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在我国首先由深圳发展银行引入,并在2006年首次提出“1 N”模式的供应链金融理念,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模仿推出自己的类似产品。供应链金融是融合了核心企业、节点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以核心企业作为信用担保,在第三方物流企业配合下,对节点上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的融资模式。
一、供应链金融实施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80 年代供应链产生,到多数企业都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管理、优化,供应链的分工不断细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艰巨的就是资金的分配问题。从小的供货和分销企业来说,其资金流极易断,抗风险、抗波动能力差,一旦应收货款不能及时到账就有可能威胁它们的生产再进行。从核心企业来说,为了自身利润和资金流的稳定尽可能会延长应偿还债务的偿还时间,对上游供应商延长应付账款的兑付时间,对下游分销商进行压货,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这样可以美化资产负债表,可以尽量少的占用自有资金,达到流动资金最大利用效率。由此一来,大家就明白了,一个矛盾不可避免的显现─现金流。而现金流的需求也正好给了银行再次进入核心企业生产环节的机会。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其核心客户的供应链提供一整套积极的融资财务方案,引入第三方物流、仓储、保险公司等分散风险,增加可行性,变传统被动信贷为主动信贷,提供综合贸易融资,增加和稳定核心企业对商业银行的贸易依存度。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由传统的坐等企业上门融资而变成全面融入企业的物流、配送、生产环节。
二、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发展建议
(一)后台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三个业务层次,虽然其职责划分并不是十分严格,并且中台业务存在必要性不是十分突出,但是这种业务分工为银行战略策划到最终面向客户提供了管理制度保障。在传统的模式下,后台负责战略制定、贷款审查等工作。在企业需要融资的时候需要和前台业务人员进行洽商,后台会具体考察其资产负债状况并安排授信额度。但是在供应链融资解决模式下,这样的工作流程显然是不能满足快速处理、快速审批、快速放贷要求的。并且随着这种特定的业务模式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就有可能造成对后台业务的巨大压力,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后台业务外包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银行后台业务外包,就是指银行将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业务部门的后台独立出去,依托高速互联网和人才优势,在中国每一个大片区建立一个统一的后台部门。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并且节省了企业直接和银行柜台商洽的时间成本,后台部门可以根据系统中保存的先前核心企业的业务来往记录以及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业务依存度来进行初步审批。而后再把信息传递给各分行,进行细致审批以及完成放贷。并且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和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后台可以发展为一个做市商,进行票据发行和承销。
(二)供应链业务部门的独立化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或者货物融资大多是短期,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其目的不是固定资产投资,仅仅是为了保持流动性。但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强调风险管理监督造成审批时间长、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企业流动性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如下操作: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打破传统,将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与传统的贷款业务部门相剥离。目前建设银行有中德房地产贷款就是将房地产业务剥离,独立审批授信放贷提高效率。商业银行也可以将供应链业务剥离,将其从贷款部门的分支业务提高到与传统三大业务的平级部门,并且该业务部门是和省市级分行地位平级。在省市级设立分支机构,但是由总行统一领导,总行监督其业务,进行人员任免的决定等。独立机构日常运作独立,不再受到省市级银行的制约,提高其业务效率。其次,完善独立业务部门下的监管评价机制。当业务部门独立出来,领导者的权力过大,容易产生腐败,威胁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因此在独立的部门中,也应该设立专门的监事会,每个部门要有两名外部监事对其业务运作进行监管,监事会与主管领导平级并且采取轮换制保证银行业务安全。
(三)银行流动性解决与新型货币市场投资工具
