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乌道情属浙江道情,用义乌方言说唱,一般流行在义乌、浦江、东阳一带,由于它的内容及时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新闻,所以又被称为“唱新闻”。
2006年义乌道情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分别成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现在,原先唱义乌道情的老艺人基本都已经不在了,新一任也基本改行了,常年活跃在道情艺术舞台上的已没有几个人了。为让义乌道情后继有人,道情传承人叶英盛收了徒弟,办了培训班,培养起道情接班人。
一、义乌道情的现状调查
(一)现存剧团
义乌市曲艺团成立于1992年,在行政上受市文化局领导,业务上受市文化馆指导。曲艺团汇集了全市的曲艺创作精英和表演骨干。叶英盛任团长,主要表演的曲种有义乌道情、方言说唱、小锣书等。他们长期活跃在义乌乡镇的各个角落,用通俗的艺术方式,为义乌群众送上精神食粮,他们有时候也会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邀请举办专场演出或专题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被称为“九十年代的乌兰牧骑。”
(二)传承情况
1.传承人
(1)叶英美。叶英美是义乌市佛堂镇吴溪叶村人,他出生的时候就是盲人,身世可怜,吃尽苦头,可他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还是忠诚于道情事业。24岁那年,家乡解放,叶英美等道情艺人翻身做了主人,心情舒畅唱出了“享毛主席的福,住毛主席的屋,吃毛主席的谷,唱毛主席的曲”的肺腑之言。叶英美虽然残疾,但他的辛勤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政府的彰扬,在全国曲艺界享有“北有韩启祥,南有叶英美”的盛誉。
(2)叶英盛。继叶英美之后,作为义乌道情传承人的叶英盛同样是一位杰出代表,他是“浙江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也是义乌第一批民家艺术家,为义乌市成为“全国曲艺之乡”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英盛还受过义乌道情名家叶英美的指点,使他的演唱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多年的探索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情演唱风格。他的唱词生动风趣,通俗易懂,乡土味极浓;叙述、旁白、对话,运用自如,且能摹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调声气及风雨雷电海啸山呼等自然音响,充分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他的嗓音高亢、音质清亮,唱腔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哀怨抒情,深受观众喜爱。
2.流传剧目
义乌道情的流传曲目有很多,可分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两种,传统曲目多为历史传奇故事和民间新闻轶事,现代曲目一般反映群众生活中的新闻轶事。传统曲目有《武松》《昭君和番》《戒子记》《壮丁记》《玉连环》《香蝴蝶》《梅花记》《桃花山》《珍珠塔》等。现代题材的曲目有《虞小玉》《李双双》《借被面》《怀念吴晗》《重建八大队》
《双刀记》《拾银记》等。
3.演出形式
以前的道情艺人都是为了生活在茶馆、广场等地方演出,而现在的演出都是为了道情能够在人们当中传唱,把这门很好的民间艺术很好的传承下去。我找到了“曲苑书场”,这是叶英盛先生退休后所创办的,他退休前曾说过:“给喜欢听的人唱,我感到很快乐,只要老百姓喜欢听,我会一直唱下去。”现在他兑现了他的承诺。
曲苑书场每逢一、三、五这三天都会有演出,我去找叶老师的那天刚好是星期三,演出的曲目是著名的《双刀记》。演出是六点半开始的,我早早的就到了,我到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观众在了,一个老人告诉我他住的地方离书场挺远的,他晚饭吃完都散步过来听道情。时针慢慢的指向6点半,人们都陆续的来了,场下的位置几乎都坐满了,但这些观众都是老年人,年轻一点的我看也差不多是五十几岁的,和我年纪相仿的却一个也没有。道情在老年人当中极受欢迎,他们都是听着简板的“唧唧”声和渔鼓的“嘭嘭”声长大的,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曾在广场玩的时候听过。演出结束后,叶老师告诉我,他还会去福利院以及一些敬老院、老年协会给老人们演出,因为有些老人行动不便 ,不能到书场老听道情,那他就把道情“送过去”,丰富他们的生活。
二、改革与创新
义乌道情有“传男不传女的”的传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传统已经被打破。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人们不仅在表演者性别方面做了改变,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开始大胆创新。现在舞台上的义乌道情表演更加鲜活多样,在内容编排上更贴近当代生活、贴近老百姓;在表现手法也有所改变,以往的单人单唱变成双人对唱、群口合唱,配以音乐、舞蹈等形式,使义乌道情变得更好看、更好听。
