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之关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教师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有各种教学任务要完成,语文教师普遍觉得教学进度紧,为了赶进度,某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急躁,根本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这一块的教学就如蜻蜓点水,不少教师都将宝贵的时间留给教参中提到的“知识点”,留给自认为很有可能考到的“重点”。因此,课堂上就出现老师忙分析、讲解,学生忙记考试“要点”,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训练代替教学
  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语文“实践性”,常常匆忙结束课文教学,为的就是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练习,自以为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却不知这些训练占用多少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把原本非常富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变成一潭死水,大大地挫伤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课堂活动过于饱满
  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很难看到孩子们静静地品读、细细地思考……原因就是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太多的教学活动,又是小组讨论,又是角色扮演,又是师生交流。真的看不到孩子思考的表情。
  那么,在语文课上,到底该做什么才能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在取舍之间培养语感
  教师如果面面俱到,见到什么就教什么,必然会糊成一团。崔峦老师提出:“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读、运用语言上。”我很是赞同他的观点。一篇课文对于孩子来说,要读懂并不困难,教师也只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而教这篇课文。课文仅仅是一个范本,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孩子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我以前听过两位教师上同样的课文,第一位教师花很多时间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教师不管是过渡语还是课堂语言设计都很精心,的确是充满个人独特的魅力。但再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不太能理解,反应不积极,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达不到教师期望达到的那种学习效果。而另一位教师则有取有舍,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认为美得句子或词语,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轻轻地读,细细地品味,让他们自己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最后教师再点拨分析孩子不理解的词句,并让学生明白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效果。还要告诉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特别是在写作中,如果运用修辞手法,那句子就更生动形象,写作水平就得到提升。整节课下来,教师的语言虽然算不上精彩,但课堂氛围很好,学生表现很积极、很活跃,给所有听课教师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对这两节课认真地进行思考,课堂效果如此之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第二位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小学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还要安排一些练习,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收获呢?那就应该舍去学生已经懂得的内容,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这些内容上,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品味课文里的好词好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上。所以,第二节课获得学生的认可,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这节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像这样高效率的课堂,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感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朗读过程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朗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熏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我常常从孩子朗读时的专注、投入,从孩子们朗读时写在脸上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孩子们对朗读的热爱,而多种形式的读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我想,语文教师怎能剥夺他们对朗读的热爱呢?同时,孩子们的语感也在朗读声中悄然而生,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有意义得多。
  三、揣摩、品味是培养语感的手段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要获得语感,必须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形成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味的重要性。的确,一味地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拖累,从而迷惑不解。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有用的真知。确实如此,班上的孩子,语感弱的往往大多是平时课堂上没有认真思考、细细品味的孩子。因此,带着孩子在课上多思考,多品味是培养语感的当务之急。
  四、课内外积累促成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仅仅做到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孩子多阅读课外书。教师应让学生背诵佳文,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积淀语感,终生受益,使内显的语感素质和外显的语文能力同步提高,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2]小学语文教学.
  [3]小学语文教师.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改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小组合作学习”,设置一些有思想性、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讨论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以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方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 学导为主 讲练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问题  初中时代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自学的方法,为后续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基础,这是培养有创新意识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南
乡土资料是指能较强地反映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特色,且与该地方有密切联系的书面或口头材料。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资料。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在政治教学中对学
摘 要: 教育中要融入爱,然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爱不是万能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全面的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理解,渴望能找到“共鸣”,渴望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关键词:学生教育 关爱 同理心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还是作为一个有着近六十名学生的班级的班主任,我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爱我的学生的,把她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关怀着。”然而,这几天,在反复研读了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向田邦子其人并简要分析其后期作品《阿哞》中特有的昭和时期的家庭特征,并结合现今日本“3·11”大地震后的具体背景,探讨日本民众在经历社会重大灾难后对于家庭的回归倾向。同时,探讨日本在“多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迅速复兴的问题。  关键词: 向田邦子 昭和时期 灾后 家庭 回归    向田邦子出生于1929年(昭和4年),逝于1981年(昭和56年)。
摘 要: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在对幸福感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职业价值观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辅导员是大
摘 要: 后现代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关键词: 母亲住宅 后现代建筑
摘 要: 综合材料的使用是在我国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综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及运用,体现出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和自我情感的表现。在雕塑艺术的表现上更趋多样化,并逐步占有一定的地位,让雕塑艺术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材料选择 雕塑创作 综合性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下,新材料不断涌现,雕塑艺术不断提高,惊世之作不断地在大环境下呈现。七年留学经历,
摘 要: 自上世纪末高校通识教育思想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通识教育探索。但是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程的开设,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相应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要培养学生通达识事理的自觉。作为通识课程,《中国文化史》的教学更应在传授学生文化史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研究文化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把握中国文化发展
由张冠英、吴永发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一册(2001年8月版)和由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2002年7月版),均选了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都江堰》一文。  《都江堰》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
摘 要: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从师资情况、学生自身问题及教材的选择方面,分析了双语教学时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对策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这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以文件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双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