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质是对教与学关系的调整,由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为核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素质型教学转变,突出教学设置的开放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及能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立足方法论为教育改革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效加持。小学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导向构建课堂教学,无疑是打破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虽然在新课改加持之下,全人教育成为普遍共识,小学体育逐渐摆脱教育边缘化境地,但是传统课堂组织构建的局限性随之日益凸显,影响体育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小学体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的日常体育运动行为。但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受教育大纲的框架束缚,与日常生活存在明显的脱节,现实指导作用较为薄弱。第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小学体育是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反复的运动训练达到教学目的,机械、单一的教学方式枯燥且低效,极易让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又苦又累的错误认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及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削弱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配合度。由此可见,立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新时期教学要求,加快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优化势在必行。
2 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策略
2.1 秉持生活即教育,拓展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力求冲破模式化框架的桎梏,融合日常生活资源,丰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加快体育教学的落地,促使学生将体育意识及体育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之中。第一,借助生活事物传递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事物作为道具,设计趣味性的体育运动游戏。例如,创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完成竞走或是慢跑等活动,在运动路线上设置人行横道、红绿灯,在遵循交通规则的基础上,保证动作的规范性。将枯燥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学习融入趣味性的生活场景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感知体育运动与生活的关联性。第二,依托生活实例培养体育精神。例如,讲解职业体育运动员的奋斗事迹,又或是播放激烈的体育运动竞赛视频资料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与探讨。引发学生的共情之感,促使学生正确认知体育学习的意义,领会体育运动精神,调动体育运动的自觉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2 遵循社会即学校,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
在传统教育观念之下,学校与社会呈现割裂状态,学校素来有“象牙塔”之称,高分低能称为学生的共性问题。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社会即学校观点,有效冲击了闭塞的教学构建模式。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依托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搭建沟通社会的实践通道,促使学生形成争取的体育价值观。一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例如,教师组织“二十天运动竞赛”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擅长的运动项目每天坚持打卡运动,如晨跑、俯卧撑、跳舞、羽毛球等等,不限定运动形式,促使学生将体育运动渗透至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实现建立运动习惯以及强身健体的双重教育效果。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例如,全民运动会、马拉松比赛、青少年足球赛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磨炼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体育教学提供支持。同时,让学生感知体育竞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充分展现小学体育的教育价值。
2.3 落实教学做合一,实施引导式课堂教学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终极目标相契合。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落实教学做合一是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构建引导式课堂教学,有效平衡教以及学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组织“障碍跑”教学时,首先,教师针对障碍跑的技巧,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其次,教师设置斜坡、丝网、路障、石块等障碍物,让学生分小组思考并探讨安全且快速跨越障碍的方法,并进行阐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消除错误或危险的运动方式,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帮助各小组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最后,教师以小组接力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所设想的方案进行具体实践,掌握障碍跑的运动技巧,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教师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实现以思引学,在学中做,获取相应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组织构建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不足,欠缺运动自觉性是小學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体育课堂组织构建注入新鲜血液,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因此,教师应深刻领会生活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效融入体育教学之中,构建生动、有趣且高效的体育课堂,促进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长春中心小学)
1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虽然在新课改加持之下,全人教育成为普遍共识,小学体育逐渐摆脱教育边缘化境地,但是传统课堂组织构建的局限性随之日益凸显,影响体育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小学体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的日常体育运动行为。但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受教育大纲的框架束缚,与日常生活存在明显的脱节,现实指导作用较为薄弱。第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小学体育是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反复的运动训练达到教学目的,机械、单一的教学方式枯燥且低效,极易让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又苦又累的错误认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及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削弱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配合度。由此可见,立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新时期教学要求,加快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优化势在必行。
2 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策略
2.1 秉持生活即教育,拓展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力求冲破模式化框架的桎梏,融合日常生活资源,丰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加快体育教学的落地,促使学生将体育意识及体育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之中。第一,借助生活事物传递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事物作为道具,设计趣味性的体育运动游戏。例如,创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完成竞走或是慢跑等活动,在运动路线上设置人行横道、红绿灯,在遵循交通规则的基础上,保证动作的规范性。将枯燥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学习融入趣味性的生活场景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又能够让学生感知体育运动与生活的关联性。第二,依托生活实例培养体育精神。例如,讲解职业体育运动员的奋斗事迹,又或是播放激烈的体育运动竞赛视频资料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与探讨。引发学生的共情之感,促使学生正确认知体育学习的意义,领会体育运动精神,调动体育运动的自觉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2 遵循社会即学校,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
在传统教育观念之下,学校与社会呈现割裂状态,学校素来有“象牙塔”之称,高分低能称为学生的共性问题。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社会即学校观点,有效冲击了闭塞的教学构建模式。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依托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搭建沟通社会的实践通道,促使学生形成争取的体育价值观。一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例如,教师组织“二十天运动竞赛”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擅长的运动项目每天坚持打卡运动,如晨跑、俯卧撑、跳舞、羽毛球等等,不限定运动形式,促使学生将体育运动渗透至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实现建立运动习惯以及强身健体的双重教育效果。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例如,全民运动会、马拉松比赛、青少年足球赛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磨炼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体育教学提供支持。同时,让学生感知体育竞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充分展现小学体育的教育价值。
2.3 落实教学做合一,实施引导式课堂教学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终极目标相契合。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落实教学做合一是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构建引导式课堂教学,有效平衡教以及学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组织“障碍跑”教学时,首先,教师针对障碍跑的技巧,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其次,教师设置斜坡、丝网、路障、石块等障碍物,让学生分小组思考并探讨安全且快速跨越障碍的方法,并进行阐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消除错误或危险的运动方式,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帮助各小组形成最终的实施方案。最后,教师以小组接力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所设想的方案进行具体实践,掌握障碍跑的运动技巧,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教师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实现以思引学,在学中做,获取相应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进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组织构建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不足,欠缺运动自觉性是小學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体育课堂组织构建注入新鲜血液,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因此,教师应深刻领会生活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效融入体育教学之中,构建生动、有趣且高效的体育课堂,促进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长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