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智力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克顿提出语言先于智力的观点,认为大脑突变产生语言,语言提升人类智力,让人类产生与其他物种不同的特殊行为。他首次提出线上思维与线下思维的概念,解释行为与智力的依存关系。虽然其论点和论述过程都有些许缺陷,但他的创新视角和反叛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比克顿;语言;智力;语言中心论
  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德里克·比克顿(Derek Bickerton)原是加纳海角海岸大学的英国文学教师,为克服教学中的文化障碍,遂赴利兹大学学习语言学。正是这一年的学习和探索让他发现,语言学才是自己的毕生追求。比克顿任教语言学的第一个关键任务便是解答“为何聪明的圭亚那孩子英语成绩极差”[1](1P10)。许多人认为这与他们的母语是洋泾浜语(Creole,即克里奥尔语)有关,于是比克顿从洋泾浜语入手,開始了语言学研究生涯。他先是研究洋泾浜语的起源、儿童习得这种语言的过程,然后逐渐过渡到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与进化、人类的语言习得行为与其他物种交流行为之间的差异。
  1996年,比克顿出版了Language and Human Behavior(《语言与人类行为》),此书观点新颖、言辞激烈。全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人类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比较人类语言和动物类语言的特点、发源和进化的异同;二是比较传统行为主义和语言学的论述。比克顿就语言进化以及语言与智力、思维的关系展开大胆论述,一反传统的新达尔文进化论,提出语言先于智力的观点:大脑突变产生语言,从而提升人类智力,让人类获得意识,由此拥有与其他物种不同的特殊行为。成晓光称之为“语言中心主义”,将此书(共四章)中的三章纳入《西方语言哲学教程》,足见比克顿立意之新、地位之重。本文总结比克顿的语言中心思想,分析其意义及合理性,以期为比克顿的语言观研究提供参考。
  二、语言与智力
  语言与智力一直是生物、心理和语言学界的共同话题。最初,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综合自然学科和行为主义,用科学实验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动物种群与人类的差异,强调理性、逻辑、实证。后来语言学家的加入,为这项研究注入更多社会性、文化性的思考。一直以来,受新达尔文主义影响,哲学、进化论、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人类的智力先于语言。即语言进化与其他技能进化过程相似,人类演化程度比高等灵长类动物高,发达的大脑产生高级的智力,从而将低级的动物语言演化成高级的人类语言。比克顿却不赞同这种简单的智力增长模型。他详细分析人类语言与动物交流系统的异同,又从智力的内容、用途和分类入手,解构传统的“智力产生语言”的观点。
  (一)关于语言
  人类语言和动物交流方式都是用于交际的表征系统[2](P12),但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Edward Wilson的研究表明,很多鱼类、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在交流系统丰富性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唯有人类远居所有生物之上[3]。Premack曾用黑猩猩和儿童做实验,证明动物只知道自己的思想状态,却不知其他生物是否与自己所想是否相同,也无法干涉对方的思想[4]。Dennett将这种动物交流等级称为“一级意向性(first-order intentionality)”。而人类语言至少具有三级意向性,可以讲如“我给他留了便条,让他知道,我已知道你知道这件事了”这样的语句[5]。这不只是表述丰富性的差异,更是开放性的问题。因为语言是开放系统,而动物交流方式是封闭系统[2](P16)。蜜蜂跳舞、狼群嚎叫等都只能表示在时间、空间上最直接的信息,而人类语言则不受时空限制。换言之,语言具有位移性,可以指称或谈论远离当时当地的东西[6](P2),如讲远古传说、谈国际时事等。
  此外,比克顿还认为,与动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类语言富有组合性(combined)和系统性(systematic),缺乏象似性(iconic)和梯度性(gradient)[2](P17-19)。他综合时贤的实验和研究结果,从以上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两种交流系统的差异。如:动物表达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更直接、更显而易见(鸟乍起羽毛,让身体看起来更大,表示强势或征服),同时可以通过改变音高、音长、响度、姿势等来表达情绪的变化(领头鸟的鸣叫声比鸟群其他鸟更响亮持久),但它们的表达单位为分散方式、没有系统联系,也大多无法通过组合得到新意义。
