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地域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地域文化的载体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笔者认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可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关键词: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该地域的气候及其自然环境,发挥景观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该地域的人文环境,景观的效果会更加美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一种引导性,不考虑地域文化的景观是不成功的景观。
一、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内涵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景观是人们所向往的自然,人类的栖居地,人造的工艺品,它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也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地域文化是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二、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作用
(一)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
(二)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三)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土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土地上的烙印。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和谐景观并不是历来如此,也决非永远如此,正是在与自然力的不断协调过程中,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最终自然教会了人如何进行生态的节制。
三、景观设计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发展
中国地域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地域文化的载体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笔者认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可以有机结合,主要通过合理运用三个元素,即城市文脉、地方素材和民风民俗。
(一)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以及社会人文背景。其显性形态包括人、建筑、景观及环境中的各种可见要素;隐性形态指那些对城市形成与发展有潜在深刻影响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习俗。如何将历史文脉有机的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以河北省承德为例,承德坐落在群山之中,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规划建设作为中国传统山水景观的范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原本以其凉爽的自然气候条件,一直是清朝皇家避暑胜地。近年来,城市气温在不断上升,城市在不断扩张,高楼越来越多,阻挡了山庄内空气的流通;水库的建设,截断了承德内部水系的水源,因山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局部气候就逐年改变。因为不懂其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把它和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一味追求政绩的直接后果。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要知道当地有什么样的历史文脉,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这样的文脉,而别的地方没有,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从而,才能够真正保留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的发展富有个性和魅力。
(二)地方素材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
景观设计中配置植物不能像在建植物园,种类越多越奇越好,而是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在植物的配置上有地方特色能独成一景,而“舍近求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了“不伦不类”的最佳诠释。中国优秀古典园林中,树木品种大多有自己的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拙政园的枇杷园、“柳荫路曲”诸景更是以植物为景点。后来园中植物种类变多变杂,反而各园个性渐少。其“园因景胜,景因园异”的特点也因之而失色不少。再则,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的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反之南树北迁、西石东用,这些违法自然生长法则的做法,其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方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此外,还有很多各地民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中国人所共同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福建省浦城,女子过中秋必须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等等。我们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各地方的民风民俗这些文化元素,则不仅可以很好的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且设计本身亦可独步于诸多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尹影.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15).
关键词: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该地域的气候及其自然环境,发挥景观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该地域的人文环境,景观的效果会更加美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一种引导性,不考虑地域文化的景观是不成功的景观。
一、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内涵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景观是人们所向往的自然,人类的栖居地,人造的工艺品,它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也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地域文化是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二、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作用
(一)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
(二)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三)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地域文化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土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土地上的烙印。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和谐景观并不是历来如此,也决非永远如此,正是在与自然力的不断协调过程中,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最终自然教会了人如何进行生态的节制。
三、景观设计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发展
中国地域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地域文化的载体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笔者认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可以有机结合,主要通过合理运用三个元素,即城市文脉、地方素材和民风民俗。
(一)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以及社会人文背景。其显性形态包括人、建筑、景观及环境中的各种可见要素;隐性形态指那些对城市形成与发展有潜在深刻影响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习俗。如何将历史文脉有机的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以河北省承德为例,承德坐落在群山之中,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规划建设作为中国传统山水景观的范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原本以其凉爽的自然气候条件,一直是清朝皇家避暑胜地。近年来,城市气温在不断上升,城市在不断扩张,高楼越来越多,阻挡了山庄内空气的流通;水库的建设,截断了承德内部水系的水源,因山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局部气候就逐年改变。因为不懂其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把它和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机联系起来,一味追求政绩的直接后果。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要知道当地有什么样的历史文脉,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这样的文脉,而别的地方没有,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从而,才能够真正保留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的发展富有个性和魅力。
(二)地方素材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
景观设计中配置植物不能像在建植物园,种类越多越奇越好,而是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在植物的配置上有地方特色能独成一景,而“舍近求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了“不伦不类”的最佳诠释。中国优秀古典园林中,树木品种大多有自己的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拙政园的枇杷园、“柳荫路曲”诸景更是以植物为景点。后来园中植物种类变多变杂,反而各园个性渐少。其“园因景胜,景因园异”的特点也因之而失色不少。再则,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的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反之南树北迁、西石东用,这些违法自然生长法则的做法,其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方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此外,还有很多各地民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中国人所共同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福建省浦城,女子过中秋必须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等等。我们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各地方的民风民俗这些文化元素,则不仅可以很好的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且设计本身亦可独步于诸多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尹影.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