1.银行流动性探讨。自从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将供应链理念引入,并在2006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之后,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纷纷试水,供应链方兴未艾。银行的业务创新讲求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供应链金融很好的满足了商业银行对于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追求,但是威胁到了银行自身短期流动性和资金链条的安全。随着后台业务外包,供应链业务部门独立化,中国金融业开放,在不断地将来供应链的业务会井喷式增加,并且不会衰退。这是因为,这种融资模式是基于商品贸易而产生的,有真正的物质基础,而不是金融衍生工具那样基础薄弱,只要商业贸易还继续存在,供应链就有市场,只要经济不衰退,供应链也不会有大的波动。所以无论从当下还是未来来看,这种业务模式都会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蛋糕。
2.银发商承票据。银发商承票据就是有银行将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票据形式投放到货币市场,作为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到期由商业企业承兑的票据。这种票据不同于商发商兑的商业承兑汇票,也不同于商发银兑的银行承兑汇票。这种票据融资模式实际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同时给货币市场一个新型的投资工具,货币市场交易活跃也会反作用于供应链金融市场,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和银行以及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和扩大。
下面笔者以图示方式和举例阐述这一理念并对收益率进行数理分析。
(1)基于供应商和核心企业的票据
(1 发货 2 发票据(带有票面利率)4 票据融资 5 付中间费用 6 票据发行 7 企业承兑)
根据上图这个业务流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在这里银行后台既是审批者、信息供给者,又是做市商,将应付账款提留利润后发行出去。很显然,在这个业务中,是基于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在我国当前也以采用证券公司承销。新的金融工具能否顺利流通要看主体是否有足够的利润动机。供应链一方,融资方案解决了核心企业对于时间价值的追求和节点企业资金流薄弱的矛盾,为此付出一定成本也是值得,而且这种方案的利率水平和传统融资一样,具体链条内部成本分配取决于双方的协商。银行方面,供应链所付出的成本已经由中间费用加以弥补,利息提留就是其利润,收回流动性还可以进行新的贷款投资,因而获得了时间价值。投资者,由于此商品以真实商贸为依托的所以其有物质基础不会像次级抵押贷款那样虚无,并且有商业信用担保。对于渴望短期在货币商场保持流动性并获得收益又厌恶风险的人来说很有诱惑性,对于大型货币市场基金、养老基金也是不错的工具。各个主体都可以获得这一方案所带来的效益,那么这一产品就有了生命力。下面进行收益率举例和数理分析。
三个月期短期应付账款举例:A企业是核心企业,B企业是节点企业,A签发一张100万的票面年利率是12%的三个月到期应付账款票据,给B企业作为应收账款。与此同时根据供应链金融操作原理,商业银行在收取了企业中间费用弥补成本之后,对此票据全额融资。此时商业银行拥有了对这个票据的所有权和到期4万元的收益。但是银行的业务量巨大,在不危及自身的资金链安全的情况下,银行将此票据在二级市场溢价发售。例如,银行可以提留1万元作为利润,则认购者三个月到期后会有额外3万元收益,并且这笔收益几乎不具有风险。到期收益率:(104-101)/101=2.9%相应的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年利率1.7%,则季度利率只有0.42% 。可以看出,投资于这种货币市场工具,既具备安全性,又有稳定的收益,对于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社保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由于三个月期票据集中到期,会给企业承兑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延长到一年以内的短期票据更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和偿付能力。
(2)基于分销商和核心企业的模式
从下图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的运作,不再是基于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而发行的票据,而是基于分销商的货物融资所发行的票据,因此其风险控制更加严格。这种产品为了控制可能出现的给投资人的损失因而,添加入追索权,也就是银行发行票据之后,不能接触责任,因为物流方的所有资料在银行手里,所以银行还要履
行对货物的监控义务,一旦货物出现风险,投资人可以向银行进行追索。这种模式下可以适当提高发行利率,相应的投资人收益可能也会因为银行的监管费用而受到一定程度损失。但是作为一种以可变现资产为担保的短期货币市场工具还是有利润可以获取。并且这不同于次级贷款和资产证券化,这里的抵押品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存货投资,并且是容易变现的存货投资。并且在相应的监管和流动性下也不会成为次级抵押贷款一类金融产品。