  我们认为,人类语言并非不具有梯度性。词汇重音(word stress)和音调重音(pitch accent)是自然语言韵律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前者固定作用于词汇内部,后者作用于话语层面,主要通过与语句中其他词项相比,在音高、音长以及音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显著性来体现[7](P94)。虽然比克顿举例“A l-o-o-o-o-ng journey is not necessarily longer than a long journey”[2](P19),以此证明人类语言无梯度性。但从音系学角度考虑,拖长音的“l-o-o-o-o-ng”的确有助于说话者强调旅程的时间跨度久,或路程极远,甚至表现出因无聊、尴尬、厌烦等情绪所带来的“冗长”之感。因此,我们不便绝对地否认语言的梯度性。此外,语言的象似性和任意性(arbitrary)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难题。而比克顿也只是强调动物交流方式的象似性极强,并未确认语言没有这种特质,也没有限定语言象似的维度。考虑到拟声词(如英语中的“bang”“woof-woof”,汉语中的“叮咚”“哗啦”)和复合词的构成(如英语中的“blackboard”“shepherd”,汉语中的“房车”“马路”),我们也不应绝对地否认语言的象似性。因此,比克顿所言“动物交际系统和人类语言的差别不是程度上的,而是类别上的”[2](17),似有可商榷之处。尽管如此,二者在程度和类别上的差异也足以说明人类语言的先进了。   (二)关于智力
  化石记录表明,原始人类使用的最早石器出现于两百万年前,而其他轻便的工具却是在近四万年突然出现的。在这期间,人脑大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表明,人脑在四万年前发生结构重组,导致智力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们通常通过考察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记忆力、理论论证、抽象思维、计划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来判断被试者的智力程度[8](P27)。智力涉及的方面越多,这些因素就越不可能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相较而言,更有可能发生的是,一种新的智力因素产生,从本质上拉动了其他所有因素[2](P86)。而在比克顿看来,这个因素就是语言①。也就是说,语言的突现让人类智力迅速提升。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智力是指让生物达到自动平衡(homeostasis)的方式[2](P87)。这里的平衡并非物理稳定的平衡(balance),而是生物在生态系统或社会环境中的体内稳态,即如何调整自身、更好地适应环境。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智力水平高意味着生物能在恶劣的条件下作出最好的选择,或者说,面对低智力生物能用极其简单的办法来解决的问题,高智力生物能想出更为复杂高级的解决方案[9](P12)。后半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的确有其道理。例如,刺猬遇到天敌时,会把身体团成球,让毛刺竖在外面保护自己;如果臭鼬想吃刺猬,就会排出臭气,把刺猬熏晕,让它无法抱成一团。这些都是生物本能的应激反应。反观猿猴、黑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遇到天敌时,则会使用工具或利用群体合作等手段躲避、制服天敌。这说明猿猴和黑猩猩的智力水平要比刺猬和臭鼬高,遇到同样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较后者更为复杂高级。
  显然,物种之间的智力水平差距极大。英国比较心理学家McPhail把智力分为三个层面:S-R层面(Stimulus-Response Level,刺激—反应)、S-S层面(Stimulus-Stimulus Level,刺激—刺激)和语言层面(Language Level)[10][11]。“刺激—反应”指的是生物对外界环境的直接反应,哪怕像变形虫、草履虫这种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能受物理刺激或环境酸碱度等因素影响,改变自身形状或发生运动。这种智力等级最低,为所有生物共有。“刺激—刺激”指的是生物能在两种刺激之间建立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巴甫洛夫的狗:狗闻到肉香时,唾液腺受到刺激,分泌唾液;这时摇铃,狗的听觉神经就会受到刺激。反复实验强化后,狗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也就是说,狗可以把味觉刺激和听觉刺激联系在一起。这种智力优于前者,为所有脊椎动物和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共有。最高等级的智力就是语言,只有人类才拥有。不过,包括McPhail在内的三十多位心理学家都无法对这一层面做出解释。
  (三)思维形式与表征系统
  比克顿在McPhail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新概念:线上思维(online thinking)与线下思维(off-line thinking)[2](P90-96)。线上思维指的是生物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原反应。它所依靠的是感觉系统的输入,涉及生物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如:猎物(羚羊)遇到天敌(狮子)后会下意识地逃跑,海参受到其他物体触碰后会把内脏排出体外。线下思维指的是生物在头脑和心灵内部对事物的思考。它所依靠的是语言,只涉及心智本身。如:科学家在头脑中构思实验过程,员工在会议结束后总结复盘,思考抽象问题等。二者的直接区别在于,线上思维只依靠与感觉直接相关的物体表现,而线下思维则关乎贮存于人脑中的抽象表现[2](P108)。