三、继承和发扬
现在,原先唱义乌道情的老艺人基本都已经不在了,新一任也基本改行了,常年活跃在道情艺术舞台上的除了叶英盛,已没有几个人了。叶老师说:“道情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但不管它的命运如何,我将一直唱下去,并尽自己所能竭力搶救这项濒临绝种的民间艺术,绝不能让道情这一行当在我的手里失传。”几年前,叶老师遭遇了一场车祸,刚刚痊愈的他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要把关于义乌道情的信息都整理出来,为搜集素材,他到茶楼、农村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拉家常;走进工厂企业,根据工人们的现实生活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2006年义乌道情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分别成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为让义乌道情后继有人,叶英盛收了徒弟,办了培训班,培养起道情接班人,在培养新的艺人上花了很多精力。他说:“我现在有3名徒弟,都是经过正规院校声乐学习的,功底好,很有前途,以后肯定要超过我。其中有两名女徒弟,女性声音更甜更美,唱出道情来别有一番韵味。” 此外,他在金华、义乌等地还有徒弟,他的徒弟中甚至还有幼儿、小学生。
四、我对义乌道情的两点担忧
尽管各界人士对义乌道情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手段,但我仍然感到道情发展之路中存在着众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首先,义乌道情受乡音的限制。义乌道情用义乌地方方言表演,俗话说义乌“十八腔”,大到每个乡镇,小到每个村庄、每条街道、每户家庭说的义乌话都有所差别,义乌道情发音上没有统一定论,可以带城里义乌话口音,也可以带佛堂话、上溪话口音,这些都对义乌道情的普及不利。其次,现在会做渔鼓、简板的义乌人越来越少。道情的器材在市面上根本寻觅不到,叶英盛和他徒弟上台表演的渔鼓和简板,都是叶老师自己动手做的,就算他的徒弟也不会制作。在器材中最难做的是渔鼓上的猪油皮,皮的材质、大小、厚度不一样,就直接会影响到发出的声音。因此,在今后义乌道情的发展道路上,乐器的制作也是一个难题。
总之,义乌道情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努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希望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听到这“唧唧”声和“嘭嘭”声……
2006年义乌道情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分别成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现在,原先唱义乌道情的老艺人基本都已经不在了,新一任也基本改行了,常年活跃在道情艺术舞台上的已没有几个人了。为让义乌道情后继有人,道情传承人叶英盛收了徒弟,办了培训班,培养起道情接班人。
一、义乌道情的现状调查
(一)现存剧团
义乌市曲艺团成立于1992年,在行政上受市文化局领导,业务上受市文化馆指导。曲艺团汇集了全市的曲艺创作精英和表演骨干。叶英盛任团长,主要表演的曲种有义乌道情、方言说唱、小锣书等。他们长期活跃在义乌乡镇的各个角落,用通俗的艺术方式,为义乌群众送上精神食粮,他们有时候也会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邀请举办专场演出或专题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被称为“九十年代的乌兰牧骑。”
(二)传承情况
1.传承人
(1)叶英美。叶英美是义乌市佛堂镇吴溪叶村人,他出生的时候就是盲人,身世可怜,吃尽苦头,可他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还是忠诚于道情事业。24岁那年,家乡解放,叶英美等道情艺人翻身做了主人,心情舒畅唱出了“享毛主席的福,住毛主席的屋,吃毛主席的谷,唱毛主席的曲”的肺腑之言。叶英美虽然残疾,但他的辛勤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政府的彰扬,在全国曲艺界享有“北有韩启祥,南有叶英美”的盛誉。
(2)叶英盛。继叶英美之后,作为义乌道情传承人的叶英盛同样是一位杰出代表,他是“浙江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也是义乌第一批民家艺术家,为义乌市成为“全国曲艺之乡”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英盛还受过义乌道情名家叶英美的指点,使他的演唱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多年的探索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情演唱风格。他的唱词生动风趣,通俗易懂,乡土味极浓;叙述、旁白、对话,运用自如,且能摹拟故事中各种人物的语调声气及风雨雷电海啸山呼等自然音响,充分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他的嗓音高亢、音质清亮,唱腔抑扬顿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哀怨抒情,深受观众喜爱。