综合两个环节的银发商兑票据,可以看出这个产品既有安全性支撑,也保证了流动性和收益性。同时未来也可以作为政府调控房地产业过热的有力工具。因为,我国的房地产热有三个主要原因:土地财政、消费者偏好、金融市场不健全。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落后,游资可以获利的地方比较少,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对于中国的新富们显然不实际,因此就投向房地产业。很多境内外投资基金也把游资投入到房地产炒作中。而国家现在规定两年内新房不可以出售而且随着以后物业税和土地闲置税的征收,房子的成本-收益比将不再合适。而这种票据市场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有可靠的物质基础,会不断地增长下去。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一、供应链金融实施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80 年代供应链产生,到多数企业都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管理、优化,供应链的分工不断细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艰巨的就是资金的分配问题。从小的供货和分销企业来说,其资金流极易断,抗风险、抗波动能力差,一旦应收货款不能及时到账就有可能威胁它们的生产再进行。从核心企业来说,为了自身利润和资金流的稳定尽可能会延长应偿还债务的偿还时间,对上游供应商延长应付账款的兑付时间,对下游分销商进行压货,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这样可以美化资产负债表,可以尽量少的占用自有资金,达到流动资金最大利用效率。由此一来,大家就明白了,一个矛盾不可避免的显现─现金流。而现金流的需求也正好给了银行再次进入核心企业生产环节的机会。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其核心客户的供应链提供一整套积极的融资财务方案,引入第三方物流、仓储、保险公司等分散风险,增加可行性,变传统被动信贷为主动信贷,提供综合贸易融资,增加和稳定核心企业对商业银行的贸易依存度。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由传统的坐等企业上门融资而变成全面融入企业的物流、配送、生产环节。
二、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发展建议
(一)后台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分为前台、中台、后台三个业务层次,虽然其职责划分并不是十分严格,并且中台业务存在必要性不是十分突出,但是这种业务分工为银行战略策划到最终面向客户提供了管理制度保障。在传统的模式下,后台负责战略制定、贷款审查等工作。在企业需要融资的时候需要和前台业务人员进行洽商,后台会具体考察其资产负债状况并安排授信额度。但是在供应链融资解决模式下,这样的工作流程显然是不能满足快速处理、快速审批、快速放贷要求的。并且随着这种特定的业务模式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就有可能造成对后台业务的巨大压力,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后台业务外包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银行后台业务外包,就是指银行将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业务部门的后台独立出去,依托高速互联网和人才优势,在中国每一个大片区建立一个统一的后台部门。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并且节省了企业直接和银行柜台商洽的时间成本,后台部门可以根据系统中保存的先前核心企业的业务来往记录以及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业务依存度来进行初步审批。而后再把信息传递给各分行,进行细致审批以及完成放贷。并且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和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后台可以发展为一个做市商,进行票据发行和承销。
(二)供应链业务部门的独立化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或者货物融资大多是短期,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其目的不是固定资产投资,仅仅是为了保持流动性。但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强调风险管理监督造成审批时间长、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企业流动性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如下操作: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打破传统,将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与传统的贷款业务部门相剥离。目前建设银行有中德房地产贷款就是将房地产业务剥离,独立审批授信放贷提高效率。商业银行也可以将供应链业务剥离,将其从贷款部门的分支业务提高到与传统三大业务的平级部门,并且该业务部门是和省市级分行地位平级。在省市级设立分支机构,但是由总行统一领导,总行监督其业务,进行人员任免的决定等。独立机构日常运作独立,不再受到省市级银行的制约,提高其业务效率。其次,完善独立业务部门下的监管评价机制。当业务部门独立出来,领导者的权力过大,容易产生腐败,威胁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因此在独立的部门中,也应该设立专门的监事会,每个部门要有两名外部监事对其业务运作进行监管,监事会与主管领导平级并且采取轮换制保证银行业务安全。
(三)银行流动性解决与新型货币市场投资工具