  比克顿进而将McPhail的三种智力层次分成两类:第一表征系统(PRS,primary representation system)和第二表征系统(SRS,secondary representation system)。“刺激—反应”与“刺激—刺激”层次均属于第一表征系统,因为二者的发生基础都需要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它们都需要利用、也只涉及线上思维。这种系统较为基础,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语言层次属于第二表征系统,涉及线下思维。因为只有人类拥有语言,所以只有人类才有这一系统。也就是说,只有人类才有线下思维。虽然没有真正直接动手做一些事情,但在头脑中可以想象那些虚拟的过程。McPhail、比克顿关于智力层次、思维形式与表征系统分析的异同,如表1所示:
  线上思维与线下思维也可以同时进行。例如,小刘开车去公司开会,同时想着该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才能让领导接受,如果老张和老李反对,他们会从哪个角度反对,自己又该怎样反驳。如此,小刘利用线下思维,以语言为载体,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不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世界。而开车涉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因此利用的是线上思维。两种思维同时进行,互不干扰。突然,车前面滚过来一个球。小刘会下意识地踩刹车,头脑中的开会场景迅速烟消云散,转而思索马路上的突发状况。使思維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正是语言。正如比克顿所说:“语言是唯一可以把我们的思想从某一特定时刻的紧急事件中解放出来的东西,而且也是可以把我们的思想组合成复杂整体的东西。”[2](P100)
  由此可见,人类优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人类有语言,具有线下思维的能力。小狮子会模仿大狮子捕猎的动作,这是求生的本能,目的是适应自然,获得前文所述的体内平衡。而儿童不仅会模仿成人的动作,还会学习其他与生存无关的技能,如弹钢琴、下围棋,这是一种文化行为,而非简单的求生行为。可以说,其他生物是通过改变基因慢慢适应环境,而人类则通过改变文化快速适应环境,而且,人类能够改造环境以满足我们的需求[2](P91)。这是线下思维“必定会引起的行为变化”。
  人类独有的线下思维可以引起人类行为的变化。由此人类可以快速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来满足自己需求。同时,行为与智力相依存,正如比克顿所言,开车和设想开会共同构建了智力行为[2](P97)。因此,行为变化也会引起智力变化,即线下思维(语言)在引起人类行为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智力的变化。成晓光对此总结说,如果没有抽象的语言进入大脑皮层,人类特殊的智力也就不存在[12](P59)。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成就了智力。   三、评论与反思
  关于比克顿对人类语言缺乏象似性和梯度性的论述,前文已稍作评论,在此不再赘述。上文重点论述了比克顿的智力观,他认为,正是语言这种智力因素拉动了其他所有因素,让人类智力迅速提升。这是比克顿的假设,也是他后续论证的大前提。可是,既然影响智力的因素众多,为何一定是语言起到颠覆性的作用呢?比克顿既没有证明其他因素(如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力,也不能让人完全信服语言与智力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毕竟“与之相关”并不等于“决定因素”。语言或许是影响智力的必要条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条件,更不可能是比克顿所称的充要条件。Robbins Burling在为《语言与人类行为》所写的书评中就提到,比克顿无法说服读者同意,句法、或者说真正的语言,就是爆发进化的触发因素[13](P365)。
  此外,考古学证据表明,人类真正的祖先智人出现于十万年前。他们已开始使用语言,也具有线下思维的能力。按照比克顿的思路,智力受语言触发而大幅提升,应同时伴有文化的痕迹。JeanAitchison在论述人类文化与语言的直接关系时指出:科技和文化的巨大进步直到距今五万年左右才真正出现,可以推知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起到了触发器的作用[14](P60)。但既然十万年前就已有语言,为何科技文化进步的爆发却迟滞了约五万年呢?比克顿的观点似乎无法解释这一事实。
  而对于比克顿的中心概念——线上思维与线下思维,争议之处似乎更多。这对概念虽经过比克顿的修订,但论述得仍不够严谨。针对边开车边构想开会场景,比克顿认为,开车是线上行为,因为它是与外界环境互动的动作;而心里想着开会是线下行为,因为它只在大脑中进行,是抽象的思维过程。但开车与走路不同。我们走路或上下楼梯时,也会遇到突发状况,比如不小心踏空台阶,这时采取抓紧扶手、用手扶地等应急措施属于线上行为。但在开车时,驾驶员不仅要知道该何时踩油门和刹车,还要提前预测路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既然涉及计划、预测、思想等抽象过程,就不可能不引入线下思维。因此,开车本身就是线上行为与线下行为的结合。有人可能会说,要把开车训练成熟练工种,就像训练巴甫洛夫的狗一样,踩油门、刹车都会变成条件反射,这就是线下思维了。不过,我们有时也会看到交通事故的新闻,新手或注意力不集中的驾驶员把油门当刹车,造成车祸。他们会辩解说,自己不是故意的,是因为紧张慌乱踩错了。显然,“故意”是有预谋的线下思维,但“无心”就是没有语言参与的线上思维吗?既然涉及到判断,无论判断结果如何,这一过程本身就已是大脑中的抽象思维了。因此,线下思维的范围似乎应该更加细化才能趋于完善。
