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只有了解这些误区,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摒弃才能更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
[关键词]义务教育 校际均衡 误区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战略实施至今,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作为一项价值观念已经被很多人所认同,部分薄弱学校得到改造。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
一、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理论困惑
1.反对论调仍有市场。首先,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着部分人对义务教育的看法。他们仍然把义务教育看作是筛选性的教育、精英式的教育。社会上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坚持“好学生应上好学校,差学生应上差学校”的观点,主张“义务教育校际非均衡发展论”。其次,一部分人因为其子女已经进入所谓的“好学校”,或其有能力将其子女送入“好学校”,担心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会影响到自己子女的“光明前途”而反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再次,有些“好学校”的校长因为已经从中获得了某些利益或权力,怕学校均衡发展后会失去这些权力或利益的原因,而反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2.均衡发展就是平均分配。当前,我国存在着一种以支持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为口号,实质上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的“庸俗均衡主义”。持“庸俗均衡主义”的人认为,只有校际间在硬件设备、师资队伍、经费和生源等方面实行平均分配才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众所周知,校际间可以实现硬件设备和经费的“平均分配”,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师资队伍和生源的平均分配。其实,持“庸俗均衡主义”论调的人是把均衡发展与绝对平均主义等同起来,并在这一前提下,否定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可行性。
3. 硬件均衡就是均衡发展。对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认识,社会上还存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仪器)比的是排场,有钱就行,而软件(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才是学校的魂。有了魂以后,学校破就破点,无所谓。这种认识显然是把校际均衡发展断章取义为软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虽然,软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的确是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一定是要建立在硬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解决不了硬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就无法实现软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这种只重视软件而忽视硬件建设的论调很有可能导致实践中对薄弱学校建设的不闻不问。
总体看来,当前之所以还有部分人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存在排斥心理与反对论调,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理解还有困惑、争论和不足之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树立一个科学的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观来统一认识,并使之成为人们所坚持的理念。
二、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实践误区
在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理论认识上的困惑以及均衡发展策略上的误区,难免导致一些地区在实践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活动中,产生某些误区和不合法行为。
1.“名亡实存”的重点校工程。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大家不再提建设重点学校了,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相形式。比如,在有的省市,大搞等级学校评比,学校分为省一级、市一级、区(县)一级和普通学校,各等级学校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投入。有的地方先以很大的经费建造超豪华的“窗口学校”,继而每年又以数倍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经费投入窗口学校,以维持其豪华设备设施的运转。总的看来,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学校,但是重点学校却仍然以“示范校”、“特色校”等形式在各个大中城市中存在着。而且,这些学校仍享有某些特殊的教育政策。
在实践中大搞各种变相的“重点学校”工程不但不利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实现,反而会进一步使得学校之间原有的差距加大,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实际上,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示范校只是软件上的。任何硬件标准建设的示范校,都没有示范意义。因为其他学校永远学不会、永远不可能普及,所以只能是少数人受益。
2.“治标不治本”的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硬件设施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校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在我们改造薄弱学校的实践中,却存在着重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的问题。例如,在有关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宣传报道中,多数都是对投入多少经费、修建多少校舍、添置多少仪器等说得很具体,而对于软件方面的报道则较为概括或一带而过。
其实,这种单纯追求学校发展规模的做法是很片面的,它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薄弱学校的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校际的均衡发展。相对均衡的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等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仅仅只有硬件设施上的均衡,还称不上是完整的均衡发展。完整的均衡发展要求通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切实改变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事实上,义务教育校际是否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校间师资力量是否均衡。而且,薄弱学校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办学条件不达标,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和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缺乏发展潜力。因此,建设薄弱学校不能简单地以改造学校硬件设施为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等。只有这样,薄弱学校才能够真正具有发展潜能,从而真正摆脱薄弱的帽子。也只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3.“改制学校”的异军突起。要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进行改革。国内外的很多经验都表明,改革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才能进行。但是,我们提出的办学体制改革如试行“改制”等方式,却是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虽然,办学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约束导致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误区和不合法行为。
在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浪潮中,“改制学校”作为改造薄弱学校、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兴起。所谓“改制学校”,是将师资、生源、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较差的薄弱学校与传统重点学校“联姻”而变成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的学校。可以说,这种举措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校或热点学校转制的做法,从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名校转制后的高额费用,无疑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校改制的做法最初是为了解决薄弱学校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生了与原有目的相背离的种种行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借着办学体制改革之招牌,许多改制学校利用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名校品牌,通过“一校二制”、“校中校”等方式,收取高价学生来争夺提供优质资源的额外资金。“改制”的初衷丧失,“改制”成为一些学校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手段。随着学校收费越来越高,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另一方面,虽然说改制学校出现后,家长有了选择的自由,可实际上所谓的自愿择校与硬从家长腰包里把钱掏出来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说,虽然改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某些薄弱学校,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实际上又强化了择校风。
