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但从效果来看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教育制度障碍是一个关键因素。
首先,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尤其是财政政策消解了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动力与激情。在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各个地区的教育经费差距越拉越大,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更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城镇重点学校为了保持高升学率以维护其“声誉”和既得利益,处于对课程改革风险的疑惧和对娴熟的旧的教学模式的眷恋,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缺乏动力与热情。而农村学校、非重点学校则既缺少必要的财政支持,同时为了生存又不得不以匮乏的资源与重点学校雄厚的资源竞争,其成效自然有限。
其次,现行课程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决心和信心。尽管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就宣布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一些管理部门仍然难以割舍课程管理权力。结果,学校因缺乏必要的课程支配权而只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大纲,强化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过度依赖,泯灭了学校、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热情。
第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和教师难以大胆放手改革。尽管也有不少勇于吃螃蟹的教师,但迫于家长的压力,大多数教师也只好“知难而退”。
第四,学校管理体制中的权力主义排斥着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长宫意志、个人意志束缚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广大教师的主动性,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第五,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时时刺激着人们为了生存或步入上层社会而努力,由此加剧了教育的恶性竞争,导数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变得十分恶劣。
首先,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尤其是财政政策消解了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动力与激情。在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各个地区的教育经费差距越拉越大,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更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城镇重点学校为了保持高升学率以维护其“声誉”和既得利益,处于对课程改革风险的疑惧和对娴熟的旧的教学模式的眷恋,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缺乏动力与热情。而农村学校、非重点学校则既缺少必要的财政支持,同时为了生存又不得不以匮乏的资源与重点学校雄厚的资源竞争,其成效自然有限。
其次,现行课程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决心和信心。尽管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就宣布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一些管理部门仍然难以割舍课程管理权力。结果,学校因缺乏必要的课程支配权而只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大纲,强化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过度依赖,泯灭了学校、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热情。
第三,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和教师难以大胆放手改革。尽管也有不少勇于吃螃蟹的教师,但迫于家长的压力,大多数教师也只好“知难而退”。
第四,学校管理体制中的权力主义排斥着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长宫意志、个人意志束缚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广大教师的主动性,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第五,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时时刺激着人们为了生存或步入上层社会而努力,由此加剧了教育的恶性竞争,导数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外部环境变得十分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