  总的来看,比克顿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家,他主张借鉴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解释语言与智力、思维的问题。但他又不同于生物和心理学家,对语言学的论述更有其独特视角。他提出语言先于智力的观点,认为大脑突变产生语言,语言提升人类智力,让人类产生与其他物种不同的特殊行为。比克顿首次提出线上思维与线下思维的概念,用以解释行为与智力的依存关系。虽然他的中心论点和论述过程都存在一些缺陷,但比克顿勇于挑战当时十分盛行的新达尔文主义流派,采取创新视角研究语言起源问题,这些思想和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ickerton,D.Bastard Tongues:A Trailblazing Linguist Finds Clues to Our Common Humanity in the World’s Lowliest Languages[M].New York:Hill and Wan,2009.
  [2]Bickerton,D.Language and Human Behavior[M].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6.
  [3]Wilson,E.O.Animal Communication[A].In W.S-Y.Wang (ed.).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C].New York:Freeman & Co,1972.
  [4]Premark,D.“Gavagai!”or the Future History of the Animal Language Controversy[J]. Cognition,1985,(19).
  [5]Dennett,D.C.The Intentional Stance[M].Cambridge:MIT Press/Branford Books,1987.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陈虎.自然語言的重音分布及其语义解释——西方研究综述[J].现代外语,2003,(1).
  [8]Mandalaywala,T.,Fleener,C. & Maestripieri,D.Intelligence in Nonhuman Primates[A].In Goldstein,S.,Princiotta,D. & Naglieri,J.(eds.).Handbook of intelligence:Evolutionary theory,historical perspectives,and current concepts[C].New York: Springer,2015.
  [9]Zentall,T.Intelligence in Nonprimates[A].In Goldstein,S.,Princiotta,D. & Naglieri,J.(eds.).Handbook of intelligence:Evolutionary theory,historical perspectives,and current concepts[C].New York: Springer,2015.   [10]McPhail,E.Brains and Intelligence in Vertebrate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2.
  [11]McPhail,E.The Comparativ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1987,(10).
  [12]成曉光.《语言与人类行为》评介[J].当代语言学, 1999,(3).
  [13]Burling,R.Review: Language and Human Behavior[J].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1996, (2).
  [14]Aitchison,J.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Language and Intelligence
  ——A Review on Bickerton’s Phono-centrism
  Liu Han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Bickerton, language came ahead of intelligencein humans. In his view, a magic moment in the brain brought about language, which enhanced human intelligence and helped us learn special behaviors different from other species. Bickerton was the first to point out on-line thinking and off-line thinking, by which he explained the dependence of behaviors on intelligence. Though there are some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his viewpoint and defense, I still find his challenges against the Neo-Darwinism bold and creative. His methods and thought towards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re still worth of exploring.
