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问中国古代的知识份子们内心渴望什么,那么我们收到了两套答案。一套是放在祭坛或者宗庙里顶礼膜拜的先忧天下的情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而另一套答案无疑真实得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并不是对等的关系。有了金钱,那么就拥有了美女,但不一定有功名;有了功名什么都有了;没有功名或者财富,才子们兴许还能与美女“红楼隔雨相望冷”,或者红袖添香,傍读到天明。可见,“颜如玉”的成本最低。“她”是贫弱书生枯燥而沉闷生活的安慰药,一丝温暖的亮色,一份甜蜜的鼓励。然而,好男儿们梦想远大,始终不能摆脱功名与财富的诱惑。“颜如玉”不仅承担了美貌的神话,还在功名与财富等问题上给男人们各种不计回报的付出。
“颜如玉”大量存在于中国唐宋以后的戏曲与小说作品当中,这些作品的模式是才子佳人大团圆。那么“颜如玉”式的佳人们与其他的佳人有什么区别呢?她们显然不是《诗经》中“窈窕淑女”或者“在水一方”的佳人的简单延续。《诗经》中的女性单纯,明净,尽管作品存在着一个男性视角,但仍然有她们自身的追求和女性的声音。而唐宋以后,佳人们开始完美得可怕。她们倾国倾城,花样年华;她们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她们不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就是财主的女儿,或者干脆是个仙子或妖精,拥有法力,想有什么就有什么,而且不会老,她们看中的男人也就顺便不会老。但是她们所有的完美都大方地献给了贫寒,文弱的书生,准确的说是无聊,平庸的中国男人。反过来,她们的各种好处如果不奉献给书生那么也就不符合男人心中的完美了。“颜如玉”们普遍倾心于书生的现象后来被称为“女强男弱”。翻开中国古代叙事作品,几乎每一个平庸男人背后,都有着一个高质量的女人。也就是说,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天鹅自己想靠近癞蛤蟆,让癞蛤蟆通吃,从而让癞蛤蟆感觉到自己的魅力非凡。当然男性书写自己的时候,还是费尽心机的粉饰自己的出众的才华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完美的但千篇一律的男性角色——才比子建,貌如潘安。
白蛇怎么可能会爱上许宣这样懦弱的男人?崔莺莺会为一个一无所有的张生奉献初恋——如果张生不捞个状元,或者中途跑掉,那么这位大家闺秀的结果无非是粉身碎骨。至于《聊斋》里的妖精与仙子们个个主动向才子们求爱,仿佛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一样的恐慌。在现实的生活中,再笨的女人对于自己的婚恋也是精明的。
为什么中国文人在作品中会有这样一厢情愿想像和自我蒙蔽,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像是在书写一个巨大的可观的辉煌的白日梦,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中一再出现那些令人不可理喻的女人?从整体而言,这是中国古代的整个社会环境造成文人内心紧张不安,恐惧无奈,卑怯感伤的心态,而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平凡,从而希望“颜如玉”们珍惜他们,重视他们,通过这种幻想逃避自己的种种无能的迹象并且使自己得到一种虚幻的强大,安慰,满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人没有健全心态,健康人格的在文学中的反映。他们笔下的女人的美好,不是因为他们进化到了尊重女性的地步,恰恰相反,这是他们自身人格的退化。女人的美德和美丽全是为了他们而服务的。他们不打算去学会爱和尊重,但固执的要求对方去爱他们,呵护他们。很多没有断奶的小孩总是渴望他们年轻美丽的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哄着他。总之他们不想承担任何东西。而在现实中,男人要获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妓女的注目,其实至少也得耗费点银子的。
“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为什么中国文人笔下少有敢于承担的人呢。在西方,两个血气方刚的男人为了佳人一笑,你死我活。我们的佳人一笑,倾倒了周幽王的国家。好女人应该成就男人,而不是坐等男人献殷勤。女人为什么会悲哀到这种地步?这是因为中国文人从来都没有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脊梁骨的,不缺钙,缺锌,缺铁的种族。在先秦他们还能跟郑庄公,秦穆公们在帷帐后面小声的献上计谋,间接闻到武器的味道,之后到科举流行的年代里,他们千军万马的过独木桥,在白纸上,书写那些从不可爱的文章。他们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而与此同时,证明男人力量的场景也从战场转到了书房,否则某些人怎么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呢?当男人们缺失了表达豪情壮志的地方,只能把得意和失意放在考场衡量的时候,一个不可避免的命运出现了————男人身上血性的淡化,男人内心理想和激情的丧失。很不幸,中国古代书生中最不缺的正是这些病人。从一个病人眼中,我们看到的女人是变异的,非正常的。这也正是“女强男弱”这一失真描写方法的原因所在。
