培养语感的手段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要获得语感,必须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形成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味的重要性。的确,一味地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拖累,从而迷惑不解。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有用的真知。确实如此,班上的孩子,语感弱的往往大多是平时课堂上没有认真思考、细细品味的孩子。因此,带着孩子在课上多思考,多品味是培养语感的当务之急。
四、课内外积累促成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仅仅做到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孩子多阅读课外书。教师应让学生背诵佳文,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积淀语感,终生受益,使内显的语感素质和外显的语文能力同步提高,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2]小学语文教学.
[3]小学语文教师.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师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有各种教学任务要完成,语文教师普遍觉得教学进度紧,为了赶进度,某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急躁,根本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这一块的教学就如蜻蜓点水,不少教师都将宝贵的时间留给教参中提到的“知识点”,留给自认为很有可能考到的“重点”。因此,课堂上就出现老师忙分析、讲解,学生忙记考试“要点”,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训练代替教学
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语文“实践性”,常常匆忙结束课文教学,为的就是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练习,自以为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却不知这些训练占用多少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把原本非常富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变成一潭死水,大大地挫伤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课堂活动过于饱满
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很难看到孩子们静静地品读、细细地思考……原因就是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太多的教学活动,又是小组讨论,又是角色扮演,又是师生交流。真的看不到孩子思考的表情。
那么,在语文课上,到底该做什么才能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在取舍之间培养语感
教师如果面面俱到,见到什么就教什么,必然会糊成一团。崔峦老师提出:“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读、运用语言上。”我很是赞同他的观点。一篇课文对于孩子来说,要读懂并不困难,教师也只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而教这篇课文。课文仅仅是一个范本,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孩子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我以前听过两位教师上同样的课文,第一位教师花很多时间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教师不管是过渡语还是课堂语言设计都很精心,的确是充满个人独特的魅力。但再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不太能理解,反应不积极,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达不到教师期望达到的那种学习效果。而另一位教师则有取有舍,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认为美得句子或词语,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轻轻地读,细细地品味,让他们自己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最后教师再点拨分析孩子不理解的词句,并让学生明白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效果。还要告诉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特别是在写作中,如果运用修辞手法,那句子就更生动形象,写作水平就得到提升。整节课下来,教师的语言虽然算不上精彩,但课堂氛围很好,学生表现很积极、很活跃,给所有听课教师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对这两节课认真地进行思考,课堂效果如此之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第二位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小学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还要安排一些练习,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收获呢?那就应该舍去学生已经懂得的内容,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这些内容上,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品味课文里的好词好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上。所以,第二节课获得学生的认可,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这节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像这样高效率的课堂,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感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朗读过程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朗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熏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我常常从孩子朗读时的专注、投入,从孩子们朗读时写在脸上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孩子们对朗读的热爱,而多种形式的读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想,语文教师怎能剥夺他们对朗读的热爱呢?同时,孩子们的语感也在朗读声中悄然而生,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有意义得多。
三、揣摩、品味是培养语感的手段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要获得语感,必须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形成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味的重要性。的确,一味地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拖累,从而迷惑不解。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有用的真知。确实如此,班上的孩子,语感弱的往往大多是平时课堂上没有认真思考、细细品味的孩子。因此,带着孩子在课上多思考,多品味是培养语感的当务之急。
四、课内外积累促成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仅仅做到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孩子多阅读课外书。教师应让学生背诵佳文,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积淀语感,终生受益,使内显的语感素质和外显的语文能力同步提高,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2]小学语文教学.
[3]小学语文教师.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