  Key words:Bickerton;language;intelligence;phono-centrism
其他文献
摘 要:“打碎了他四个杯子”这类句式一直以来都争议不断,各家观点不一。有些学者认为“他”和“四个杯子”具有领属关系,这是一个单宾语句,“他”是指物名词“四个杯子”的定语;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动词支配的间接宾语,与受事宾语“四个杯子”一起构成双宾语。我们认为该类句式是双宾语句式。以徐杰的約束理论三原则为基础,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来具体论证说明该句式为双宾句的合理性。  关键词:双宾语结构;约束理论;
期刊
摘 要: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出发,对概念隐喻出现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隱喻发端于说话者的意向性,这一意向性确定了说话人的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同时,概念隐喻还依赖于随附性,从而创造出双重意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向性;心智哲学  近些年来,概念隐喻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强烈关注,Lakoff & Johnson[1]、Sullivan[2]、王寅[3](P599-602)、徐
期刊
摘 要:《全韵玉篇》是朝鲜时期汉文辞书的代表作,对后世朝鲜汉文辞书的编纂起着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全韵玉篇》中“……貌”术语数量很多,内容丰富,对该书中的“……貌”术语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内容特点将其归类。在这一基础上,阐述“……貌”术语在此书中的应用价值。重复出现、在内容上具有共性特点的“……貌”术语将汉字按照语义场重新归类,是在部首分类法以外对汉字的重新归纳。“……貌”术语的内容反映了
期刊
摘 要:专门用途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海汉语》则是专门用途汉语下属的专业汉语中的一门课程。专门用途汉语在加快汉语国际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大连海事大学作为国家高级航运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留学生数量较大,开设《航海汉语》课程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国内的《航海汉语》并没有较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更是空白。因此,明确《航海汉语》的定位,加强《航海汉语》课程建设,编写具有实用性系统
期刊
摘 要:汉韩同形同义成语为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提供了很多便利,但由于汉韩句法不同,有时也会对学习者在句子中的使用造成困扰。以新HSK六级词汇中的汉韩同形同义成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与韩语汉字成语在中、韩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及使用的差异,并对成语所担任的语法成分进行比较。这些成语在韩语中比在汉语中应用得更加灵活,两者的不同之处多于共同之处。这些不同也反映在教学方法、教材结构、词典例句等方面。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道经注疏数量繁多,理应是中国传统训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道经训诂却是当前中国训诂学研究的空白点。《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是南宋道士董思靖对《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的注解之书。此书偏重解释词义,兼及注音、辨字、介绍名物典制与校勘文本,对经中字词作了详细注解,于语言文字学研究颇有价值。对《解义》的训诂材料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掘以《解义》为代表的道经注疏文献的价值,阐明道经注疏文献对
期刊
摘 要:运用语料库文体学理论,以《兰亭集序》的罗经国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语料并建立语料库,借用语料库分析工具,从词汇、句子、篇章等层面对二者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罗译本忠实于原文,注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书面化色彩较浓。但句子结构和选用单词较长,用词重复,有时会造成译文冗余,增加阅读的负担。林语堂在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选用丰富、精炼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译文简洁凝练,口语化较为突出
期刊
摘 要:唐代碑刻文字众体兼具,讹俗满目,给文字释读带来很大困难。唐《□士华墓志》兼杂篆、隶、楷多种字体,个别文字形变怪异,加之各家所据拓片完整和清晰程度不一,其录文质量参差不齐,文字缺误问题较严重。依据精善拓本,辑合校勘并补正已有录文中的文字缺误凡16例。提高碑刻文字释读准确度的方法大致有五:注意利用不同版本的拓片;注意区分同形字;注意利用碑志文字讹混通例;注意考证人物典制;注意利用碑志行文体例。
期刊
摘 要:将《训蒙字会》中“宫宅”类字的义项与《说文解字》《玉篇》进行对比,可知在字义收录过程中,《训蒙字会》不仅受到《说文解字》《玉篇》的影响,而且还极有可能受到《资治通鉴》《广韵》《集韵》等诸多中国传世古籍的影响。《训蒙字会》义项较《说文解字》《玉篇》出现变化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该字引申义多收或未收,或只收其引申义。但也有《训蒙字会》所收的某字义项在现可查到的中国传世文献中无法找到其根据来源,
期刊
摘 要: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韩语的语序虽然和中国不尽相同,但韩文的汉字和语法却与汉语极为类似。通过多年在韩国的汉语教学经验,当把韩国语翻译为汉语时,会发现韩国语中否定副词的使用对汉语否定副词的使用有参照作用,即“不”和“没(有)”的使用上可以以“时间点”和“时间段”来界定。具体来说,“不”否定的是一个“时间段”的持续情况,而“没有”否定的是一个“时间点”的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