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并不是对等的关系。有了金钱,那么就拥有了美女,但不一定有功名;有了功名什么都有了;没有功名或者财富,才子们兴许还能与美女“红楼隔雨相望冷”,或者红袖添香,傍读到天明。可见,“颜如玉”的成本最低。“她”是贫弱书生枯燥而沉闷生活的安慰药,一丝温暖的亮色,一份甜蜜的鼓励。然而,好男儿们梦想远大,始终不能摆脱功名与财富的诱惑。“颜如玉”不仅承担了美貌的神话,还在功名与财富等问题上给男人们各种不计回报的付出。
“颜如玉”大量存在于中国唐宋以后的戏曲与小说作品当中,这些作品的模式是才子佳人大团圆。那么“颜如玉”式的佳人们与其他的佳人有什么区别呢?她们显然不是《诗经》中“窈窕淑女”或者“在水一方”的佳人的简单延续。《诗经》中的女性单纯,明净,尽管作品存在着一个男性视角,但仍然有她们自身的追求和女性的声音。而唐宋以后,佳人们开始完美得可怕。她们倾国倾城,花样年华;她们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她们不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就是财主的女儿,或者干脆是个仙子或妖精,拥有法力,想有什么就有什么,而且不会老,她们看中的男人也就顺便不会老。但是她们所有的完美都大方地献给了贫寒,文弱的书生,准确的说是无聊,平庸的中国男人。反过来,她们的各种好处如果不奉献给书生那么也就不符合男人心中的完美了。“颜如玉”们普遍倾心于书生的现象后来被称为“女强男弱”。翻开中国古代叙事作品,几乎每一个平庸男人背后,都有着一个高质量的女人。也就是说,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天鹅自己想靠近癞蛤蟆,让癞蛤蟆通吃,从而让癞蛤蟆感觉到自己的魅力非凡。当然男性书写自己的时候,还是费尽心机的粉饰自己的出众的才华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完美的但千篇一律的男性角色——才比子建,貌如潘安。
白蛇怎么可能会爱上许宣这样懦弱的男人?崔莺莺会为一个一无所有的张生奉献初恋——如果张生不捞个状元,或者中途跑掉,那么这位大家闺秀的结果无非是粉身碎骨。至于《聊斋》里的妖精与仙子们个个主动向才子们求爱,仿佛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一样的恐慌。在现实的生活中,再笨的女人对于自己的婚恋也是精明的。
为什么中国文人在作品中会有这样一厢情愿想像和自我蒙蔽,为什么他们的作品像是在书写一个巨大的可观的辉煌的白日梦,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中一再出现那些令人不可理喻的女人?从整体而言,这是中国古代的整个社会环境造成文人内心紧张不安,恐惧无奈,卑怯感伤的心态,而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平凡,从而希望“颜如玉”们珍惜他们,重视他们,通过这种幻想逃避自己的种种无能的迹象并且使自己得到一种虚幻的强大,安慰,满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人没有健全心态,健康人格的在文学中的反映。他们笔下的女人的美好,不是因为他们进化到了尊重女性的地步,恰恰相反,这是他们自身人格的退化。女人的美德和美丽全是为了他们而服务的。他们不打算去学会爱和尊重,但固执的要求对方去爱他们,呵护他们。很多没有断奶的小孩总是渴望他们年轻美丽的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哄着他。总之他们不想承担任何东西。而在现实中,男人要获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妓女的注目,其实至少也得耗费点银子的。
“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为什么中国文人笔下少有敢于承担的人呢。在西方,两个血气方刚的男人为了佳人一笑,你死我活。我们的佳人一笑,倾倒了周幽王的国家。好女人应该成就男人,而不是坐等男人献殷勤。女人为什么会悲哀到这种地步?这是因为中国文人从来都没有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脊梁骨的,不缺钙,缺锌,缺铁的种族。在先秦他们还能跟郑庄公,秦穆公们在帷帐后面小声的献上计谋,间接闻到武器的味道,之后到科举流行的年代里,他们千军万马的过独木桥,在白纸上,书写那些从不可爱的文章。他们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而与此同时,证明男人力量的场景也从战场转到了书房,否则某些人怎么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呢?当男人们缺失了表达豪情壮志的地方,只能把得意和失意放在考场衡量的时候,一个不可避免的命运出现了————男人身上血性的淡化,男人内心理想和激情的丧失。很不幸,中国古代书生中最不缺的正是这些病人。从一个病人眼中,我们看到的女人是变异的,非正常的。这也正是“女强男弱”这一失真描写方法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