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是一部有关专科性民俗资料的类书,详细地汇集了各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考究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意义。对这些民俗资料的开掘和保护、传承和创新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类书;地方民俗资料;民俗考究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07-02
一、《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概说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是一部专科性民俗资料的类书,它专门汇集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所辑地方志绝大多数为1949年以前所纂,每种志书注明卷数及版本年代,下分“礼仪”“岁时”“信仰”“生活”“民间文艺”“民间语言”等类目。本书由丁世良、赵放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东北卷、华北卷、西北卷、中南卷、西南卷、华东卷六卷,共十册。
这些民族资料的编选力求保持了地方志文献记载的原貌,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编选中会有不同程度地留露出编纂者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意识的现象,但总体上保持了该地区民俗资料的原貌。同时,这部书为便于读者查阅原书,各地方志与现在行政区划对应关系基本上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只是其中的个别处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1]。
二、同地区和不同地区民俗考究
何为“民俗”?研究民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民俗的含义,对民俗这一概念有所界定。《说文解字》解作:“俗,习也。”《汉书·地理志》说:“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2]可见民俗的基本特点是地域性很强,同时也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尤其是下层民众相沿成习的行为习惯。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民俗: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世代相传、相沿袭的行为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生活习惯。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而漫长的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区别他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大而精深、源远流长的民俗。
如果要了解和认识某个地区的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先了解其民风民俗。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吃、穿、住、行;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工农商的经营方式;看一看这一地区人民的节日信仰等等。各地民俗正像一部电影,向不同于自己生活区域的世界各民族展示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姿。正如《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3]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关于新乡县的记载采用了两个版本:一是《新乡县志》(清 乾隆十二年刻本 三四十卷);一是《新乡县续志》(民国十二年刻本 六卷)。
(一)同一地区不同时期风俗考究
从《新乡县志》和《新乡县续志》两个不同的版本出发,可以比较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礼仪民俗和岁时民俗,从中可以探究民风民俗的变迁,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1.记录条目
《新乡县续志》中的内容明显较《新乡县志》繁富,而且较为详尽。同时,其记载的方式、语气较为接近现代书面语,较容易理解阅读,也更接近现代人的风俗习惯。
因为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因此可以从后一版本的记载情况去考证前一版本的记载情况。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其民风民俗必然会受到影响,民国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的有关民俗的记载明显较乾隆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民俗记载详细,其中不乏不同之处,这样就可以研究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的不同风俗了。
《新乡县志》与《新乡县续志》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在都记录了“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的同时,后者多出了“生活民俗”“信仰民俗”两大条目。
虽然仅多了两大条目,但从“生活民俗”的衣饰以及“信仰民俗”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考察新乡县地区的生活习惯、生活信仰。关于信仰的问题,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有关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也有纯粹出于人们头脑想象的。民间尤其对神敬重有加,这些神有的来自宗教,如观音、佛祖等;有的来自古代神话,如“灶神”“财神”等等,当然并不排除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禁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俗,研究这种信仰可以了解当地的环境、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崇拜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对其民族精神、原始宗教观念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分类内容
《新乡县续志》对内容的记载较为全面和详尽,如“礼仪民俗”中,不仅有《新乡县志》记载的婚礼、丧礼、祭礼,且对相关记载增加了更为详尽的叙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同时还增加了生育、宴会方面的记载,每一步骤的记录都很详实,读后很容易就了解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以及处世方式。
(二)不同地区风俗考究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了全国各地区的有关民俗,因此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礼仪风气,考察二者异同的同时,也可以探究两地区民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原因。
有关河南省民俗记载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里的中南卷,内容十分详实,其中包括新乡县的“礼仪”和“岁时民俗”的县志和续县志。而山东省莘县和新乡县毗邻,这样通过两地区民俗的相关比较考探两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同异。无疑,两个相毗邻的地区民间风俗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莘县和新乡县虽然隶属于不同省份,但因相距较近,其风俗彼此相互影响。
1.生育礼仪方面
