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思考活动为主,让学生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积极主动地从活动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探求答案。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思考 体验式理解 探究式追问
在公开课或是优质课比赛中,课堂经常呈现出热闹、融洽的景象,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也得到一定的体现,可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在许多学校的一线课堂上,教师大都扛着“新课改”的大旗,上课的内容却仍大多以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主,学习知识经常被看作目的。如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就是只盯着中考看,只进行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带领学生疏通翻译一遍课文,接着就以讲义的形式让学生反复背诵,直到背熟为止。这样的文言教学枯燥无味、单调重复,试问学生如何会对其产生兴趣?
笔者认为,要实现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还是要坚持从学生学业发展、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去衡量阅读教学。常言道: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要从教材组织者、施教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探究者,要竭尽所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钻研、取舍和利用教材,尽量释放自身的教学智慧,钻研教材与课程标准,展开合理的创新,在不背离教材原本的理念、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会学生真正的思考。
一、在自主阅读中充分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學是特别重要的,好的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和文章的作者建立对话、交流的渠道,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自己的感悟,继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自己看书、读书,还应该由教师设计和掌控阅读活动,这就是自主阅读。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学贵有疑。自主阅读的起步阶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切入口,施以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先布置有问题的训练,继而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具体操作时先让学生在课文注释、课后思考题、工具书的帮助下展开阅读,并用笔记录下哪些地方有疑惑,有什么疑惑;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进入到文章里面,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主旨和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是怎么写的;最后依照文体特点,从运用词语、句子含义、安排段落、表达中心、表现技巧的运用等各角度展开质疑。在平常的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用一篇优秀的文章或者文中的一个精彩的片段作为例子,先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发现、解决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学习并效仿这个方法去举一反三,分析差不多的文章或者片段。比如,笔者在执教谢大光的名篇《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用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听泉的一段文字为例,先带领学生从赏析语言入手,接着分析思考本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最后感悟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模仿,再去自主阅读课文其他的精彩语段。笔者认为只有在学生真正掌握了自主阅读的方法后,教师才能够挑选一些课外类似的文章,并恰当地放手让他们进行练习。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训练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二、体验式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理解即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知识时,不只是使其熟记知识的表面意思,更要运用自己的经验,考虑到这些文本知识产生的情境,充分地来理解文本知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体验对教师提供的文章展开深层次的分析,进而促进其思考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实现体验式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这两方面展开:第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要和自己原来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让他们对文章词句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课文中的内容,而是要把《春》中的内容和自己已经学过的有关春的诗句和其他优美段落贯通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定要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浅层含义,而是能把其和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验串联起来。只有这样处理,文本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才不会是僵硬的文字符号,而是成为富有感情的符号。
三、如何提高探究式追问的有效性
教学中的探究式追问,是教师为了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和自主探究而设计的提问。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从而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训练,调动他们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但要注意探究式追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追问的质量够不够高,是否提问得当。没有效率的追问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没有任何用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从课文中寻找富有教育意蕴的教学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求知意识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好的课堂追问不能“急”“浅”“碎”。问得“急”,会促使学生着急回答,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问得“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就无法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问得“碎”,教师事先没有整体把握好教材,将其分解成很多繁琐的小问题,会使学生回答问题零散。
虽然探究式追问很难预设,但是从时机和效果上讲,探究式追问一要急中生智。教师要辨析判断课堂即时出现的问题,哪些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需要或值得去追问的。二要对症下药。成功的课堂教学证明,追问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与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生成的疑问,不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探索,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唯有这种追求状态,方能真正让学生的自主思索意识调动起来,使其思维一直处在一种紧张和高度开发的状态。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的确,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是在行动中解读“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三要雪中送炭。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或跑偏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拔刀相助”,为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作用。
以上就是笔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思考的一些初探。事实证明,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思考,让其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作者为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校长)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思考活动为主,让学生从自己现有的经验出发,积极主动地从活动中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探求答案。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思考 体验式理解 探究式追问
在公开课或是优质课比赛中,课堂经常呈现出热闹、融洽的景象,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也得到一定的体现,可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在许多学校的一线课堂上,教师大都扛着“新课改”的大旗,上课的内容却仍大多以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主,学习知识经常被看作目的。如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就是只盯着中考看,只进行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带领学生疏通翻译一遍课文,接着就以讲义的形式让学生反复背诵,直到背熟为止。这样的文言教学枯燥无味、单调重复,试问学生如何会对其产生兴趣?
笔者认为,要实现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还是要坚持从学生学业发展、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去衡量阅读教学。常言道: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要从教材组织者、施教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探究者,要竭尽所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钻研、取舍和利用教材,尽量释放自身的教学智慧,钻研教材与课程标准,展开合理的创新,在不背离教材原本的理念、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会学生真正的思考。
一、在自主阅读中充分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學是特别重要的,好的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和文章的作者建立对话、交流的渠道,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自己的感悟,继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自己看书、读书,还应该由教师设计和掌控阅读活动,这就是自主阅读。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学贵有疑。自主阅读的起步阶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切入口,施以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先布置有问题的训练,继而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质疑,发现问题。具体操作时先让学生在课文注释、课后思考题、工具书的帮助下展开阅读,并用笔记录下哪些地方有疑惑,有什么疑惑;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进入到文章里面,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主旨和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是怎么写的;最后依照文体特点,从运用词语、句子含义、安排段落、表达中心、表现技巧的运用等各角度展开质疑。在平常的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用一篇优秀的文章或者文中的一个精彩的片段作为例子,先设计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发现、解决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学习并效仿这个方法去举一反三,分析差不多的文章或者片段。比如,笔者在执教谢大光的名篇《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用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听泉的一段文字为例,先带领学生从赏析语言入手,接着分析思考本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最后感悟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模仿,再去自主阅读课文其他的精彩语段。笔者认为只有在学生真正掌握了自主阅读的方法后,教师才能够挑选一些课外类似的文章,并恰当地放手让他们进行练习。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训练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二、体验式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理解即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知识时,不只是使其熟记知识的表面意思,更要运用自己的经验,考虑到这些文本知识产生的情境,充分地来理解文本知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体验对教师提供的文章展开深层次的分析,进而促进其思考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实现体验式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这两方面展开:第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要和自己原来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让他们对文章词句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课文中的内容,而是要把《春》中的内容和自己已经学过的有关春的诗句和其他优美段落贯通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定要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浅层含义,而是能把其和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验串联起来。只有这样处理,文本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才不会是僵硬的文字符号,而是成为富有感情的符号。
三、如何提高探究式追问的有效性
教学中的探究式追问,是教师为了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和自主探究而设计的提问。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从而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训练,调动他们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但要注意探究式追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追问的质量够不够高,是否提问得当。没有效率的追问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没有任何用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从课文中寻找富有教育意蕴的教学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求知意识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好的课堂追问不能“急”“浅”“碎”。问得“急”,会促使学生着急回答,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问得“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问题,就无法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问得“碎”,教师事先没有整体把握好教材,将其分解成很多繁琐的小问题,会使学生回答问题零散。
虽然探究式追问很难预设,但是从时机和效果上讲,探究式追问一要急中生智。教师要辨析判断课堂即时出现的问题,哪些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需要或值得去追问的。二要对症下药。成功的课堂教学证明,追问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与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生成的疑问,不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探索,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唯有这种追求状态,方能真正让学生的自主思索意识调动起来,使其思维一直处在一种紧张和高度开发的状态。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的确,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是在行动中解读“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三要雪中送炭。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或跑偏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拔刀相助”,为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作用。
以上就是笔者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思考的一些初探。事实证明,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思考,让其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作者为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