2.流传剧目
义乌道情的流传曲目有很多,可分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两种,传统曲目多为历史传奇故事和民间新闻轶事,现代曲目一般反映群众生活中的新闻轶事。传统曲目有《武松》《昭君和番》《戒子记》《壮丁记》《玉连环》《香蝴蝶》《梅花记》《桃花山》《珍珠塔》等。现代题材的曲目有《虞小玉》《李双双》《借被面》《怀念吴晗》《重建八大队》
《双刀记》《拾银记》等。
3.演出形式
以前的道情艺人都是为了生活在茶馆、广场等地方演出,而现在的演出都是为了道情能够在人们当中传唱,把这门很好的民间艺术很好的传承下去。我找到了“曲苑书场”,这是叶英盛先生退休后所创办的,他退休前曾说过:“给喜欢听的人唱,我感到很快乐,只要老百姓喜欢听,我会一直唱下去。”现在他兑现了他的承诺。
曲苑书场每逢一、三、五这三天都会有演出,我去找叶老师的那天刚好是星期三,演出的曲目是著名的《双刀记》。演出是六点半开始的,我早早的就到了,我到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观众在了,一个老人告诉我他住的地方离书场挺远的,他晚饭吃完都散步过来听道情。时针慢慢的指向6点半,人们都陆续的来了,场下的位置几乎都坐满了,但这些观众都是老年人,年轻一点的我看也差不多是五十几岁的,和我年纪相仿的却一个也没有。道情在老年人当中极受欢迎,他们都是听着简板的“唧唧”声和渔鼓的“嘭嘭”声长大的,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曾在广场玩的时候听过。演出结束后,叶老师告诉我,他还会去福利院以及一些敬老院、老年协会给老人们演出,因为有些老人行动不便 ,不能到书场老听道情,那他就把道情“送过去”,丰富他们的生活。
二、改革与创新
义乌道情有“传男不传女的”的传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传统已经被打破。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人们不仅在表演者性别方面做了改变,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开始大胆创新。现在舞台上的义乌道情表演更加鲜活多样,在内容编排上更贴近当代生活、贴近老百姓;在表现手法也有所改变,以往的单人单唱变成双人对唱、群口合唱,配以音乐、舞蹈等形式,使义乌道情变得更好看、更好听。
三、继承和发扬
现在,原先唱义乌道情的老艺人基本都已经不在了,新一任也基本改行了,常年活跃在道情艺术舞台上的除了叶英盛,已没有几个人了。叶老师说:“道情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但不管它的命运如何,我将一直唱下去,并尽自己所能竭力搶救这项濒临绝种的民间艺术,绝不能让道情这一行当在我的手里失传。”几年前,叶老师遭遇了一场车祸,刚刚痊愈的他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要把关于义乌道情的信息都整理出来,为搜集素材,他到茶楼、农村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拉家常;走进工厂企业,根据工人们的现实生活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2006年义乌道情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分别成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为让义乌道情后继有人,叶英盛收了徒弟,办了培训班,培养起道情接班人,在培养新的艺人上花了很多精力。他说:“我现在有3名徒弟,都是经过正规院校声乐学习的,功底好,很有前途,以后肯定要超过我。其中有两名女徒弟,女性声音更甜更美,唱出道情来别有一番韵味。” 此外,他在金华、义乌等地还有徒弟,他的徒弟中甚至还有幼儿、小学生。
四、我对义乌道情的两点担忧
尽管各界人士对义乌道情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手段,但我仍然感到道情发展之路中存在着众多令人担忧的地方。 首先,义乌道情受乡音的限制。义乌道情用义乌地方方言表演,俗话说义乌“十八腔”,大到每个乡镇,小到每个村庄、每条街道、每户家庭说的义乌话都有所差别,义乌道情发音上没有统一定论,可以带城里义乌话口音,也可以带佛堂话、上溪话口音,这些都对义乌道情的普及不利。其次,现在会做渔鼓、简板的义乌人越来越少。道情的器材在市面上根本寻觅不到,叶英盛和他徒弟上台表演的渔鼓和简板,都是叶老师自己动手做的,就算他的徒弟也不会制作。在器材中最难做的是渔鼓上的猪油皮,皮的材质、大小、厚度不一样,就直接会影响到发出的声音。因此,在今后义乌道情的发展道路上,乐器的制作也是一个难题。
总之,义乌道情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努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希望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听到这“唧唧”声和“嘭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