其次,“改制”并没有真正解决校际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反而使之越拉越大。改制学校的出现使少数有钱有权的人垄断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政策受到严重冲击,从而扩大了教育不公平,加剧了教育的不正当竞争。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义务教育 校际均衡 误区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战略实施至今,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作为一项价值观念已经被很多人所认同,部分薄弱学校得到改造。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
一、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理论困惑
1.反对论调仍有市场。首先,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着部分人对义务教育的看法。他们仍然把义务教育看作是筛选性的教育、精英式的教育。社会上仍有为数不少的人坚持“好学生应上好学校,差学生应上差学校”的观点,主张“义务教育校际非均衡发展论”。其次,一部分人因为其子女已经进入所谓的“好学校”,或其有能力将其子女送入“好学校”,担心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会影响到自己子女的“光明前途”而反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再次,有些“好学校”的校长因为已经从中获得了某些利益或权力,怕学校均衡发展后会失去这些权力或利益的原因,而反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2.均衡发展就是平均分配。当前,我国存在着一种以支持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为口号,实质上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的“庸俗均衡主义”。持“庸俗均衡主义”的人认为,只有校际间在硬件设备、师资队伍、经费和生源等方面实行平均分配才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众所周知,校际间可以实现硬件设备和经费的“平均分配”,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师资队伍和生源的平均分配。其实,持“庸俗均衡主义”论调的人是把均衡发展与绝对平均主义等同起来,并在这一前提下,否定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可行性。
3. 硬件均衡就是均衡发展。对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认识,社会上还存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仪器)比的是排场,有钱就行,而软件(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才是学校的魂。有了魂以后,学校破就破点,无所谓。这种认识显然是把校际均衡发展断章取义为软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虽然,软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的确是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一定是要建立在硬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解决不了硬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就无法实现软件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这种只重视软件而忽视硬件建设的论调很有可能导致实践中对薄弱学校建设的不闻不问。
总体看来,当前之所以还有部分人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存在排斥心理与反对论调,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理解还有困惑、争论和不足之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树立一个科学的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观来统一认识,并使之成为人们所坚持的理念。
二、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实践误区
在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理论认识上的困惑以及均衡发展策略上的误区,难免导致一些地区在实践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活动中,产生某些误区和不合法行为。
1.“名亡实存”的重点校工程。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战略的提出,大家不再提建设重点学校了,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相形式。比如,在有的省市,大搞等级学校评比,学校分为省一级、市一级、区(县)一级和普通学校,各等级学校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投入。有的地方先以很大的经费建造超豪华的“窗口学校”,继而每年又以数倍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经费投入窗口学校,以维持其豪华设备设施的运转。总的看来,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学校,但是重点学校却仍然以“示范校”、“特色校”等形式在各个大中城市中存在着。而且,这些学校仍享有某些特殊的教育政策。
在实践中大搞各种变相的“重点学校”工程不但不利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实现,反而会进一步使得学校之间原有的差距加大,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实际上,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示范校只是软件上的。任何硬件标准建设的示范校,都没有示范意义。因为其他学校永远学不会、永远不可能普及,所以只能是少数人受益。
2.“治标不治本”的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硬件设施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校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在我们改造薄弱学校的实践中,却存在着重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的问题。例如,在有关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宣传报道中,多数都是对投入多少经费、修建多少校舍、添置多少仪器等说得很具体,而对于软件方面的报道则较为概括或一带而过。
其实,这种单纯追求学校发展规模的做法是很片面的,它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薄弱学校的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校际的均衡发展。相对均衡的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等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仅仅只有硬件设施上的均衡,还称不上是完整的均衡发展。完整的均衡发展要求通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切实改变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事实上,义务教育校际是否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校间师资力量是否均衡。而且,薄弱学校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办学条件不达标,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和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缺乏发展潜力。因此,建设薄弱学校不能简单地以改造学校硬件设施为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等。只有这样,薄弱学校才能够真正具有发展潜能,从而真正摆脱薄弱的帽子。也只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
3.“改制学校”的异军突起。要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进行改革。国内外的很多经验都表明,改革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才能进行。但是,我们提出的办学体制改革如试行“改制”等方式,却是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虽然,办学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约束导致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误区和不合法行为。
在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浪潮中,“改制学校”作为改造薄弱学校、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兴起。所谓“改制学校”,是将师资、生源、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较差的薄弱学校与传统重点学校“联姻”而变成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的学校。可以说,这种举措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校或热点学校转制的做法,从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名校转制后的高额费用,无疑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校改制的做法最初是为了解决薄弱学校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生了与原有目的相背离的种种行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借着办学体制改革之招牌,许多改制学校利用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名校品牌,通过“一校二制”、“校中校”等方式,收取高价学生来争夺提供优质资源的额外资金。“改制”的初衷丧失,“改制”成为一些学校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手段。随着学校收费越来越高,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另一方面,虽然说改制学校出现后,家长有了选择的自由,可实际上所谓的自愿择校与硬从家长腰包里把钱掏出来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说,虽然改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某些薄弱学校,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实际上又强化了择校风。
其次,“改制”并没有真正解决校际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反而使之越拉越大。改制学校的出现使少数有钱有权的人垄断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政策受到严重冲击,从而扩大了教育不公平,加剧了教育的不正当竞争。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