如《新乡县续志》“民俗礼仪”中有关生育的记载:“初生男女,三日报喜,抬礼盒用米面、鸡酒之类,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许,鸡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牵羊者,须舔配一羊,否则折羊钱。越五日,母家备礼叩喜,男家择吉请酒,谓之‘吃面’。母家赠小儿以首饰、衣物之类,厚薄不等,亲友亦以鸡酒致贺。弥月后,母家来接女回,谓之‘住满月’。” 这段记载与莘县现今当地的生育习俗几乎完全一样。在莘县当地,孩子刚出生的第三日也要报喜,正中午时大放鞭炮,以煮熟的五碗面条请长辈祭祖,其中两碗“送奶奶面”摆在床前,然后烧香焚纸,磕头祷告求神祖保佑大人小孩平安健康。同时也要给同族近家送喜面,近家则以鸡蛋、红糖等贺之,一般总是按照男单女双的规矩。最重要的是给产妇娘家报喜,这是生育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喜的重要内容。通常是在第三天由女婿和同族长辈亲自带着红鸡蛋等去报喜,母家相应回敬之。第五日是最热闹的日子(也有九日、十二日的),这一天叫做“送粥米”,也叫“送祝米”、“送米”、“吃面”等[4],称谓不同而已。这一天男女双方家的亲朋好友都携礼前来祝贺。尤其是产妇娘家更要讲究,姥姥要携带婴儿的衣帽、鞋袜、玩具、童车、童床以及鸡蛋、红糖、米面、挂面等前来贺喜,同时姥姥还要给婴儿一些“见面礼”,称为“看钱”。临走时男方家要回些红鸡蛋、糖等礼品以示谢意。这一日也是男方家请吃酒宴的日子,众亲友汇聚一堂,甚是热闹,女方娘家人是贵宾,婴儿的父亲、爷爷要给产妇娘家人敬酒。到了第七日,要在大门外栓一红布,以谢绝任何亲友街坊的拜访,寓意是谢绝来客以免孩子被看丑(可能有迷信的意味)。满月后,母家要接女儿和宝宝回娘家,叫“住满月”。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生育礼仪方面莘县和新乡县几乎一致,只是省却了向娘家报喜中的鸡、羊等较为繁琐不便的礼仪。
2.岁时民俗方面
除了“礼仪民俗”方面的相似性,在“岁时民俗”各方面也保留了先辈的习俗。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的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的习俗。
如“正月”的记载:“元旦”,五更起祭神、祭祖,爆竹之声远近无间,天明方止。食饺子,无贫富老幼男女皆更新衣。亲族朋友交相拜贺,所至皆款以酒食,上元节后始渐疏。……初五日,曰“破五”,此日不准剪破衣物。
“十二月”的记载:八日,杂米菽诸国为粥,谓之“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日,扫梁栋间尘。……“除夕”,易门神,换春联,互馈年礼,辞岁。夜食饺子,谓之“填坑”,有“守岁”者彻夜不眠。
综上所述,莘县和新乡县两地区的生育和岁时风俗习惯几乎一致。从当今的风俗可以佐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同时,文献的记载也可以使后人更全面地深入了解风俗的变迁,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
三、民俗资料考究的当代意义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对了解各地方、各民族的民风民俗,进行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编纂新的地方志和促进移风易俗,研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相关课题,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区域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体现形式。因此应大力加强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特别是民间文化的发掘、研究,这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历史的长河,齐鲁大地的区域文化以纯真质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式迅速崛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这些特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发掘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巨大。同时,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强省、强国。
——————————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Z].北京:书目出版社,1991.1.
〔2〕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8.
〔3〕胡朴安.插图本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6.1.
〔4〕朱正昌.礼仪[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38.
〔5〕朱正昌.礼仪[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类书;地方民俗资料;民俗考究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07-02
一、《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概说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是一部专科性民俗资料的类书,它专门汇集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所辑地方志绝大多数为1949年以前所纂,每种志书注明卷数及版本年代,下分“礼仪”“岁时”“信仰”“生活”“民间文艺”“民间语言”等类目。本书由丁世良、赵放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东北卷、华北卷、西北卷、中南卷、西南卷、华东卷六卷,共十册。
这些民族资料的编选力求保持了地方志文献记载的原貌,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编选中会有不同程度地留露出编纂者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意识的现象,但总体上保持了该地区民俗资料的原貌。同时,这部书为便于读者查阅原书,各地方志与现在行政区划对应关系基本上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只是其中的个别处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1]。
二、同地区和不同地区民俗考究
何为“民俗”?研究民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民俗的含义,对民俗这一概念有所界定。《说文解字》解作:“俗,习也。”《汉书·地理志》说:“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2]可见民俗的基本特点是地域性很强,同时也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尤其是下层民众相沿成习的行为习惯。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民俗: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世代相传、相沿袭的行为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生活习惯。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而漫长的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区别他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大而精深、源远流长的民俗。
如果要了解和认识某个地区的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先了解其民风民俗。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吃、穿、住、行;看一看这个地区人民的工农商的经营方式;看一看这一地区人民的节日信仰等等。各地民俗正像一部电影,向不同于自己生活区域的世界各民族展示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姿。正如《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3]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关于新乡县的记载采用了两个版本:一是《新乡县志》(清 乾隆十二年刻本 三四十卷);一是《新乡县续志》(民国十二年刻本 六卷)。
(一)同一地区不同时期风俗考究
从《新乡县志》和《新乡县续志》两个不同的版本出发,可以比较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礼仪民俗和岁时民俗,从中可以探究民风民俗的变迁,以考察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1.记录条目
《新乡县续志》中的内容明显较《新乡县志》繁富,而且较为详尽。同时,其记载的方式、语气较为接近现代书面语,较容易理解阅读,也更接近现代人的风俗习惯。