1.银行流动性探讨。自从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将供应链理念引入,并在2006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之后,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纷纷试水,供应链方兴未艾。银行的业务创新讲求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供应链金融很好的满足了商业银行对于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追求,但是威胁到了银行自身短期流动性和资金链条的安全。随着后台业务外包,供应链业务部门独立化,中国金融业开放,在不断地将来供应链的业务会井喷式增加,并且不会衰退。这是因为,这种融资模式是基于商品贸易而产生的,有真正的物质基础,而不是金融衍生工具那样基础薄弱,只要商业贸易还继续存在,供应链就有市场,只要经济不衰退,供应链也不会有大的波动。所以无论从当下还是未来来看,这种业务模式都会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蛋糕。
2.银发商承票据。银发商承票据就是有银行将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票据形式投放到货币市场,作为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到期由商业企业承兑的票据。这种票据不同于商发商兑的商业承兑汇票,也不同于商发银兑的银行承兑汇票。这种票据融资模式实际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同时给货币市场一个新型的投资工具,货币市场交易活跃也会反作用于供应链金融市场,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和银行以及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和扩大。
下面笔者以图示方式和举例阐述这一理念并对收益率进行数理分析。
(1)基于供应商和核心企业的票据
(1 发货 2 发票据(带有票面利率)4 票据融资 5 付中间费用 6 票据发行 7 企业承兑)
根据上图这个业务流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在这里银行后台既是审批者、信息供给者,又是做市商,将应付账款提留利润后发行出去。很显然,在这个业务中,是基于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在我国当前也以采用证券公司承销。新的金融工具能否顺利流通要看主体是否有足够的利润动机。供应链一方,融资方案解决了核心企业对于时间价值的追求和节点企业资金流薄弱的矛盾,为此付出一定成本也是值得,而且这种方案的利率水平和传统融资一样,具体链条内部成本分配取决于双方的协商。银行方面,供应链所付出的成本已经由中间费用加以弥补,利息提留就是其利润,收回流动性还可以进行新的贷款投资,因而获得了时间价值。投资者,由于此商品以真实商贸为依托的所以其有物质基础不会像次级抵押贷款那样虚无,并且有商业信用担保。对于渴望短期在货币商场保持流动性并获得收益又厌恶风险的人来说很有诱惑性,对于大型货币市场基金、养老基金也是不错的工具。各个主体都可以获得这一方案所带来的效益,那么这一产品就有了生命力。下面进行收益率举例和数理分析。
三个月期短期应付账款举例:A企业是核心企业,B企业是节点企业,A签发一张100万的票面年利率是12%的三个月到期应付账款票据,给B企业作为应收账款。与此同时根据供应链金融操作原理,商业银行在收取了企业中间费用弥补成本之后,对此票据全额融资。此时商业银行拥有了对这个票据的所有权和到期4万元的收益。但是银行的业务量巨大,在不危及自身的资金链安全的情况下,银行将此票据在二级市场溢价发售。例如,银行可以提留1万元作为利润,则认购者三个月到期后会有额外3万元收益,并且这笔收益几乎不具有风险。到期收益率:(104-101)/101=2.9%相应的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年利率1.7%,则季度利率只有0.42% 。可以看出,投资于这种货币市场工具,既具备安全性,又有稳定的收益,对于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社保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由于三个月期票据集中到期,会给企业承兑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延长到一年以内的短期票据更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和偿付能力。
(2)基于分销商和核心企业的模式
从下图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的运作,不再是基于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而发行的票据,而是基于分销商的货物融资所发行的票据,因此其风险控制更加严格。这种产品为了控制可能出现的给投资人的损失因而,添加入追索权,也就是银行发行票据之后,不能接触责任,因为物流方的所有资料在银行手里,所以银行还要履
行对货物的监控义务,一旦货物出现风险,投资人可以向银行进行追索。这种模式下可以适当提高发行利率,相应的投资人收益可能也会因为银行的监管费用而受到一定程度损失。但是作为一种以可变现资产为担保的短期货币市场工具还是有利润可以获取。并且这不同于次级贷款和资产证券化,这里的抵押品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存货投资,并且是容易变现的存货投资。并且在相应的监管和流动性下也不会成为次级抵押贷款一类金融产品。
综合两个环节的银发商兑票据,可以看出这个产品既有安全性支撑,也保证了流动性和收益性。同时未来也可以作为政府调控房地产业过热的有力工具。因为,我国的房地产热有三个主要原因:土地财政、消费者偏好、金融市场不健全。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落后,游资可以获利的地方比较少,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对于中国的新富们显然不实际,因此就投向房地产业。很多境内外投资基金也把游资投入到房地产炒作中。而国家现在规定两年内新房不可以出售而且随着以后物业税和土地闲置税的征收,房子的成本-收益比将不再合适。而这种票据市场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有可靠的物质基础,会不断地增长下去。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