因为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因此可以从后一版本的记载情况去考证前一版本的记载情况。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其民风民俗必然会受到影响,民国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的有关民俗的记载明显较乾隆十二年刻本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民俗记载详细,其中不乏不同之处,这样就可以研究新乡县不同时期的的不同风俗了。
《新乡县志》与《新乡县续志》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在都记录了“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的同时,后者多出了“生活民俗”“信仰民俗”两大条目。
虽然仅多了两大条目,但从“生活民俗”的衣饰以及“信仰民俗”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考察新乡县地区的生活习惯、生活信仰。关于信仰的问题,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有关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也有纯粹出于人们头脑想象的。民间尤其对神敬重有加,这些神有的来自宗教,如观音、佛祖等;有的来自古代神话,如“灶神”“财神”等等,当然并不排除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禁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俗,研究这种信仰可以了解当地的环境、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崇拜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对其民族精神、原始宗教观念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分类内容
《新乡县续志》对内容的记载较为全面和详尽,如“礼仪民俗”中,不仅有《新乡县志》记载的婚礼、丧礼、祭礼,且对相关记载增加了更为详尽的叙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同时还增加了生育、宴会方面的记载,每一步骤的记录都很详实,读后很容易就了解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以及处世方式。
(二)不同地区风俗考究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了全国各地区的有关民俗,因此可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礼仪风气,考察二者异同的同时,也可以探究两地区民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原因。
有关河南省民俗记载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里的中南卷,内容十分详实,其中包括新乡县的“礼仪”和“岁时民俗”的县志和续县志。而山东省莘县和新乡县毗邻,这样通过两地区民俗的相关比较考探两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同异。无疑,两个相毗邻的地区民间风俗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莘县和新乡县虽然隶属于不同省份,但因相距较近,其风俗彼此相互影响。
1.生育礼仪方面
如《新乡县续志》“民俗礼仪”中有关生育的记载:“初生男女,三日报喜,抬礼盒用米面、鸡酒之类,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许,鸡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牵羊者,须舔配一羊,否则折羊钱。越五日,母家备礼叩喜,男家择吉请酒,谓之‘吃面’。母家赠小儿以首饰、衣物之类,厚薄不等,亲友亦以鸡酒致贺。弥月后,母家来接女回,谓之‘住满月’。” 这段记载与莘县现今当地的生育习俗几乎完全一样。在莘县当地,孩子刚出生的第三日也要报喜,正中午时大放鞭炮,以煮熟的五碗面条请长辈祭祖,其中两碗“送奶奶面”摆在床前,然后烧香焚纸,磕头祷告求神祖保佑大人小孩平安健康。同时也要给同族近家送喜面,近家则以鸡蛋、红糖等贺之,一般总是按照男单女双的规矩。最重要的是给产妇娘家报喜,这是生育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喜的重要内容。通常是在第三天由女婿和同族长辈亲自带着红鸡蛋等去报喜,母家相应回敬之。第五日是最热闹的日子(也有九日、十二日的),这一天叫做“送粥米”,也叫“送祝米”、“送米”、“吃面”等[4],称谓不同而已。这一天男女双方家的亲朋好友都携礼前来祝贺。尤其是产妇娘家更要讲究,姥姥要携带婴儿的衣帽、鞋袜、玩具、童车、童床以及鸡蛋、红糖、米面、挂面等前来贺喜,同时姥姥还要给婴儿一些“见面礼”,称为“看钱”。临走时男方家要回些红鸡蛋、糖等礼品以示谢意。这一日也是男方家请吃酒宴的日子,众亲友汇聚一堂,甚是热闹,女方娘家人是贵宾,婴儿的父亲、爷爷要给产妇娘家人敬酒。到了第七日,要在大门外栓一红布,以谢绝任何亲友街坊的拜访,寓意是谢绝来客以免孩子被看丑(可能有迷信的意味)。满月后,母家要接女儿和宝宝回娘家,叫“住满月”。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生育礼仪方面莘县和新乡县几乎一致,只是省却了向娘家报喜中的鸡、羊等较为繁琐不便的礼仪。
2.岁时民俗方面
除了“礼仪民俗”方面的相似性,在“岁时民俗”各方面也保留了先辈的习俗。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记载的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的习俗。
如“正月”的记载:“元旦”,五更起祭神、祭祖,爆竹之声远近无间,天明方止。食饺子,无贫富老幼男女皆更新衣。亲族朋友交相拜贺,所至皆款以酒食,上元节后始渐疏。……初五日,曰“破五”,此日不准剪破衣物。
“十二月”的记载:八日,杂米菽诸国为粥,谓之“腊八粥”。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日,扫梁栋间尘。……“除夕”,易门神,换春联,互馈年礼,辞岁。夜食饺子,谓之“填坑”,有“守岁”者彻夜不眠。
综上所述,莘县和新乡县两地区的生育和岁时风俗习惯几乎一致。从当今的风俗可以佐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同时,文献的记载也可以使后人更全面地深入了解风俗的变迁,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
三、民俗资料考究的当代意义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对了解各地方、各民族的民风民俗,进行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编纂新的地方志和促进移风易俗,研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相关课题,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区域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体现形式。因此应大力加强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特别是民间文化的发掘、研究,这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历史的长河,齐鲁大地的区域文化以纯真质朴而又充满活力的方式迅速崛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这些特色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发掘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继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巨大。同时,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强省、强国。
——————————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Z].北京:书目出版社,1991.1.
〔2〕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8.
〔3〕胡朴安.插图本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6.1.
〔4〕朱正昌.礼仪[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38.
〔5〕朱正昌.礼仪[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1.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